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風險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質量風險管理(Quality Risk Management)
目錄 |
質量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是對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對風險的識別、衡量、控制以及評價的過程。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產品從最初的研究、生產、市場銷售一直到最終從市場消失的全部過程。
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是損益發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後果的危害性。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很多,從風險源來講,導致產品質量風險的風險源很多。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風險管理部門運用一定的方法,系統地、連續地認識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分析風險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的行為。風險識別過程包含兩個環節:一是感知風險,即瞭解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可能發生的事故;二是分析風險,即分析引起風險事故的各種因素。一般性風險識別方法包括保險調查法、保單對照法以及資產損失分析法等。個性化的風險識別方法有財務報表分析法及流程圖分析法等。
2、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在進行風險衡量時應該特別關註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是風險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對於風險衡量,重點監控工藝質量,吸收各方面專業人士組成評估團隊,團隊的負責人應對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並能夠協調各專業的工作。風險衡量是對於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風險性評估,應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通常根據該風險事件的嚴重性、發生概率和檢測概率進行彙總分析。針對不同的事件按照德爾菲法的方式進行專家打分,結合企業內部可以承受的水平,確定一個承受值,將相應的得分相乘,可以確定每一個風險事件的風險水平,進而確定其風險等級。企業可以按照以識別出的風險控制項目為主線,進行風險程度的評價。
3、風險控制
風險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儘可能將風險損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管理者在進行風險衡量後,可以分析風險是否在控制之中,風險發生的概率是否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控制的四種基本方法是:風險迴避、損失控制、風險轉移和風險保留。
4、風險評價
在風險控制分析之後,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對風險控制的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觀察系統是否有超出當時風險衡量所在狀態的情況,是否有必要通過技術改進或採取其他措施降低風險。企業應該建立年度的風險審查制度,全面、系統分析一年來的產品質量各項指標以及風險控制情況,總結偏差特點和趨勢,建立風險降低的改進計劃。此外,企業還應該在以下情況發生時,對質量風險進行再評價:一是原料產地或輔料發生變化;二是工藝或設備發生變更;三是法律法規或技術要求發生變更;四是企業的管理層或客戶提出對質量更高的要求。
在完成風險識別、衡量並採取相應控制手段以後,企業需要對整個質量風險管理的執行情況及年度風險審查的結果和改進計劃在組織內部進行協商與溝通。協商與溝通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識別的結果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得到質量負責人的批准;二是對包括一線操作人員在內的全體管理與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使其掌握生產過程中需要控制的關鍵環節。質量監督人員與風險管理人員對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風險的控制情況進行監督,發現偏差進行及時的記錄和處理。三是在確保識別出的風險因素全部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對生產出的產品指標檢測情況、生產過程的工藝控制情況和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偏差以及偏差的處理等信息進行分析,確認是否出現新的或原來沒有識別出的偏差。如果有,則重新執行風險識別的過程。
產品質量管理經歷了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階段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事實證明全面質量管理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產品質量。在防範產品質量風險時, 應該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是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所有員工所共同參與的,目的就是要把風險控制在企業承受範圍之內,並增進企業價值的過程,也就是要將風險意識轉化為全體員工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全面風險管理需要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系統科學的方法來實施,以確保所有的風險都得到識別,讓識別的風險都得以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