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

  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非營利組織中一些有約束性的價值觀,一些在其公共服務中不可取消的標準和人格態度。

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的內容[1]

  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勇於承擔公共責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

  非營利組織接受了政府收入稅、盈利稅、財產稅、轉移稅收、消費稅、價值附加稅和銷售稅等稅收減免的優惠權利,接受了社會、基金會的各種捐贈,接受了志願者的志願服務,因此政府、捐贈者、志願者可以視為委托人,而非營利組織構成了生產者或經營者,我們稱之為代理人。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捐贈人等就形成了委托—— 代理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委托——代理人關係實際上是一種責任系統,即非營利組織接受一系列優惠權利從事公益活動,但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應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以謀取公共利益為己任,不能肆意妄為、濫用權利。並且相對於公共部門私人部門而言,非營利組織“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和非營利性的特點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應表現出更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即非營利組織是為社會公益服務、牟取公共福利、促進公共利益的組織,其志願者加入組織不應計較金錢物質上的得失,促使非營利組織成員努力工作的是其信仰或追求,成員的道德素質和覺悟程度要高於社會整體平均水平,非營利組織應具有更高的奉獻精神、服務意識和公共責任感,成為最具人文關懷的組織。

  2、促進民主,倡導公平、正義

  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間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在當代非營利組織已成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徑。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服務社會大眾”的宗旨有效地激發了人們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動的參與意識,鼓勵尊重人民參與公共事務活動,並通過信息共用、自主負責、對話合作等方式為公民參與創造了條件,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民主自由理念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政府和市場來培育,而是通過在‘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中的自由結社、自我管理的社會生活逐步養成的。”非營利組織的志願性表明其組成成員是懷著對社會和人類的愛心和關懷加入公共服務的,其活動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正義,在公正性和正義性越強的地方,社會民主性也會越來越高。

  3、重視效率,提高服務質量

  非營利組織的宗旨是服務社會,組成成員的加入是以信念作為動力,而不是為了獲取利潤,具有志願性特點,其資金來源公眾的捐贈和政府的支持,再加上組織結構不是等級森嚴的官僚科層制,因此,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時成本更低,服務質量更高,更具有效率。

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的現實困境[1]

  1、資金來源的不足導致公益的父權性。非營利組織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基金會、企業和個人的財富捐贈。在瑞典,非營利組織近2/3的經費來自政府,荷蘭則高達90% ,而美國的私人捐助占資源總量的近1/5。非營利組織日常活動所需要的經費和募集到的資金相差甚遠,學者薩拉蒙稱這種現象為“慈善不足”,這種資金上的不足成為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障礙,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可能被少數人所控制,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中所強調的提供公共福利、促進公共利益、改善生活質量等原本價值追求被忽視,而掌握資金來源的富人依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導致家長作風盛行、活動程式不民主不公開、暗箱操作增多,非營利組織成為只為特殊群體服務、謀圖私利的工具。

  2、志願者的業餘性導致無法提供專業的卓越。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特色是志願性,即人員志願參與到組織活動和公共事務管理中來,由志願人員組成負責領導的董事會。非營利組織長期依賴志願者從事公共服務,在缺乏有效的工資津貼等獎勵報酬的同時,還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培訓,這樣就導致專業人才可能不願加入其活動,而報名的志願者則是熱心有餘而專業不足,由於不註重志願力量的有效專業培訓,很多人在服務一兩次之後就感到力不從心,從而放棄活動。這種志願性使得人員流動性極強,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公共服務供給的中斷和不一致,與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中所提倡的“更經濟、更效率、更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務”的理念背道而馳。

  3、公益的特殊性,即所提供的公共利益具有局限性。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往往是行為取向的,是針對特殊的服務對象提供直接的服務,其鎖定的受益人是特定的社會群體。如果說政府制定政策是從整個社會的巨集觀角度出發,目標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而非營利組織則是民間的組織,其考慮問題是從特殊群體的角度,目標是特殊人群的最大利益,為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利益,有些非營利組織可能以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利益為代價採取極端的、排他性極強的行為,從而造成社會惡果。

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的實現途徑[1]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員素質,進行人本管理。人是生產力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非營利組織在管理中同樣要強調“以人為本”,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首先,非營利組織應加強對成員的教育力度,對其所提倡的奉獻、民主、平等、正義、關愛等良好社會價值進行有針對性的、經常性的宣傳,使成員真正認識到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和服務宗旨,培養和提高員工的自律能力;再者,重視成員的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通過有效激勵及良好的培訓制度,使成員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卓越的專業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組織活動效率,非營利組織在管理中形成“人的發展是組織發展前提”的思維模式。

  2、發揚民主作風,完善內部管理機制。非營利組織在組織內部要堅持民主作風,實行民主管理,加強民主監督,建立起由志願者組成的理事會或管理委員會,並以此作為最高管理機構,強調權力的非集中化,實現管理者之間、普通成員之間、管理者與成員之間的信息共用,加強合作與對話。同時在非營利組織內部建立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及各種規章條例和程式性文件,使其活動有章可循,避免行為扭曲所造成的腐敗惡果,通過定期工作報告、組織會議、研究政策、提供內部財務數據等方式,增進組織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進一步明確服務社會的宗旨,提高整體倫理道德水平。

  3、政府應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外部監督。在現代公共管理領域,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間是一種合作互補關係,政府作為巨集觀管理者的重要職能就是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提高法律法規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建立起對非營利組織的有效監督環境,規範非營利組織的行為和運作,使其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當前,很多國家都制定了規範非營利組織的法規,如《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2003年修正)》、《愛沙尼亞非營利社團法(2001年修正)》、南非的《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德國的《結社法》、匈牙利的《公益組織法》、我國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這些法規對提高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後,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法規,明確非營利組織主體資格及其權利責任,實現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制度化。

  4、擴大籌資渠道,增加資金來源。資金缺乏是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發展的主要障礙,在融資方面,非營利組織首先要處理好與政府的關係,爭取政府的支持;其次,非營利組織應通過工作的改進、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公眾的信任,積累無形資產,積極促進公益捐贈;再次,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通過對外聯繫和國際合作,爭取外國資源的資助也是重要的融資途徑;最後,積極地投入市場,非營利組織在不違背使命宗旨的情況下,通過收取會費等商業化經營管理,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服務社會目的。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吳春.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淺談(A).公會論壇.2005,11(6):74~7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營利組織倫理道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