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赤字貨幣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
目錄 |
財政赤字貨幣化又稱政府債務貨幣化,意指以增發國債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財政赤字貨幣化下中央銀行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為財政融資,其結果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
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的鑄幣稅收益問題[1]
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由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必然出現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的鑄幣稅收益問題。貨幣化是天然賦予中央政府的一塊巨大資源,在西方國家,鑄幣或貨幣印刷是作為為政府公共部門赤字融資的基本方式之一加以研究的,這方面的概念和理論被斯旦利。費希爾和威廉。易斯特利稱為“政府預算約束的經濟學”。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並不一定導致通貨膨脹,因為經濟增長本身會創造出對貨幣的需求時,才會導致通貨膨脹。
(一)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適應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情況下鑄幣稅收益問題分析,即貨幣的經濟發行過程中鑄幣稅收益問題分析。
兩極銀行體制下,貨幣包括通貨和活期存款,它是央行、商業銀行、財政、借款者和存款者五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量上,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其總量由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基礎貨幣(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準備金)進行調控。銀行準備金按照法定的準備金率來確定,它是影響貨幣乘數的重要指標,流通中的現金即通貨由政府(包括財政和中央銀行)所發行:在一些國家如美國,紙幣由中央銀行發行,硬輔幣(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少量紙幣)由財政發行,中央銀行收入扣除一定的費用(日常運行費用和中央銀行股東的股息)後,交由中央財政;在有些國家如中國,通貨全部由中央銀行發行,中央銀行利潤歸中央財政;在一些國家,通貨由財政發行,或中央銀行直接購買政府國債,還可以通過其他資產業務發行貨幣;在有些國家中央銀行則不能向財政部直接購買國債而只能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購買。因此,seigniorage在現代最一般的含義是指政府在創造任何貨幣過程中獲得的利潤,它包括:(1)中央銀行所獲得並上交中央財政的利潤(創造貨幣過程中展開的資產負債業務利息差減費用),(2)中央銀行在基礎貨幣創造過程中通過購買國債向中央財政提供的資金,(3)財政直接發行通貨所獲得的收益。
上述三項收益除財政直接發行通貨獲得的收益外,其餘兩項均發生於中央銀行向經濟體系中註入基礎貨幣。通常,中央銀行增加基礎貨幣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增加外匯儲備,(2)從公開市場買進國債和其它票據,(3)增加給商業銀行的貸款。下麵就從這三個方面分別分析政府的貨幣發行收入。
1.中央銀行買進外匯。對應於外匯儲備的增加,中央銀行把等價的基礎貨幣註入金融體系,通過乘數使用,經濟體系中的廣義貨幣量得到一定倍數的增加。在這一過程中,(1)中央銀行把外匯儲備用於投資,可得到一筆收益,(2)當商業銀行按準備金率把相應貨幣存入中央銀行時,中央銀行可能要為此支付利息(銀行準備金往往不生息,或只有很低的利息,所以對於商業銀行來說,他們喪失了獲得更多利息的機會,等於是向中央銀行納了稅),中央銀行外匯資產收益減除中央銀行為準備金所支付的利息(再減除其它一些交易成本)即為中央銀行的凈收益。
2.中央銀行通過公平市場業務買進國債(或其它票據)。中央銀行由此而得到相應利息收入和其他可能的增值,與此同時,中央銀行必須為商業銀行存款增加而根據準備金要求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支付利息,兩者之差即為中央銀行的收益。
3.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中央銀行所收取的利息和它支付給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的利息之差即為中央銀行的收益。
從上述分析討論中,我們得知,鑄幣稅可以歸結於經濟體系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M),在一個處於增長狀態的經濟中,由於可以增發更多的基礎貨幣而不致引起通貨膨脹,即貨幣經濟發行過程中,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鑄幣稅。
(二)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超過經濟增長以貨幣的需求,即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鑄幣稅收益問題。
政府過多的貨幣發行會引起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從而,政府的實際鑄幣稅收入會小於其名義鑄幣稅收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布蘭查德等的高級巨集觀經濟教程中,鑄幣稅被定義為:
S=△M/P (1)
其中△M代表新增貨幣供應量,P(P=P0+△P)代表物價水平,S代表鑄幣稅。
顯然,這裡的S為實際鑄幣稅。為了進一步分析通貨膨脹情況下鑄幣稅收益問題,不必要引入另一個與鑄幣稅密切相關的概念-通貨膨脹稅。鑄幣稅與通貨膨脹稅是兩個密切聯繫的不同概念,在有些著作中,兩者則被混用。假設公眾的實際貨幣餘額(所持貨幣的實際價值)為M/P,則政府所獲得的通貨膨脹稅為:
F=△P/P×M/P (2)
式中M=M0+△M,從式(1)可以看出,當物價水平上升時,政府所能征收的實際鑄幣稅將會減少。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將式(1)進一步變換為:
S=△M/P=△×M/M×M/P (1)
從(1‘)可以看出,當貨幣增長速度給定時,如果公眾所持實際貨幣餘額因物價上升而減少,實際鑄幣稅就會減少。政府之所以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彌補財政赤字,其必要條件之一是公眾願意增加貨幣持有量(貨幣需求量增加了)。為什麼公眾會增加持有貨幣量?在不考慮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一般來說,公眾持有貨幣是為了使其實際購買力保持在一個給定的穩定水平上。如果通貨膨脹發生,公眾持有的實際貨幣餘額減少,為了保持原有實際貨幣水平,公眾會吸收政府的名義貨幣量。
假設在開始時物價上升速度滯後於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可令△P=0),把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政府將獲得大量鑄幣稅(S=△M/P),但此時通貨膨脹稅為零(F=△P/P×MP=0)。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上升(△P/P0上升則△P/P上升),通貨膨脹稅將增加。從式(2)和式(1‘)對比可以看出,當物價上升速度等於貨幣增長速度(△P/P=△M/M)時,政府所征收的鑄幣稅(△M/M×M/P)等於通貨膨脹稅(△P/P×M/P),兩者實際上是一個東西。當通貨膨脹率(△P/P0)進一步上升後,由於公眾越來越不願意持有貨幣(M)以及物價水平(P)急劇上升,貨幣實際餘額(M/P)會比物價上升速度(△P/P=M/M)時,政府所征收的鑄幣稅(△M/M×M/P)等於通貨膨脹稅(△P/P×M/P),兩者實際上是一個東西。當通貨膨脹率(△P/P0)進一步上升後,由於公眾越來越不願意持有貨幣(M)以及物價水平(P)急劇上升,貨幣實際餘額(M/P)會比物價上升速度(△P/P)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作為△P/P和M/P(實際貨幣餘額)乘積的通貨膨脹稅,在達到一個最大值之後將迅速下降。這樣,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政府最終將無法征收通化膨脹稅。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政府通過財政赤字貨幣化手段獲取鑄幣稅收入要受到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政府可以從赤字貨幣中得到多少鑄幣稅收入用於彌補財政赤字,取決於下麵三個因素:(1)經濟對基礎貨幣的要求,即M(M0+△M);(2)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它是決定△P/P0的重要因素。基礎貨幣的增長,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未必導致通貨膨脹,因為經濟的實際增長會引致新的貨幣需求(主要是指貨幣的交易需求);(3)貨幣需求對通貨膨脹和收入的彈性,即△M/M與△P/P的對比關係。
舉例說明:假定通貨對GDP的比例為0.13,基礎貨幣需求對收入的彈性為1,那麼,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政府就可以印刷相當於0.13%的GDP的貨幣,而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如果GDP增長率是6.5%,政府就可以在不引起通貨膨脹的前提下獲得相當於占GDP0.85%(0.13×6.5%)的鑄幣稅。假如通貨對GDP的比例不因通貨膨脹而改變,那麼,當政府允許通貨膨脹率達到10%時,就可以再獲得相當於GDP1.3%(1.13×10%)的鑄幣稅。但是,當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基礎貨幣需求是會下降的。因此,政府通過鑄幣稅可以獲得的收入最終產會達到一個最大值。
政府最多可以得到多少鑄幣稅收入,費希爾和易斯特利指出,從歷史記載來看,工業化國家平均占GDP的1%,發展中國家占GDP的2.5%以下。他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說,超過2.5%GDP的鑄幣稅收入不會是一種可持續的收入。即使2.5%這一比例,也只有在增長極快的經濟中才能實現。
在我國,據保守估計,從1978年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估計在1986-1998年期間,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綜合赤字那麼高(大約占GDP的8%至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稅收入。
- ↑ 周革平.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鑄幣稅收益問題分析[J].華南金融研究,2001,(2).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