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基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併購基金(Buyout Fund)
目錄 |
併購基金是PE中的“高端”,如果說成長型PE基金是“伴大款”式的“錦上添花”,那麼併購型PE基金則是“輸出管理”式的“點石成金”。
併購基金是專註於對目標企業進行併購的基金,其投資手法是,通過收購目標企業股權,獲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然後對其進行一定的重組改造,持有一定時期後再出售。併購基金與其他類型投資的不同表現在,風險投資主要投資於創業型企業,併購基金選擇的對象是成熟企業;其他私募股權投資對企業控制權無興趣,而併購基金意在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併購基金經常出現在MBO和MBI中。
併購基金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攪亂了美國企業界,當時KKR在與首席執行官羅斯·喬納森爭奪納貝斯克控股公司的較量中獲勝,付清了現在仍不失為創記錄的250億美元。但是到90年代,杠桿收購漸已背氣,風險資本占據了舞臺中心。
現在,KKR卷土重來。儘管無論是它還是它的主要對手,交易規模都無法與納貝斯克控股公司相比,但它們新做的大宗交易都很可觀。去年,併購基金籌集了540億美元,比2003年多一倍。KKR及其伙伴正在購買玩具反鬥城,得克薩斯太平洋公司擬收購奈曼·馬庫斯公司。
高盛公司私人股權部門負責人查爾斯·貝利說:“10年前,開一次私人股權會議,只有50人參加。現在會有1000人出席。從歷史上看,這個部門占美國併購市場的5%—7%。如今可能達到12%—13%。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已經成為華爾街極好的財源。”併購基金的影響還可從另一尺度衡量:一些位高權重的經理人都在這個部門開闢了第二(或第三)職業,如傑克·韋爾奇、奧尼爾和郭士納,他們都在為併購基金公司工作。
但是,是否太多的資金在追逐過少的交易?風險資本家湯姆·李說:“20年來,我5次籌集股權投資基金,每一次都有人問我那個問題。我們的市場已經擴大。我現在所註意的一些公司過去我根本不可能看到。”李說,併購基金已經從購買小公司發展到購買中型公司,而且這種生意才剛剛開始觸及市值10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的錶面。
雖然新的資金供應源源不斷,但這個行業需求方的競爭力現在已顯著增強,許多最大的收購是以拍賣的形式完成。對交易的需求旺盛至極,事實上,某些貪婪者也在學著分享:越來越普遍的做法是所謂的俱樂部交易,如7種基金斥資114億美元購買森加德數據系統公司。但是,隨著利率上調,市場震動在所難免。
1. 在資金募集上,主要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少數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募集, 它的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另外在投資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進行,絕少涉及公開市場的操作,一般無需披露交易細節。
2. 多採取權益型投資方式,絕少涉及債權投資。PE投資機構也因此對被投資企業的決策管理享有一定的表決權。反映在投資工具。
3. 一般投資於私有公司即非上市企業,絕少投資已公開發行公司,不會涉及到要約收購義務。
4. 比較偏向於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成形企業 ,這一點與VC有明顯區別。
5. 投資期限較長,一般可達3至5年或更長,屬於中長期投資。
6. 流動性差,沒有現成的市場供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出讓方與購買方直接達成交易。
7. 資金來源廣泛,如富有的個人、風險基金、杠桿併購基金、戰略投資者、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
8. PE投資機構多採取有限合伙制,這種企業組織形式有很好的投資管理效率,並避免了雙重徵稅的弊端。
9. 投資退出渠道多樣化,有IPO、售出(TRADE SALE) 、兼併收購(M&A)、標的公司管理層回購等等。
併購基金包含多種形式,其中杠桿收購 (Leveraged Buyout)頻繁得獲得應用,MBO、MBI便是其下的收購形式。
基金種類雖然覆蓋面廣,但結構很不均衡。目前的結構特點是重公募,輕私募;重證券投資,輕產業投資。企業併購重組不是一時的經濟行為,而是經濟全球化後的一個永恆的經濟活動。併購基金的建立與發展,對解決併購重組過程中資金短缺的瓶頸有顯著影響,在我國還沒有專門用於併購重組的基金,涉及此項用途的其它基金也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