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融合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融合新聞(Convergence Journalism;Convergent News)

目錄

什麼是融合新聞

  融合新聞是指融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超鏈接以及GPS位置信息多媒體產品形式的新聞形態。它是媒介融合的“終端新聞產品”。

  根據美國西大學教授里奇·戈登的劃分方式,媒介融合包括5個層次: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採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前三個層次是巨集觀融合層面,後兩個層次是媒介融合操作過程中的新聞生產與呈現方式具體表現就是“融合新聞”。“融合新聞”被視為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新聞轉型的一個創新品種它利用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和新媒體的融合優勢,以數字的技術手段,將過去傳統的新聞稿或單調的報紙電子版變成了融圖片、背景音樂現場視頻、位置信息及編讀互動模塊為一體的“集成報道”,重新定義了新聞的概念和敘事方式。

融合新聞的產生[1]

  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新媒體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已逐步被媒介融合的趨勢所取代,新聞生產的廣泛性和媒介集團的擴張使融合新聞應運而生。

  由於近年來美國的報業發行量不斷下降,報紙的讀者逐步轉向互聯網互聯網以其高速海量傳輸、多媒體融合等優勢,成為受眾首選的閱讀媒體。基於這種現狀,美國報業進入了整合的新階段。傳統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融合就成為媒介融合在新聞實踐領域的突出表現。

  2004年,美國學者提出“融合新聞”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2006年,這一理念已經在美國的媒介融合實踐層面上得以驗證。融合新聞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論壇公司和媒體綜合集團兩家媒體公司率先進行實踐的,這兩家媒體為融合新聞的發展探索出不同的發展模式。譬如媒體綜合集團就將它旗下的《坦帕論壇報》、坦帕電視臺和坦帕灣網站全部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坦帕新聞中心。

融合新聞的特點

  1、新聞業務整合化

  “融合新聞”突破傳統媒體間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統一規劃,資源共用,建立新的新聞採編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採集新聞素材,再根據各自受眾的接受特點進行加工,製成不同的新聞產品,最後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傳播給受眾。以坦帕新聞中心每天新聞業務工作流程為例:該新聞中心下的各家媒體擁有各自獨立的人員、辦公區域和運作機制,但同時又設置“多媒體新聞總編輯”來負責策劃、組織協調各媒體的新聞採訪活動。首先電視臺的總編和各部門的負責人要召開編前會,多媒體新聞總編輯也參加,安排好電視臺在這一天的新聞採訪活動,並討論哪些新聞可以與報紙、網站進行融合;然後多媒體新聞總編輯召開報紙編前會,向報紙總編提出當日“融合”新聞的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報紙總編也會向多媒體總編輯提供他們認為用電視新聞形式報道更為合適的消息。下午多媒體新聞總編輯還會再召開一次報紙與網站的編前會,向網站負責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聞。若有重大突發新聞,多媒體新聞總編輯會及時將消息通報給報紙、電視和網站這三家媒體,並制定統一計劃,協調其採訪活動,力求讓三家媒體在採訪中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又做到互補不足。總之,融合新聞要求媒體將所擁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統一的規劃與協調,提高新聞業務流程效率與通暢性。

  2、新聞載體數字化

  數字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媒體的邊界逐漸模糊,傳播終端呈現數字化特點,電信服務商和互聯網服務商紛紛介入到傳播終端的領域中,與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種數字移動終端來作為新聞內容的載體,進入到人們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結果,就是除了報紙、廣播和電視外,電腦、手機、PDA,ipod,電子報、電子雜誌等數字載體也能讓人們隨時隨地以不同方式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

  3、視覺傳達多樣化

  融合新聞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片、圖像和Flash集於一體,因此在視覺傳達上將更加豐富多樣、形象生動。以電子報紙為例,它與以前的報紙網站不同,以前的報紙網站只是單純的把報紙內容移植到網站上。新一代的電子報紙不僅是複製了印刷媒體的內容,還融入了多媒體的功能,令新聞不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了。讀者可以隨意檢索信息,鏈接到相關網頁上。對新聞的深層報道和分析,我們可以從文字中去查看;對新聞事件的動態變化,我們可以藉助圖像進行直觀瞭解;對於深奧難懂的科技新聞等,還可以通過Flash和電腦模擬使其通俗易懂。所以人們可以採取看、聽、視等多種方式的接收,使得視覺傳達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降低了人們接受新聞的費力程度,將人們從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的限制中解脫出來。例如在國內,“北大方正與《浙江日報》合作,開發新的電子報,當讀者的滑鼠移動到版面中的某一篇文章時,輕輕點擊即可顯示原文,甚至還可以點擊“朗讀”,就能夠做到“聽”新聞了”。因此,融合新聞藉助多媒體技術,使得新聞產品的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手段更加多樣,表現範圍也得到了更大的擴展。

融合新聞的形態[2]

  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李奇·高登提出了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融合新聞”類型,分別為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採集融合和新聞表達的融合。總的來說是在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大型的傳媒集團可以利用自身擁有多種媒介的優勢,實現內容的共用,不同的媒介可以將自身採集到的獨家信息出售給需要的媒體。而新聞記者也不再是單一的新聞記者,他們要掌握各種多媒體技能,能同時為電視、廣播、報紙、網路採寫和編輯新聞,而新聞內容的表達形式也要多樣化。

  同一年,美國的另一位學者戴默則從實踐的角度界定了“融合新聞”的幾種模式。一是交互推廣,二是克隆,三是合競,四是內容共用,五是融合。也就是說媒體間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彼此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媒體間實現信息交流的暢通無阻,從而選取最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進行新聞報道,形成最為廣泛的傳播。

融合新聞的模式

  1、交互推廣(Cross promotion),指作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對方推廣自己的內容;

  2、克隆(Cloning),指作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動地刊播對方的內容;

  3、合競(Coopetition),指作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4、內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作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換線索和新聞信息,併在一些報道領域中進行合作;

  5、融合(Convergence),指作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聞採集與新聞播發兩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利用不同媒介的優勢最有效地報道新聞。

我國融合新聞的發展狀況[1]

  2006年,融合新聞的理念在中國開始顯現,融合新聞研究的初始階段是建立在國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整合互動實踐基礎上的。

  首先,傳統媒體為了避免信息源不足、經營方式單一、受眾接收不便等局限,逐步開始藉助新媒體平臺來實現新聞生產從製作到發佈的全方位變革。如傳統媒體通過互聯網的論壇、博客以及手機簡訊獲取新聞線索,製作成新聞報道後,不僅通過傳統媒體發佈,更多的是運用新媒體的多種受眾接觸方式輔助新聞報道。如杭州《都市快報》在對哈爾濱停水事件的報道中連載的東北市民的博客日誌;《北京青年報》等報紙開設的彩信新聞欄目,廣泛徵集讀者用手機拍攝的新聞現場照片等。同時,傳統媒體不僅藉助新媒體平臺搜集、發佈新聞,而且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和新媒體的技術相結合,衍生出電子報、手機報、電子雜誌、網路廣播、網路電視等新的媒介融合形式,這些融合媒介自然成為融合新聞的載體。

  其次,新媒體發展初期,由於沒有獨立的內容採集權,網路媒體通過購買傳統媒體的內容步入傳媒市場,新媒體藉助傳統媒體,結合自身新聞源豐富、受眾廣泛的優勢,在新聞傳播領域形成融合之勢。例如《河南日報》與河南報業網共同主辦的《焦點網談》欄目,每周二、四在報紙上刊登兩個整版,報社的總編和記者們協助網站開設《總編線上》、《記者連線》欄目,網站則為報紙提供徵稿園地,該集團報網合辦的“焦點網談”欄目成為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第一個網路名專欄。

參考文獻

  1. 1.0 1.1 鄒欣媛.融合新聞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新聞世界,2010,4
  2. 袁睿.融合新聞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LuyinT,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融合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