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態經濟區就是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實現了協調發展、各個領域達到了當代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的區域。它的主要標誌是:生態環境良好並且不斷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地保護和利用;以生態或綠色經濟為特色的經濟高度發展、結構合理,總體競爭力強;現代生態文化形成並得列發展,民主與法制健全,社會文明程度高;城市和鄉村環境優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進入富:浴階段.環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其實質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運用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對全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複合系統進行結構改善和功能強化;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在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的前提下,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基本目的,是在恢復與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合理利用全區域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協調好經濟發展進程中生態和經濟的時空關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努力提高區域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分類、分步實施各項經濟與生態工程建設,並通過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特有的生態產業與合理的經濟結構.逐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
生態經濟區的內涵[2]
1.生態經濟區是人類生態經濟活動的產物
生態經濟區的形成與人類利用生態資源的歷史密切聯繫。人類以一定的生態經濟系統為活動領域,將其中的物流、能流化為經濟系統的商品流、貨幣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生態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在一定區域內利用生態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都的擴展。以不同的生態資源為加工對象的生態經濟系統,在形成同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就形成不同地區類型的生態經濟區。
2.正確認識生態經濟區建設在區域發展中作用
過去由於大家(尤其是決策者)熱衷於摘經濟建設,看不到(或者是故意視而不見)人類對自然的能動性干預具有雙向性,既能使系統朝著有利於生態經濟發展的方向前進,也能使它遭到破壞。出現生態失調、經濟萎縮等後果。近年來,我國領導人吸取了國內外以及本地的經驗教訓。提出建設生態經濟省(市)的設想,不僅在建設經濟時要註意生態問題.而且要求以生態建設來促進經濟建設,要求生態經濟學理論發揮作用。另外,在進行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既要研究生態與經濟這一對矛盾,同時,還需十分重視經濟區建設的一般規律,只有在這二方面很好的結合時,才能取得全面的生態經濟效益。
3.生態文化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經濟區建設從某種意義上看,更重要的是生態文化的建設。生態文化是指人同自然的共同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面向人和自然關係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系統總和。生態文化是人與其他非生物之問的整體形態,而不僅僅是指文化的構成要素。
生態文化定位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比人性文化組成更複雜,生態文化的要素是文化發展的基質,人類生態文化的不同時空差異首先表現在構成該文化的基質上。故生態經濟區的建設首先就是要創建一種生態文化,生態文化的成熟度決定著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生態經濟區的基本結構[3]
生態經濟區的區域規模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個自然村,也可以是一個國家,它由綜合規劃和管理者、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居民區(城鎮和鄉村)四個要素構成。在實踐上四個要索同時實施最好,單項實施也是有益的。
綜合規劃和管理者是生態經濟區的主管部門,負責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資源的巨集觀調控,需要有豐富的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現代社會與自然科學等知識和對該區域社會、自然條件的深入調查及瞭解。
生態工業必須採用現代先進的改良的“清潔生產工藝,高效合理利用原材料,合理處理、處置和回收利用廢棄物,為社會提供“綠色產品”和創建“生態企業”形象。生態農業必須高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實行資源多層次迴圈利用,採用先進技術提高日光能和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迴圈的規律發展“綠色食品和無污染農產品的生產,減少人為化學物質和化石能源的無效投入,維護農村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和建設清潔美麗的鄉村景觀。
生態居民區包括生態城鎮和鄉村,其主要特點是:建設清潔舒適的居住環境,節約和高效利用生活物質與能源,合理處理和處置生活廢棄物,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生活水準但控制盲目的消費欲膨脹和奢侈浪費,居民普遍具有較高的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