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簡稱MC)
目錄 |
邊際成本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也就是MC=△TC/△Q。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汽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儘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和單位平均成本不一樣,單位平均成本考慮了全部的產品,而邊際成本忽略了最後一個產品之前的。例如,每輛汽車的平均成本包括生產第一輛車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輛車上進行分配)。而邊際成本根本不考慮固定成本。
在數學上,邊際成本(MC,marginal cost)用總成本(TC,total cost)和數量(Q,quantity)的偏導數來表示:
邊際成本定價是銷售商品時使用的經營戰略。其思想就是邊際成本是商品可以銷售的最低價,這樣才能使企業在經濟困難時期維持下去。因為固定成本幾乎沉沒,理論上邊際成本可以使企業無損失的繼續運轉。
1、固定成本指不隨著產出變化的成本,長期來看,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看成變數。
2、變動成本指營業成本、最初成本、間接成本和直接成本等。這些都隨著產出而直接變化,例如勞動力,燃料,能源和原材料成本。
3、平均成本指每一單位產出分擔的總成本。
4、平均固定成本指每一單位產出分擔的固定成本。
運用邊際成本法取得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其在企業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它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點,避免操縱短期利潤,有利於短期產量決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計算產量和勞務成本的方法是在生產產品和勞務的直接成本上計入合理部分的生產間接費用(即間接成本)得出單位完全成本和總成本,非生產間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完全成本法有賴於對產量的估計,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生產水平而不是銷售水平。如果產量大於銷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會推延到下一會計期抵減利潤,固定成本的性質被歪曲了。例如:
某企業生產一種零部件產品,其生產性費用為:
其非生產性費用為:
- 期初庫存為0,
- 本月生產1000件,
- 銷售600件,
- 售價40元/件。
1、用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產成本: 10 + 5 + 7 + 4000 ÷ 1000(件)= 26元
銷售收入: 600件 × 40 = 24000元
減:銷售成本: 600件 × 26 = 15600元
毛利: 8400元
減:期間成本: 600 件 × 3 + 400 + 600 = 2800元
凈利: 56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400件庫存中有固定費用(折舊)1600元(4000 ÷ 1000件 ×400件)
作為存貨,虛增了資產和當期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完全成本法下,企業很難正確作出是否應該增產或減產的決策,因為產品或勞務的吸收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要素,而固定成本與企業的產量無關。
2、用邊際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產成本: 10 + 5 + 7 = 22元
銷售收入: 600 件 × 40 = 24000元
減:銷售成本(全部變動): 600件× (22 + 3)= 15000元
貢獻毛益: 9000元
減:全部固定: 4000 + 400 + 600 = 5000元
凈利: 4000元
由此可見,在邊際成本法下,利潤與銷售量直接相關,而與產量無關。兩種方法計算的利潤差額正好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庫存產品中所含的固定費用數。所以,用邊際成本法更能準確地反映企業實際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由於固定成本與產量增減無關,在短期增減產量決策時,不必考慮固定成本因素,因此,邊際成本法對企業管理者短期產量決策是非常有用的。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由於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於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
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於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
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的結果。在圖中,AC曲線的最低點與6單位的產量水平相對應。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麼,它的變動規律主要表現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上圖:TC、TVC、TFC
下圖:MC、AC、AVC、AFC
特別提示:下圖曲線的相對位置
① MC、AC、AVC三條曲線是U形且MC交AC於最低點;MC交AVC於最低點
②AFC是反函數,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係
①總成本與邊際成本:
由 可知,TC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別表現遞減、最小值、遞增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
由 ,TC曲線上任一點和原點的連線的斜率是AC,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MC>AC時,AC遞增;MC<AC時,AC遞減;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係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山林,Oval,Angle Roh,Vulture,Dan,Ahha,Luanchu,泡芙小姐,可恨密码记不住,黄金通,Tracy,度拜但,M id da4c934ab825b3cff2b0e646509bdf7d.評論(共25條)
有圖像說明邊際成本與總成本以及平均成本的關係就更好了。
補充了圖例以及三者的關係
誰能證明下邊際成本穿過平均成本的點就是平均成本的最低點啊(還有總成本)
假設當下已經生產了N件產品,下麵分兩種情況討論: 1)如果當前MC<AC,那麼再多生產一件產品,也就是總共生產了N+1件產品,得到的新的平均成本應為AC'=(AC*N+MC)/(N+1)<(AC*N+AC)/(N+1)=AC。AC'<AC說明平均成本隨著產品的增加還會繼續下降,沒有達到最低點。 2)如果當前MC>AC,那麼再多生產一件產品,也就是總共生產了N+1件產品,得到的新的平均成本應為AC'=(AC*N+MC)/(N+1)>(AC*N+AC)/(N+1)=AC。AC'>AC說明平均成本隨著產品的增加還會繼續增加,在不斷遠離最低點。 綜合1),2)可知,正好是在MC=AC的時候,AC處於最低點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係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應該是“當AC達到期最小時”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MC>AC時,AC遞減增;MC<AC時,AC遞增;MC=AC,AP取得最小值”應該是“MC>AC時,AC遞增;MC<AC時,AC遞減;MC=AC,AC取得最小值”
是marginal control cost 會用於環境經濟學 相當於 在管控減少一單位的污染物時需要付出的成本(管理成本,技術成本等)
MC>AC,AC是遞增,MC<AC,AC是遞減…
真的看不懂誒
有圖像說明邊際成本與總成本以及平均成本的關係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