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禮儀。
禮儀(Etiquette)
目錄 |
禮是禮貌、禮節,是一種要求;儀是儀錶、儀態,是一種被人們規定的共同認可的秩序。合二為一,禮儀是在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的意願,就是與人交往的程式、方式以及實施交往行為時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規範,包括語言、儀容、儀態、風度等等。[1]
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影響,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各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規範。但當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禮儀慣例。個性與共性並存,特色與慣例同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禮儀的亮麗風景。
禮儀的特點[1]
禮儀作為協調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具有實用性、約束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1、禮儀是一整套可以具體操作並卓有成效的行為規範,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可以幫助人們消除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衝突,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因此使個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實現。
2、禮儀是人們共同認可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因而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它與法律、道德一起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更加符合他人、社會的需求,也因而使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更穩定。
3、禮儀是一套行為規範,但它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也會因情景不同、場合不同而有所變化。禮儀的靈活性要求人們對處於不同關係的人應有不同的禮儀,關係越密切,禮儀越簡單,關係越疏遠的人,禮儀越講究。同時還要求人們在不同場合也應有不同的禮儀,正式場合,禮儀應嚴格、規範,而隨便場合禮儀可以簡單。
概括起來禮儀的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錶、儀式等。
1、禮貌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如尊老愛幼、熱情待客、遵時守約、禮尚往來等。
2、禮節是指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拜會、致意等。
3、儀錶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表情、姿態等。
4、儀式是指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式的活動,如開業典禮、迎送儀式等。
禮儀的主要作用有:
1、尊重的作用
即向對方表示敬意、同時對方也還之以禮。禮尚往來,蘊含著彼此的尊敬。
2、教化的作用
禮儀通過評價、勸阻、示範等教育形式糾正人們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倡導人們按禮儀規範的要求協調人際關係,維護社會正常生活。
3、調節的作用
在社會交往時出現了不和諧、或者需要做出新的調整的人際關係,往往需要藉助某些禮儀活動去化解矛盾,調整關係。
4、美化的作用
良好的形象離不開美,禮儀帶給人們正是形象的美化。通過儀錶規範、言辭談吐、行為方式中的禮貌、禮節展示獨特的個性,內在的修養和發展潛質。
1、塑造形象的作用
公關禮儀通過直接塑造公關人員良好的個人形象,間接塑造了組織形象。禮儀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顯露,因此,公關人員良好的禮儀修養反映了組織良好的員工素質,從而塑造了良好的職工形象。而組織的職工形象是組織形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信息溝通的作用
在公共關係的交往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各種傳播媒體在人的不同交往形式中,發揮信息溝通的作用。或者是人與人的直接交往,如聚會、訪問、談判等,或者是人們運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電話、宣傳資料、實物、書信進行的間接交往。交往中促進了信息的流動,達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有人作過統計,科技人員的專業信息,20%—50%是通過文字材料得來的,大量的信息來自文字以外的渠道,如訪朋聚友中獲得。公共關係中的各種交往形式,無疑對加強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聯繫,促進信息的溝通,起了積極的作用。
3、協調關係的作用
公共關係禮儀藉助於一定的外部形式,如問候、握手、邀請、迎送、慰問、預約等等,能夠促進公共關係的協調。一個組織與公眾的關係是豐富多樣的,有內部公眾關係,如職工關係、乾群關係等,有外部公眾關係,如顧客關係、新聞媒介關係;在為實現公關目標所進行的社會交往中,公共關係人員遵守公共關係禮儀,這樣才能與他人保持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的關係,避免出現交往中的人際障礙和摩擦,使相互之間的關係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組織工作的順利開展。
4、廣結良緣、消除誤解的作用
每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求生存求發展,不僅要鞏固現有的公眾關係,還要廣結良緣,拓展多方面的、新的關係,以求得到更多公眾的理解和幫助,創造出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學習禮儀,分享了文明修養和價值潛質,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