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裝化(containerization)
目錄 |
集裝化是指將兩個以上重量輕、體積小的同種或異種貨物組成重量和外型都一致的組合體,也稱單元化或成組化。以加快裝卸、搬運、儲存、運輸等物流活動。
我國物流術語標準對集裝化的定義是:用集裝器具或採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組成集裝單元的物流作業方式(GB/T18354—2006)。
集裝化的優點[1]
貨物集裝化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它在物流過程中具有突出的優點:
(1)便於裝卸搬運,易於實現裝卸搬運作業的機械化,從而提高裝卸效率,降低勞動強度,還可加速運輸工具的周轉,縮短貨物運輸在途時間,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鐵路60噸棚車,用人工裝載日用雜貨約需10個工時(5個工人,工作2小時);同樣這些雜貨,如用小型集裝箱裝卸作業,2個工人僅需20分鐘,工效提高15倍。
(2)由於減少單件貨物重覆搬運的次數,從而減少物流過程中的貨損和貨差,提高運輸質量,保證商品安全。
(3)便於堆碼,提高庫房或貨場的儲存能力。目前大型集裝箱已可堆高5層,單位面積儲存量4~5t/m2。
(4)按單元交接,簡化手續,節省時間,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5)使用集裝箱還能節約包裝材料和費用,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污臟貨物對外界的污染;保證“全天候”作業;實行“門到門”運輸。
(6)自動化立體倉庫和自動導向搬運車的裝卸對象一般都是單元貨物;因此,貨物的集裝化也是實現裝卸搬運自動化的先決條件。
按照集裝化所使用的工具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如下七種形式。
(1)集裝箱化
(2)托盤化
(3)貨捆化
(4)網袋化
(5)框架化
(6)滑板化
(7)半掛車化
(1)通用化。即集裝化要與物流全過程的設備與工藝相適應,不同形式的集裝化方法之間、同一種集裝化方法的不同規格的集裝工具之間相協調,以便在物流全過程中暢通無阻;
(2)標準化。即從集裝化術語的使用,集裝工具的外形和重量,集裝工具材質、性能、試驗方法,裝卸搬運加固規則一直到編號和標誌,都必須標準化(包括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以便進行全社會和國際間流通和交換;
(3)系統化。集裝的概念不單純指集裝工具,而是包括集裝工具在內的成套物流設施、設備、工藝和管理的總和,是一個聯繫生產與生產,生產與消費的動態系統。
(1)為裝卸作業機械化、自動化創造了條件,加速了運輸工具的周轉,縮短了貨物送達時間,從總體上提高了運輸工具載重量和容積利用率;
(2)節約包裝材料,減少包裝費用,同時減少物流過程的貨損、貨差,保證貨物安全;
(3)便於堆碼,提高了倉庫、貨場單位面積的儲存能力;
(4)便於清點貨件,簡化物流過程各個環節間、不同運輸方式間交接手續,促進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聯合運輸,實現“門到門”的一條龍服務;
(5)減輕或完全避免污穢貨物對運輸工具和作業場所的污染,改善了環境狀態。
貨物的集裝化也給物流管理帶來一些新問題,主要是:
(1)由於貨物運輸的流向不平衡,出現集裝單元器具的“回空”問題(特別是集裝箱的“回空”問題)。
(2)需要相應的裝卸搬運機械和運輸設備與之配套,從而增加了設備的投資;對某些不具備裝備條件的地方,又限制了集裝化的推廣。
(3)增加裝卸搬運中的附加重量(集裝單元器具的自重)和體積,有時反而會影響車輛和庫房的裝載和儲存能力,從而增加儲運費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