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装化(containerization)
目录 |
集装化是指将两个以上重量轻、体积小的同种或异种货物组成重量和外型都一致的组合体,也称单元化或成组化。以加快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物流活动。
我国物流术语标准对集装化的定义是:用集装器具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集装单元的物流作业方式(GB/T18354—2006)。
集装化的优点[1]
货物集装化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它在物流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优点:
(1)便于装卸搬运,易于实现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化,从而提高装卸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还可加速运输工具的周转,缩短货物运输在途时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铁路60吨棚车,用人工装载日用杂货约需10个工时(5个工人,工作2小时);同样这些杂货,如用小型集装箱装卸作业,2个工人仅需20分钟,工效提高15倍。
(2)由于减少单件货物重复搬运的次数,从而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货损和货差,提高运输质量,保证商品安全。
(3)便于堆码,提高库房或货场的储存能力。目前大型集装箱已可堆高5层,单位面积储存量4~5t/m2。
(4)按单元交接,简化手续,节省时间,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5)使用集装箱还能节约包装材料和费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污脏货物对外界的污染;保证“全天候”作业;实行“门到门”运输。
(6)自动化立体仓库和自动导向搬运车的装卸对象一般都是单元货物;因此,货物的集装化也是实现装卸搬运自动化的先决条件。
按照集装化所使用的工具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如下七种形式。
(1)集装箱化
(2)托盘化
(3)货捆化
(4)网袋化
(5)框架化
(6)滑板化
(7)半挂车化
(1)通用化。即集装化要与物流全过程的设备与工艺相适应,不同形式的集装化方法之间、同一种集装化方法的不同规格的集装工具之间相协调,以便在物流全过程中畅通无阻;
(2)标准化。即从集装化术语的使用,集装工具的外形和重量,集装工具材质、性能、试验方法,装卸搬运加固规则一直到编号和标志,都必须标准化(包括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进行全社会和国际间流通和交换;
(3)系统化。集装的概念不单纯指集装工具,而是包括集装工具在内的成套物流设施、设备、工艺和管理的总和,是一个联系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动态系统。
(1)为装卸作业机械化、自动化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运输工具的周转,缩短了货物送达时间,从总体上提高了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利用率;
(2)节约包装材料,减少包装费用,同时减少物流过程的货损、货差,保证货物安全;
(3)便于堆码,提高了仓库、货场单位面积的储存能力;
(4)便于清点货件,简化物流过程各个环节间、不同运输方式间交接手续,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联合运输,实现“门到门”的一条龙服务;
(5)减轻或完全避免污秽货物对运输工具和作业场所的污染,改善了环境状态。
货物的集装化也给物流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主要是:
(1)由于货物运输的流向不平衡,出现集装单元器具的“回空”问题(特别是集装箱的“回空”问题)。
(2)需要相应的装卸搬运机械和运输设备与之配套,从而增加了设备的投资;对某些不具备装备条件的地方,又限制了集装化的推广。
(3)增加装卸搬运中的附加重量(集装单元器具的自重)和体积,有时反而会影响车辆和库房的装载和储存能力,从而增加储运费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