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條件評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項目建設條件評估[1]
項目建設條件評估是對擬建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和建成投產後的生產運行過程中所必需的條件進行評估,包括項目的資源條件評估,技術條件評估以及項目的機構條件評估等幾個方面。通過項目建設條件評估,能夠保證項目的設立有較可靠的物質基礎。
項目建設條件評估內容[2]
項目建設條件主要包括與項目建設有關的巨集觀運行環境、自然環境、工程和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廠址選擇等。
- 一.巨集觀運行環境評估
巨集觀運行環境主要是指項目所在地的巨集觀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
1.經濟環境
巨集觀經濟環境是指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現狀和發展變化趨勢,它是項目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巨集觀經濟環境評估主要是對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狀況、經濟發展與增長情況、國民就業和收入情況、儲蓄和貸款情況、投資與消費和政府購買情況、進出口情況等各種與項目成敗有關的巨集觀經濟環境條件的評估。通過項目巨集觀環境評估對項目運行的巨集觀條件作出基本的判斷和評價。
2.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是指各個與項目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項目運行的政策支持體系。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等方面。項目政策環境評估就是對項目運行的政策支持體系進行全面分析,通過評估與項目相關的政策對項目運行的影響,明確項目所處政策環境對項目投資的利弊。
3.法律環境
法律環境是指各種與項目相關的法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企業基本法規制度、企業經營法規制度、經濟活動監管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稅收法規制度等方面。法律環境評估就是對與項目運行有關的各種法律、法規和司法行為所進行的全面分析與評估。
4.社會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定時間、空間的社會文化狀態會決定這一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項目行為。項目社會文化包括文化影響因素、輿論影響因素和社區影響因素等,對項目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社會文化評估就是分析和評價上述三因素對項目的影響,目的在於評估項目是否適合於在某個社會文化環境中運行。
- 二.自然環境評估
自然環境是項目建設的基本要求,直接關係到項目的成敗。項目自然環境包括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等自然形成而又受到人為影響的各種環境。
1.地理環境
在地理、地形、地貌方面,分析項目所處地理位置對項目的投入產出、交通運輸、協作條件的影響;評估當地各種地理條件和自然災害的歷史資料;對區域地質、地震、防洪等資料進行分析,評估防震、防洪、基礎工程等常規設施是否完善。
2.生態環境
項目生態環境評估主要是評估項目所在地的原有生態環境和人為污染情況,分析對項目成本和盈利的影響。例如,項目所在地生態環境惡劣,就會迫使項目上馬一些應對惡劣生態環境的附加項目;又如,農產品加工項目所需的原材料,可能因為水和土壤被污染而質量低劣,最終影響項目產品的質量等級;再如,有的項目用水量很大,而且對水質要求也較高,如果水源被污染了,則該項目將直接受到影響等。
3.氣候環境
在選擇項目地址時,氣候條件是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項目的投資成本。氣候條件包括氣溫、濕度、日照時間、風向、降水量和颶風風險等,其中每一項還可以進行更詳細的分析.如氣溫分為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和日平均氣溫等。不同類型的項目.有不同的氣候條件要求。例如,有的項目只能建在乾旱地區,而有的項目只能建在潮濕地區等。因此,在項目選址時,必須對氣候條件進行客觀的評估。
- 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評估
對擬選定的廠址來說,應當估測廠址的生態條件,主要是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因為,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所需的重型機械和基礎工程,運輸和技術安裝可能需要特殊的土壤條件,應當對擬選廠址的承載能力和地下水位情況進行勘測。在地震帶中,應特別註意建築結構。
1.工程地質條件評估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分析項目所在地段的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岩土力學性質等對項目建設司。能造成的影響。根據地質勘測報告,評估土壤耐壓力是否耐滿足擬建建築物或構築物的要求.搞清岩石、礦石性質及斷層、破碎帶、岩溶、風化帶、泥化帶、流沙層的發育程度和分佈規律.嚴防選在斷層、岩溶和流沙層等不利的地層構造上。
(2)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對項目建築物的影響程度。並考慮建築物對地質構造的影響,施二[:對地質構造的影響,即研究和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和項目建築物的相互影響。從而選擇相適應的地質條件,以保證投資項目建設和生產的穩定。
(3)項目所有設施要避免佈置在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床上。測定岩石、礦石力學性質和開采時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成分,探明礦體及其頂底板近礦圍岩的堅固性和露天開采邊坡的穩定性。
2.水文地質條件評估
(1)全面分析項目所在地段的地下水文形成、分佈和運動規律.評價由此決定的基礎工程、樁基工程和施工技術方案是否合理。
(2)根據擬建項目用水的實際情況,對水源的可靠性作出評價,判明水質和水量能否保證項目所需。評估中,尤其要註意那些對水的質量有特殊要求的項目的水質分析與評估。
(3)根據項目所在地區全年不同時期的水位變化、流向、流速和水質條件,分析建設項目是否建在洪水泛濫區或已採鈔’坑塌陷區範圍J^J及滑坡地區,考察廠址位置的地下水位是否低於地下建築物的基準面,如果在基準面之上,則要有可靠的措施及治理方案。
- 四.廠址選擇的評估
1.廠址選擇的原則
(1)符合區域總體規劃
項目選址應服從國家經濟佈局及城鎮建設規劃.廠址選擇是落實國家和地方產業佈局的重要環節.任何部門和單位都不得違背國家總體佈局而任意選址。城鎮建設規劃是根據每個城鎮特點制定的。並經國家批准實施的一種建設汁劃,也不能任意破壞。
(2)合理佈局
執行“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正確處理集中與分散、專業化與綜合化的關係,避免產業過度集中。在選擇廠址時.不僅要保證生產的需要,還要考慮職工的生活條件,儘可能處理好生產與生活的關係。
(3)節約用地
土地資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不可再生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如何保護農田和耕地,節約每一寸土地,是項目選址時必須考慮的。項目建設應儘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和耕地,多利用山地、空地、荒地。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4)保護環境
項目與環境的關係體現在:一方面是項目對環境的要求,如果周邊環境不能滿足項目的要求,項目建成投產後就有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環境對項目的要求,即要求擬建項目對所在地不能造成環境污染。項目選址要全面評估項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由此而需付出的代價,防止污染環境和生態平衡的破壞。
(5)有利於專業化協作
按照專業化協作組織生產,可以大大節約項目用地和建設資金,最大限度地實現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有效供應以及“三廢”的綜合治理。同時,也便於運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
2.廠址選擇的具體要求
(1)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應符合建廠的要求.地形需符合項目的工藝技術、工藝流程的要求。
(2)自然資源、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生產條件的供應穩定可靠。廠址應靠近原材料產地、燃料供應地、動力供應中心。
(3)交通運輸、電力、水源等外部協作條件需落實,並做到經濟合理。廠址應位於交通干支線附近,且電力供應充足,同時註意項目用水和污水的排放和處理。
(4)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滿足項目需要。對於勞動密集型、用工數量大的項目應建在勞動力供應充足的地區;對於“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項目應考慮技術協作條件,建在科技園區或高教園區附近。
(5)利於環境保護。凡有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生產內容的,應選擇遠離城市;對於排放煙塵和有害氣體的項目應註意風向,佈置在城市的下風側;對於“三廢”治理,需有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治理措施。
3.廠址選址的方法
(1)方案比較法
方案比較法是指通過對項目不同選址方案的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的對比,作出選址決定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步驟是:首先,在建廠地區內選擇幾個廠址,列出可比較因素,進行初步分析比較;其次,從中選出兩三個較為合適的廠址方案,再進行詳細的調查、勘察,並分別計算出各方案的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最後,從中選擇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均為最低的方案作為廠址方案。
(2)評分優選法
評分優選法是指通過計算影響廠址選擇的有關因素評價分值,並據以作出廠址選擇的方法。其基本步驟是:首先,列出廠址選擇方案的主要判斷因素;其次,將各判斷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賦予一定的權重,並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給出評分值;再次,將各方案因素權重與對應的評分值相乘,求出指標評價分值;最後,從中選出評價分最高的方案作為廠址方案。
(3)最小運輸費用法
最小運輸費用法是指把生產運輸因素作為廠址選擇的重要基點,對生產所需原材料的運輸和產品銷售的運輸條件進行分析論證,在分別計算不同選址方案的運輸費用的基礎上,選擇運輸距離最短、運輸費用最小的方案為廠址方案。此方法適用的條件是:項目的幾個選址方案中,其他因素都基本相同,只有運輸費用不相同。另外,在計算運輸費用時,要全面考慮運輸距離、運輸方式、運輸價格等因素。
項目建設條件評估意義[3]
對於項目來說,具備一定的建設條件是投資項目實現預期目標,取得預計經濟效益的保證,也是決定項目取捨的重要因素。
項目建設條件評估內容中,既有項目自身、系統內部的條件,也有項目協作配套的外部條件,有些條件是可以控制或掌握的,有些條件又是難以改變或確定的。評估的重點應該放在外部的、不確定的條件上,評估項目實施的可能性和投產或交付使用後生產經營能否正常運行,實現項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