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資本下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資本下鄉

  資本下鄉,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業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資本下鄉的背景

  所謂的資本下鄉就是把城鎮工商業積累了龐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吸引到農村去,以解決農村面臨的困境。“資本下鄉”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有專家認為,“資本下鄉”進行“城市反哺農村”和“工業反哺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方”,因為資本是現代工業社會最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

  在當前的條件下,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首先是農業收入。農業收入就是農民在自己承包土地的基礎上所取得的收入。在目前的環境下,農民土地分散、狹小,生產資料不斷上漲,農副產品價格相對穩定,農民在農業收入上的增長空間有限。

  第二個收入來源為打工收入。打工收入逐漸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打工收入來源具有一些非確定性,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波及中國,對製造業產生深刻的影響,沿海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停產,農民工大批返鄉,增收形勢堪憂。即使將來經濟形勢好轉,由於其缺乏知識和勞動技能,以及資本面前處於弱勢,工資增長空間有限。

  第三個收入來源是,國家的轉移支付。比如停止征收農業稅費,以及各種糧食的補貼,都算是國家的轉移支付。同時,教育、醫療等的支付也屬於此類。但是此類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的低。因此單靠農民、農業,要達到十七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任務是艱巨的。要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開闢新的途徑,必須依靠外力推動,尤其是資金投入。

  外來資金來源有兩條途徑:一是政府財政投入;二是城市資本投入。在政府財政對農村的投入方面,從2004年的2357億元到2006年的3397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各項支出合計5625億元,增加1307億元,增長30.3%。可以說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增長是快速的。國家財政主要投資的是兩個領域: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如水利、道路、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等;二是公共服務,如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但是,“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財力,它需要整個社會的合力。“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農村、農業、農民本身的問題,而是城鄉對立的問題,是發達的工業文明與落後的農耕文明的對立,是兩種生產方式的對立。城市生產方式是依靠資本、知識、管理技術品牌人力資源等要素參與,而農村基本上還是靠土地與勞動力。因此農村要發展,就必然要求更多的生產要素來參與。農村的發展需要城市的生產要素的參與,特別是資本的參與,因為資本是核心,資本的投入必然帶來其餘的生產要素的參與。因而城市資本下鄉就有其內在的需求性。

資本下鄉的操作

  資本是逐利的,如果資本不能獲得有利可圖的資源、項目,它不會奔著虧損去的。在廣大的鄉村,有一些什麼資源呢?不同的地方,資源稟賦不一樣,有的地方富有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但有的地方則資源貧乏,不過,中國幾乎所有的鄉村都有土地。在資源豐富或城市郊區,資本有利可圖,農民也受益頗多。但是大部分農村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唯一能吸引資本的就是土地,每個鄉村都有土地,如果能最有效地利用土地,土地帶來的利潤將取之不竭。

  土地與資本結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如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經營,搞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這也是十七屆三中全會所倡導的。如被譽為中國包產到戶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在2006年,推動成立一個養豬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採用的辦法是,村集體向農民反租土地再租賃給企業。一家外地商人來投資興建了“小崗村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規模化的養殖,雇佣本地農民,月薪800元。當地村民對此頗為歡迎。

  另一種是資本進入非農領域,主要是資本與土地結合,用於非農生產。如城市資本進入農村,開發旅游業,或城市資本進入農村,租用村集體土地,投資設廠。土地從農業生產轉為非農生產,其中的差價是巨大的,據上海市社科院提供的數據,長三角農地徵用價格為37.5萬~45萬元/公頃,農地出讓價格為210萬~525萬元/公頃(一級市場),農地市場價格為1125萬~2250萬元/公頃(二、三級市場)。因此,這強烈吸引著城市資本,雖然中央嚴格限制將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但是城市資本依然通過各種途徑參與農村土地流轉。比如上面提到的赤塘村就是通過將集體用地通過長期出租的方式,長期租賃給城市資本,用來進行旅游開發。這種將集體用地長期出租進行非農用途的情況,在很多地方出現。

資本下鄉的意義

  從理論上講,在平等、自願的前提下,由資本與農民通過平等談判而實現土地流轉,讓資本與土地結合,對農民與資方都有利。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並不總是如此,如《南方周末》報道的《資本上山,林改失範 江西銅鼓平息林權糾紛》,就為“資本下鄉”敲響了警鐘。這次林農與資方的衝突,根本原因是林農不能分享不斷升值的山林收益。在一開始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在資本面前的弱勢地位,林農將林地以低價賣給資方,但是隨著原材料的暴漲,木材價格也不斷上升,導致林農因為林地價格的巨大反差而產生極大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引起了資方與林農的衝突。從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土地流轉,雖然能使雙方都獲益,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農民在資本的面前的弱勢地位,從而導致利益格局嚴重不均衡,引起雙方的矛盾衝突。

  另一方面,在許多農村也出現了無房無地或有房無地的農民,他們或認為土地無利可圖,或長期在城市居住,或急需用錢,從而將土地以一定價格長期轉包出去。一旦經濟形勢嚴峻,或者投資失敗,被迫返回農村,將無地可種,甚至無處可住。他們失去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淪落為農村底層。這樣農村貧富分化不可避免,階層矛盾將加劇,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本下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7.150.33.* 在 2022年5月29日 23:20 發表

這個話題,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