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Golden Arches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也稱戴爾理論(Dell theory)
目錄 |
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是托馬斯•弗里德曼提出,認為任何兩個開設了麥當勞(McDonald’s)門店的國家都不會彼此開戰。這個理論適用於冷戰結束後令人陶醉的1990年代,那時人們認為,人類將轉而追求後意識形態目標,比如消除饑餓。它給出了一種“經濟人”前景——人類將用巨無霸(Big Mac)和炸薯條取代對戰爭的欲望。可惜,戰爭如今又回到了菜單上,麥當勞也遇到了麻煩。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弗里德曼又將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更新為“戴爾理論”(Dell theory),認為如果兩個地區同處於戴爾電腦的的全球供應鏈,它們彼此永遠不會走向戰爭。
戴爾電腦生產的供應鏈橫跨多個國家——處理器來自英特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或中國的工廠,記憶體來自南韓、日本、中國臺灣的車間;主板由中國臺灣和南韓在內地的工廠生產;電池來自日本設在墨西哥或馬來西亞的工廠;電腦包則由東莞的某個工廠進行加工;而戴爾的客服團隊有一部分在印度...
“戴爾理論”認為處在供應鏈上的國家會在任何可能的戰爭潛在因素前都會三思而行——阿富汗、黎巴嫩、敘利亞、北韓.....這些國家並不是全球任何供應鏈的一部分。而如果這個世界的供應鏈網路遭到破壞的話,這個世界的危險程度就會增加。
弗里德曼想說的不僅僅是麥當勞,而是隨著在資材採購、製造和銷售等領域與很多國家和地區加深彼此的依存關係,走向全球化的企業不希望看到戰爭導致的經濟倒退。
麥當勞和可口可樂(Coca-Cola)、卡夫(Kraft)等其他偶像級美國消費品企業的增長確實在放緩,國內外的銷售額一直在下滑。2014年,麥當勞在亞洲的營收大幅減少,原因是其在中國的門店被髮現使用了過期肉,在日本的門店發生了炸薯條中吃出人類牙齒的事件。而消費者的口味也在改變。這家“快餐之王”目前正在嘗試手工製作的三明治和羽衣甘藍,它將這稱為“品牌複蘇”。
不過,老式的偶像級美國消費品企業的困境很難算是全球化的一種倒退。更新的美國品牌,比如蘋果(Apple)、優步(Uber)和星巴克(Starbucks),正大踏步向前邁進。弗里德曼也將他這個自認屬於鬧著玩的理論更新為“預防衝突的戴爾理論”(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認為任何兩個處在同一全球供應鏈上的國家都不會彼此開戰,因為經濟上的損失實在太高。遺憾的是,時局也在對這個更新版的理論構成挑戰。儘管弗里德曼很有洞察力,但在有些人所稱的這個“後後冷戰”世界里,這兩個理論都談不上完美無瑕。
即使當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時,衝突也仍是我們人類的“常見病”。大國競爭在21世紀的回歸提醒我們,我們並非純粹的經濟動物。否則,我們恐怕早就取消了民族國家和貨幣,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的表現[1]
不同的文化擁有相同的嗜好、使用相同的技術,這一事實不應被過度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們多年來一直身著西裝。聖戰組織成員穿牛仔服,用iPhone上網(他們中的一些人無疑特別喜歡麥樂雞(Chicken McNuggets))。但他們卻依然對全球霸主大加批判。麥當勞在俄羅斯開了數百家門店,這沒能阻止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在去年吞併也擁有麥當勞門店的克裡米亞。這家快餐連鎖店後來撤出了克裡米亞,但沒有從烏克蘭其餘地區撤出。麥當勞的存在也不太可能防止第五次印巴戰爭爆發。另外,中國融入全球似乎並沒能抑制其民族主義情緒的發展。
地緣政治的回歸顯而易見。還有跡象表明,全球經濟的整合速度慢於以往,在某些方面甚至在發生倒退。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的數據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幾十年裡,世界貿易增速大致為世界經濟增速的兩倍。自那以來,貿易增速已放緩至與經濟增速處於同一水平。放緩的部分原因在於結構性因素,主要是中國從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轉向更依賴內需的增長模式。
技術也在發揮一定的作用。自動化使得製造商能夠更貼近顧客,又不會帶來很高的薪酬和運輸成本。如果3D列印開始騰飛,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
但還有些放緩是人們自己選擇的。不久前英國大選之前的競選運動,是人們記憶中對外部世界最不關註的一次。英國的國際主義再也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此次大選傳遞出的信號也不應被忽視:英國仍是民主的風向標。未來一段時期內,更多民族主義政治在西方的興起很可能仍將是個問題。
發展中國家民眾的收入正在趕上西方國家,在某些情況下,這是靠犧牲西方中產階級的利益實現的。至少,許多西方選民是這樣認為的。過去幾十年,我們一致同意降低全球貿易壁壘,如今我們很可能會去設置一些新的壁壘。這會影響到金融監管、互聯網治理規則、對移民的容忍以及非關稅貿易壁壘。英國最大的銀行匯豐(HSBC)甚至在考慮將總部遷回香港。
同時,將世界最大化連接在一起的網路空間正在變成世界的首選戰場。新興大國用核武器或常規部隊去對抗美國的可能性不會超出前蘇聯。但“相互確保摧毀”的原則與網路戰幾乎沒有關聯性。只有當施害者可以被確認時,威懾才能發揮作用。與冷戰不同的是,匿名者正在推動一場“涼戰”(cool war),其烈度每年都在升級。網路武器的擴散以及中國與俄羅斯部署它們的意願,對“金色拱門”概念構成了一種不同的挑戰。以前人們曾希望,共同的經濟利益會說服我們放下手中的武器。在實踐中,日漸分道揚鑣的地緣政治抱負正把我們拉向另一個方向。好戰的國家能以微不足道的經濟代價發動可否認的攻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是一種高級形式的全球化。但它與我們曾如此興奮期待的全球化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