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區域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是指對於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的國家而言,實行單一的貨幣政策會在政策效果上產生差異,甚至會對部分地區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進而損害整體巨集觀經濟目標的實現。[1]
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渠道[1]
國內外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研究更多的是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尋找原因,即研究貨幣政策主要通過何種渠道最終對各地區經濟產生差異性影響。不同學派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原因分析都可以歸結為對貨幣政策傳導區域差異的解釋。
(1)利率渠道。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理論認為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的傳導過程是經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變動完成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渠道產生區域效應,體現在各區域產業結構對利率敏感性的不同。許多研究表明,製造業/工業相對服務業、農業對利率吏為敏感。因此,如果一個區域的工業等利率敏感性較高產業的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比例較大,則貨幣政策 中擊對該區域的影響就相對較大。此外,如果一個地區有較高的資本/產出比,那麼貨幣政策在該地區就有相對較強的影響力。因為預期利率的變化對於高投資地區採講是很重要的,微小的利率變動都將較大地影響到資金成本的變動。
(2)匯率渠道。匯率作為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在開放經濟中,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匯率水平,進而改變本國的貿易條件,最終改變產出水平。當國內貨幣政策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時,大量的外國資本會流入本國,從而準動本幣升值,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更貴,因而本國的出口減少,最終導致總產出下降。如果各區域出口部門的重要性不同,貨幣政策通過匯率婆遒的影響就會不同。出口額占地區產值日勺比例反壩該地區出口部門的重要程度。
(3)信貸渠道。存貨幣經濟理論中,信貸渠道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信息不對稱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由於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實際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合約成本等問題,銀行在減輕信貸市場上不完全信息、分散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特殊重要作用,因此,銀行是金融市場不發達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渠道。新凱恩斯主義言息不對稱為理論基礎,通過信貸配給理論基礎下的信貸傳導渠道差異分析貨幣政策的區域影響;後凱恩斯主義也側重於信貸渠道的研究,認為銀行發展階段和流動性偏好的地區差異是真正原因。
影響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因素[2]
1.不同區域貨幣市場發育程度的差異
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中央中央銀行制度,並不斷的完善,我國的金融對巨集觀經濟的調控方式從台前走向幕後,形成了以直接調控為主向問接調控為主的過渡,並形成了從央行到貨幣市場,到金融機構,再到企業的一個完整的傳導體系。但是,由於不同區域貨幣市場發育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導致我國的金融體系的總體發展不均衡,從而貨幣政策傳導存在很強的區域效應。一般而言,我國東部、南部和北部的沿海經濟區的貨幣市場都相對發達,在這些地區,金融機構設置較多,金融業比較發達,存在著十分頻繁的貨幣市場交易,且交易額度較大。反之,在大西南、大西北等綜合經濟區貨幣市場的不完善和發展的滯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
2.貨幣政策效應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在區域間的差異會導致各個地區對中央貨幣政策有不同的反應,因此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也存在地方特色。完整的貨幣政策傳導路徑一般包括金融傳導和經濟傳導,其具體傳導過程如下圖:
根據貨幣理論,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利率、信貸和匯率這三條主要的渠道產生區域效應。首先是利率渠道。由於不同產業對產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不同,貨幣政策對以利率敏感性產業為主導的區域的作用相對較大(Taylor ,1995)。如果某個區域的產值主要依賴於利率敏感產業的生產,新的貨幣政策會導致此地區迅速進行產業調整,規避風險。因此,利率渠道是產生區域效應的一條基本途徑。
其次是信貸渠道。信貸渠道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渠道和銀行貸款渠道。資產負載表的具體傳導過程為:假設減少貨幣供應量→利率上升→凈現金流和資產價格下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增大→銀行貸款量減少→投資減少→產出下降。
銀行貸款渠道主要是控制銀行的可供貸款量,其具體的傳導過程為:假設減少貨幣供應量 銀行可供貸款量減少→投資減少→產出減少。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實施,小銀行提供貸款受到的限制比大銀行多,從而會導致小銀行提供貸款的能力更弱。綜上所述,如果一個地區小銀行借貸比重越高,貨幣政策的變化對該地區經濟發展衝擊越大。
再次,是匯率渠道。匯率渠道是貨幣傳導機制中一條重要的渠道,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匯率作為一個政策制定的指南,但匯率只有在一個開放的經濟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貨幣政策通過影響匯率來提升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增加出口。當一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本幣需求上升,導致外幣貶值、本幣升值,外國商品相對本國商品更加便宜,因而本國商品的出口受到抑制。
3.金融傳導機制的差異
金融機構的體系是否健全,金融機構的功能強弱以及行為調整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目的是否保持一致,這直接關係著到貨幣政策傳導的效率和結果。
貨幣政策初始承受者及信號傳遞者是商業銀行:一方面,商業銀行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調整自身經營行為;另一方面,自身經濟行為的變化,使企業和居民調整消費投資行為。商業銀行的運作對貨幣政策影響的發揮極為關鍵。我國金融機構以間接金融為主,貨幣政策是否能達到完全預期目標,通常取決於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對貨幣政策調整的反應的靈敏和有效程度。國有商業銀行在發達地區數量明顯多於欠發達地區,高等級行較多,存貸款業務量明顯較大,資產質量也較優。因此,國有商業銀行受政府調控行為影響較大,反之,貨幣政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也較大,此外,其他一些金融機構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也很大,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則比較穩定。
4.不同區域經濟傳導主體的差異
在貨幣政策傳導的整個機制中,經濟傳導階段處於下游位置,也稱下游傳導或二次傳導。經濟傳導包括兩個環節:一是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居民配置金融資源;二是企業居民將金融資源用於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業務,影響產出商品和勞務。
貨幣政策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整信貸資金供給,間接影響企業資金運作,達到調節企業生產投資總量的目的。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響應貨幣政策調整的行為。從體制劃分,我國企業可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政府為國有企業隱含擔保, 因此國有企業對貨幣政策變化反應不靈敏。非國有企業則對利率變化較敏感,它們根據自己的計劃適時調整生產投資結構, 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目標。
5.不同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貨幣政策調整時間的長短和作用的大小對各產業的影響不同。導致這一不同的部分原因是各產業對產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不同。如果一個區域經濟總量大部分來自於對利率敏感的產業,那麼這個區域對貨幣政策調整的反應就會相對較大,受貨幣政策衝擊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也就是說,在對利率敏感的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貨幣政策的影響較大。
宋旺等研究表明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對利率的敏感性最強,所以二次產業密集度越高的區域,其對利率的敏感性也越強,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綜合經濟區的第二產業密集度較高,所以該地區對利率更為敏感。如果國家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利率下降,將會使第二產業為主的區域經濟收益。但因為各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都各有差異,所以貨幣政策調控對各區域的影響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也較大。我國地方政府對經濟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經濟的影響較大。如果地方政府目標和貨幣政策目標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就會推動貨幣政策執行,但如果地方政府目標與貨幣政策目標不一致,地方政府就會阻礙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從實際情況看,各地區地方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方式與程度千差萬別,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