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卸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預算卸責是指提供低程度的努力(Steven N.S.Cheung,1969),它被高嚴(2011)、鄭石橋(2010)認為是私利機會主義行為,會引起企業效率下降,激勵、監督成本上升,將損害預算過程的有效性。
- 1.私底下的預算機會主義行為。
人是有限理性的,人傾向自身的利益從而去產生機會主義行為,這是人的本性(Williamson,1985)。預算是預算上下級之問的交易,是一種契約,是經過討價還價之後的結果。制定契約主體是人,人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契約是不完善的(Williamson,1985),契約的不完善會導致#JL會主義的產生,從而增加交易成本。在實際中,契約簽訂之後的下一步驟就是遵循契約來執行契約內容,執行體現出一種事後性。預算在執行中,出於交易費用和成本的考慮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預算上級不可能時時刻刻監督預算下級的預算執行力度,對預算下級的實際能力缺乏實質性的瞭解,對下級能完成多少預算量是個未知數;而對於預算個體來說,本身努力與否別人是不能觀察的,上級只能從最終結果來判斷一二,但是不能從根本上來判斷,因為預算任務的難度過大也會導致預算結果不理想。預算下級基於這種考慮,就有動機和能力去產生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私底下偷懶(外表看起來很努力),本心消極對待預算任務,從而產生預算卸責。
- 2.道德風險。
理論上講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從委托代理理論出發,預算上下級在簽約之後,由於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主觀本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兩者利益方向會發生偏移。預算上級希望預算下級努力完成預算契約,達到預算目標,使公司業績朝著憧hp的方向發展;而預算下級會貪圖自身享受,希望獲得更多的私下時問以滿足自身效用,而代理人的這種效用的滿足必是以犧牲委托人利益為代價的。因此,預算卸責是一種道德風險,而且體現出事後性。
在對預算鬆弛進行分類之後,Chow,Cooper和Waller(1988)對預算執行鬆弛也就是預算卸責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分析。綜合國內外文獻,預算卸責的表現形式總共三種:一是當能完成預算時,照著預算做,不超過預算;二是當預算不能完成時,不是想辦法儘量提高業績,而是聽之任之;三是“挑肥揀瘦”或者說“避重就輕”,預算目標制定並交付使用後,如果預算目標由若幹個子目標共同組成時,代理人有意改變子目標結構,增大那些難度低的項目投入,減少那些難度高的項目投入。
我們可以從以下情況來理解:假如預算下級的實際業務量有100萬元,情況一:預算目標制定在80萬元,這時候預算下級會照著80萬元來完成(可能有為下期做準備),不會超過80萬元,即使額外激勵多但是也不會很接近100萬元;情況二:預算目標定在了120萬元(權威式領導,上級說一不二),預算下級絕望感強烈,反正完不成預算,只好聽之任之,能完成多少是多少,但是不會想辦法接近120萬元;情況三:預算目標定在100萬元,但是有A,B兩個子項目組成,分別要完成50萬元,實際情況是A項目能完成80萬元,B只能完成20萬元,那麼預算下級會加大投入A項目而忽視B項目。這些情況都是預算中不努力的表現形式。
預算卸責的解決措施[1]
- (一)合理正確使用預算參與。
儘管預算參與對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抑制是正向影響還是反向影響理論界存在分析,但預算參與式對降低信息不對稱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正確使用預算參與,上下級進行正確溝通,理論上來講會對信息不對稱起抑製作用,從而也會抑制預算卸責。
- (二)建立公平的預算激勵措施。
世事無絕對公平,但有相對公平。能力的高低與物質和精神獎勵直接相關會使得預算個體更加忠誠預算。實證研究表明,公平範疇能夠影響預算卸責水平,得到較高報酬的代理人會通過提供更高的努力來進行回報(Hannan,2005)。因此,建立公平的預算激勵會抑制預算卸責。
- (三)關註道德和聲譽建設。
加強預算文化和道德建設,不斷提高預算執行主體的道德水準,有利於治理預算卸責行為。諸如信任、忠誠、正義等美德是所有交易過程所需要的,或者至少會巨大地推動交易過程。有人甚至提出,同情心(empathy)能夠有助於人們剋服自利或利己主義(Deigh,1995),實證研究表明,下屬的道德素質會使自己更加努力工作(Schatzberg,2008),由此,抑制預算卸責,關註道德和聲譽建設是顯得很有必要的。
- ↑ 洪志全,吳秀林.預算卸責:構念與意義作者[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