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59个条目

蒂姆·奧萊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Tim O'Reilly)
蒂姆·奥莱利

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互聯網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最先提出了Web 2.0的概念

目錄

蒂姆·奧萊利的簡介

  蒂姆•奧萊利,生於1954年6月6日,愛爾蘭裔美國人,互聯網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一手創辦了奧萊利傳媒(O'Reilly Media)。

  奧萊利傳媒是全球領先的電腦圖書出版商,其電子書業務比 Kindle 早問世了20多年;奧萊利傳媒創辦了第一個商業網站GNN;創立的Make雜誌,使得奧萊利傳媒成為 DIY 革命及創客運動的主要先鋒;此外,奧萊利傳媒很早便提供了線上學習平臺,還多次舉辦過全球矚目的各類技術主題峰會。奧萊利本人也是非會議的鼻祖 Foo Camp 的發起人

  和奧萊利本人一樣,他的奧萊利傳媒一直致力於通過傳播和強化創新知識,來改變世界,並竭力主張企業要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攫取更多價值。自1978年開始,奧萊利傳媒一直都是前沿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超級極客們正在開創著未來,而奧萊利關註真正重要的技術趨勢,並通過放大那些細微的信號,來刺激社會對新科技的應用——奧萊利的理念:信息是激發創新的力量。

  蒂姆•奧萊利熱衷於新興科技,由他發起的諸多科技熱詞在全球範圍內瘋傳,開源、Web2.0、作為平臺的政府、參與架構…… 他的卓越影響力早已不再局限於科技領域,從電腦到工商管理,再到公共管理……整個思想界都被他的時髦用語和他先知般的思想所折服。

  用Google前CEO、Google母公司執行董事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話來說,奧萊利可以讓一個行業成為可能。2005年,《連線》雜誌把蒂姆·奧萊利譽為趨勢觀察員;2010年,《Inc.》雜誌把他稱為矽谷先知,在過去30年裡,他幾乎預見了每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5年後聰明人開始談論的話題,他現在就能預料到。

蒂姆·奧萊利生平大事年表

  1977年開始成為一名科技作家。

  1992年出版了第一本關於互聯網的暢銷書 The Whole 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國內1999年引進中文版,書名為《Internet原理與實踐》),被紐約市立圖書館選入20世紀最重要的書。

  1993年,推出全球首個門戶網GNN(Global Network Navigator,維基百科直譯為全球網路導航器),這也是萬維網時代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網站,該網站1995年賣給了AOL(美國線上)。

  1998年,他組織了一次會議,催生了開源軟體這個術語,繼而讓商界認識到了開源的重要性;

  2000年,Tim發佈《致傑夫·貝佐斯的公開信》,抵制亞馬遜一鍵下單專利,在4天內獲得1萬人簽名支持。有意思的是,亞馬遜與O'Reilly聯手推動了一場軟體專利改革,貝佐斯本人也開始反對那種瑣碎的專利 。

  2001年,與培生技術集團聯手推出首個網路原生圖書內容服務:Safari圖書線上(Safari Books Online)。

  2014年,Safari圖書線上由O’Reilly完全控股

  2003年,O'Reilly舉辦了首屆Foo Camp(Foo,即Friends of O’Reilly)。用媒體的話來說,Foo Camp里的極客們,樂此不疲地推動著整個互聯網經濟向前發展。O'Reilly將Foo Camp稱為維基式會議,這是一種非會議活動,也有人說它是非正式會議,議題不是傳統會議那種中心化的模式,而是由參與者提供議程,非常活潑。Foo Camp出現後,全球相繼出現了很多模仿者。

  2004年,在Web 2.0峰會上,他闡述了 Web 2.0 的概念:它不僅意味著互聯網在經歷泡沫後的複蘇,還意味著互聯網行業在大數據集體智慧、互聯網即平臺基礎上產生的新模式。

  2005年,以DIY文化為主題的季刊《MAKE》雜誌啟動,並迅速獲得廣泛關註,並掀起了著名的創客運動,推動了當時的硬體創新和在實踐中學習的浪潮。2012年,Maker Media獨立。

  同年,Tim O’Reilly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支持Google圖書館項目。此後,國會議員和政府問責辦公室開始關註高校教科書成本過高的問題,像搜索網路一樣搜索圖書內容的想法,得到了擁護。

  同年,O’Reilly攜手《自然》雜誌和Google,開辦了第一屆Science Foo Camp,將這種跨界的非會議形式帶到了前沿科研領域。

  同年,著名作家Steven Levy稱他為趨勢觀察員(The Trend Spotter),並以此為題在《連線》發表了深度專訪,贊嘆Tim用新詞和術語概括出某種趨勢的驚人能力。

  2006年,Maker Fair首度亮相,吸引了2.2萬DIY愛好者參與。截至2016年,Maker Fair已經舉辦了數百場,參與人數已經超過了140萬。

  同年,O'Reilly員工發起了發起了Ignite——一個快節奏的極客社區活動,並迅速燃遍全球。

  2007年,全球IT業最具影響力百人排第 17 名,在(eWeek's 2007 Top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IT),遠超時任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

  2008年,Tim在金融危機之前斷言:如果Web 2.0和華爾街之間確有相似之處,我們就能通過觀察華爾街,來猜測Web 2.0的未來。他力勸互聯網公司不要走跟顧客對著乾的老路,創造的價值要大於你索取的價值

  2009年,Tim在Gov 2.0峰會上提出平臺型政府(Government as a Platform)的概念:政府2.0……是通過技術——尤其是Web 2.0里最核心的用於協作的技術——來更好地解決一個城市、一個州、一個國家乃至全球層面上的共同問題。

  Gov 2.0峰會(及政府2.0峰會)將矽谷意見領袖和政府高官聚攏到一起,雙方共同探討該如何相互學習,以推動奧巴馬政府的開放數據政策,並掀起一場全球性的政府信息公開運動。

  2010年,Inc.雜誌將Tim譽為矽谷先知(The Oracle of Silicon Valley)。

  非營利項目Code for America啟動,並迅速主導了一場全民技術運動。Tim O'Reilly加入董事會,以此為平臺,繼續倡導人們一起為政府創新做貢獻。

  2011年,O'Reilly啟動了O’Reilly Strata conference,主題是新興的數據科學。

  2013年開始,每年都能登上Huffintonpost的思想領袖榜(Thought Leaders)。

  2014年,Tim O’Reilly與Ron Bouganim聯手啟動了GovTech基金。這是首個面向政府技術類創業項目的風投。

  2015年,Tim在Medium網站開設了WTF Economy專欄,還啟動了Next經濟峰會,探討技術對未來商業、工作以及經濟的影響。

  2016年,O'Reilly啟動了O'Reilly AI峰會。

  Tim在奧巴馬主持的白宮前沿會議上作為開場嘉賓,講述了AI對經濟的影響,解釋了為何我們不要用AI來代替人類,而是用AI來創造前所未有的工種。

  2017年,Tim第一本面向大眾的讀物《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出版

蒂姆·奧萊利的格言金句

  Tim O'Reilly談技術消滅工作:亞馬遜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技術不會消滅工作,消滅工作的,是那些只為削減成本和增大企業利潤而使用技術的短視決定。……那些認為我們將面對技術帶來失業的人,他們的想象力出了問題。……技術不只是削減成本。 技術能夠讓我們做得更多。 ——參見《以亞馬遜為例,Tim O'Reilly 想聊聊機器人會不會搶工作?》

  人類未來仍然不會失業的理由:1. 工作職位不會用盡,因為問題取之不盡。2. 當某些事物變成商品,其他事物會變得更有價值。隨著AI越來越把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變成一種商品,我們應該期待新的事物將變得更有價值。3. 經濟轉型需要時間和努力。——參見《O’reilly 人工智慧大會,LeCun 等解讀人工智慧12大痛點》。

  Tim O'Reilly談人與機器的關係:如果人和機器是競爭關係,那麼二者都會被淘汰。——參見《O’reilly 人工智慧大會,LeCun 等解讀人工智慧 12 大痛點》。

  Tim O'Reilly談管理:人類學家Claude Levi-Strauss在《The Savage Mind》中討論了匠人(bricoleur)和工程師engineer)的區別。匠人用他手頭的工具進行製造;工程師先以抽象思維考慮他需要什麼,然後再獲取工具。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匠人。接下來,我要學會做一個工程師。Etsy的前任產品及工程開發高級副總裁Marc Hedlund曾說過,人和代碼是…不一樣的。那些讓新軟體順利運行的手段無法直接應用在人的身上。——參見《How I Failed》。

  Tim O'Reilly談商業:我總是大談特談理想和目標——創造比你所獲得的更多的價值,用創新者的思維去改變世界——卻忘記提醒大家我們歸根結底是在經營一場又一場的買賣。當我說,錢之於企業就像油之於汽車一樣,上路前確實要把郵箱加滿,但是並不意味著上路後就得哪兒有加油站往哪兒開時,大家都只聽進去後半句話而忽略了上路前要加滿油。——參見《How I Failed》。

  Tim O'Reilly談中國:矽谷真正的競爭對手,只有北京。——參見Tim O'Reilly的Facebook動態。

  Tim O'Reilly談技術:關於技術,Tim O'Reilly特意強調:能顛覆未來世界的力量,並非只有技術。除了技術,人口學、全球化、城鎮化,都有重塑未來、顛覆世界的能力。——參見《WTF?》自序。

  Tim O'Reilly談Web 2.0:Web 2.0不僅意味著互聯網在泡沫破滅後的複蘇,更意味著互聯網行業將在大數據集體智慧、互聯網即平臺這三駕馬車的帶動下,產生出新的模式。——參見《WTF?》自序

蒂姆·奧萊利的人物評價

  Google前CEO,Alphabet公司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蒂姆·奧萊利能催生一個行業;

  Google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範里安:蒂姆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矽谷的成功和驕縱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詹姆斯·馬尼卡博士:稱蒂姆·奧萊利是業內權威;

  《連線》雜誌:稱蒂姆·奧萊利是趨勢觀察員;

  《Inc.》雜誌:稱蒂姆·奧萊利是矽谷先知,在過去30年裡,他幾乎預見了每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

  《福布斯》雜誌:稱蒂姆·奧萊利是科技領域最極有價值的導師;

  LinkedIn聯合創始人,雷德·霍夫曼:稱蒂姆·奧萊利是不可或缺的嚮導;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約爾松,《與機器賽跑》作者:蒂姆·奧萊利極富創新精神和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如果你想把握住正在席卷全球的技術浪潮,他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嚮導;

  普林斯敦大學教授,安妮-瑪麗·斯特勞:蒂姆·奧萊利有一種神奇的未卜先知能力

  《eWeek》全球IT業最具影響力百人榜蒂姆·奧萊利位列17位,排名遠超Amazon創始人貝佐斯等人;

  《赫芬頓郵報》多年把蒂姆·奧萊利評為思想領袖;

  美團,大眾點評技術學院院長、原CSDN與《程式員》總編、圖靈公司聯合創始人,劉江:稱蒂姆·奧萊利是伏地聽聲的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赵龙,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蒂姆·奧萊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