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生態住宅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住宅(ecological residence)

目錄

什麼是生態住宅[1]

  生態住宅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旨在尋求自然、建築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理念,創造性地建設一個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生活環境,並且使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達到最節約的程度。生態住宅的特征概括起來有兩點,即具有健康的生活環境和資源、能源的節約性。

生態住宅的內涵[2]

  城市的高樓大廈和鄉村的瓦屋宅院不只是人類擋雨遮陽、避暑禦寒的棲息場所,更是人類與地理環境(地理、水文、氣候)、代謝環境(物質流、能量流)、生物環境(有益、有害生物)、社會環境(服務設施與水平)、經濟環境(就業環境、房產市場)和文化環境(歷史的延續性、標識性)相互作用的複合體。作為一種可持續性的住宅發展模式,生態住宅強調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貫徹環境保護思想,關註材料的迴圈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它的目標是: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和能源,產生最少的廢棄物,創造最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

  作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生態住宅強調的是生態學原理在住宅建設中的應用。因而生態住宅是一種綠色環保住宅,而非高檔住宅的代名詞。生態住宅的內涵包括以下幾點:

  (1)生態住宅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設計原則中所蘊涵的生態學思想,併在其全壽命環境管理過程中得以體現。

  (2)以人為本——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畢竟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恰恰相反,生態住宅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更加適宜居住的空間和環境。

  (3)生態環境的自然化——生態住宅的基本立足點是要求遵循生態學原理,實行自然化、節約化、環保化原則。

  a)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儘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和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和除濕;此外,還要考慮場地條件,如朝向、方位、建築佈局、地形地勢等,從而達到能源和資源消耗最少的目的。

  b)通過栽種花草樹木,以達到美化環境、降低熱島效應、提高空氣更新能力、減少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含量和提高居住環境的水平。

  c)廢棄物的資源化回收利用,達到處理無污染、可迴圈。

  (4)因地制宜——生態住宅非常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因地制宜,絕不能照搬盲從。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南北的氣候條件、東西的地形地貌都差異很大,從客觀上決定了在我國很難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態住宅模式。根據各地的光照、氣溫、降雨、風向等條件,因時、因地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住宅,如江南的園林、陝北的窯洞等,都是對生態住宅最好的詮釋。此外,即使在同一地區,也要根據城鄉差別而有所區別,不能一成不變。如從冬季供暖的效率上來講,城市熱網的效率是最高的。但如果在城鎮或別墅區推廣,由於該類住宅多是分散式的,彼此距離遠,城市熱網相較分戶採暖而言就顯得非常不經濟。

  (5)整體設計——生態住宅的設計應強調“整體設計”的思想,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住宅是全方位、立體的生態工程,它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築學的基本原理及科學手段,合理安排並組織住宅建築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使住宅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複合體。忽略任何一個因素的作用,都將對該住宅的功能和和諧產生影響。一個完美的生態住宅應該同時具備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使人、建築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由此可見,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生態住宅的性能及成本

  根據我國當前的現狀,生態住宅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組成部分:其一是以規模化建設的大中城市住宅小區。該類住宅的特點是占用土地面積小,人口集中,房屋類型以多層或高層為主,人均綠地面積較小,這也是當前我國房地產業申炒作“生態住宅”的熱點,開發商利用人們對生態住宅內涵的模糊,通過採用一項或幾項節能技術,而以偏概全地冒充生態住宅。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建築界和園林界的關註。其二,是以低人口密度、高綠化率、以鄉村宅院或城市別墅區為主的生態住宅。這類住宅占用土地面積較大,有較多的空間可以進行設計與規劃。因此,這類住宅在前期的設計過程中,如何靈活的將生態學知識融入到住宅建設中,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干預程度,同時為居住人員提供身心具佳的居住環境,是當前生態住宅發展的一個契機。

  總之,發展我國的生態住宅產業,關鍵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分析有益因素和不利條件,趨利避害,以為人類提供儘可能好的生存和居住條件為目標,合理的利用生態學原理,才能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生態住宅。

生態住宅的核心思想[3]

  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是生態住宅的核心思想。

  1.舒適性: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濕度以滿足人體熱舒適。過去某些為了節能而降低熱舒適標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舒適也並不意味著盲目享樂和浪費,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基礎上的那種生活方式絕不是我們所追求的舒適性標準。例如,歐美國家夏季辦公空間的設定空調溫度往往很低,需要著長衣長褲,甚至要穿薄毛衣。這種畸形的舒適是對能源、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給人體健康埋下極大的隱患,因為舒適並不意味著健康。

  2.健康:生態住宅的理想

  首先,生態住宅應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健康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滿足鄰裡交往、人與自然交往等要求。其次,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是指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住宅應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打一個比喻,一幢住宅不能像一個置於環境中的毒瘤,在建造和使用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而且不斷產生有污染的氣體和排棄物,危及生態環境。

  3.高效: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我們知道,建築業以及與建築業相關的其他產業(如建材生產、運輸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據統計,在西方國家建築及其相關產業的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40%-60%,比例之高令人瞠目。這包括建材生產和運輸、建築施工所消耗的能源,而其中所占份額最大的是建築使用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建築照明、採暖、空調等)。如此高能耗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由於人為的浪費造成的:如從主觀上漠視氣候及其他自然條件所產生的影響,過分地依賴人工照明、空調等高能耗的機械設備,低劣的建築質量,粗放的施工工藝以及基於高能耗的粗放的(甚至是奢靡的)生活方式。而生態住宅正是要杜絕這種粗放、浪費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資源成本去獲取最高的效益。

  4.美觀: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美學是生態住宅不可或缺的靈魂:從美學特征來說,生態住宅沒有可以套用的模式。它是各門專業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綜合作用的科學結果。它尊重材料固有的美學特性,發揮材料最大的物理性能,不矯揉造作;在高技術的條件下,它能顯示建造技術的精密、嚴謹;在適用技術的條件下,它能體現純樸、自然、謙恭的態度

生態住宅的設計原則[3]

  生態住宅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

  1.生態化

  生態住宅首先要遵循的當然是生態化原則,即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迴圈。例如要儘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建築材料應儘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在適當的範圍內,特別是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迴圈利用和梯級利用。結合居住區的具體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2.以人為本

  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畢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在以往設計的一些太陽能住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服務於經濟落後地區的,其室內熱舒適度較低。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這種低標準的生態住宅很難再有所發展。

  3.因地制宜

  生態住宅非常強調的一點是要因地制宜,絕不能照搬盲從。例如,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的住宅模式很不相同,西方多是獨立式小住宅,建築密度小,分佈範圍廣。而我國則以密集型多層或高層居住小區為主。對於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供熱水、供暖都較為可行,而對於我國高層居住小區來說,就是將住宅樓所有的外錶面都裝上太陽能集熱板或光電板,也不足以提供該樓所需的能源。再比如,從冬季供暖的效率上來講,城市熱網的效率是最優的。但由於西方住宅多是分散式的,彼此距離遠,若將城市熱網接入每一戶就顯得非常不經濟,因此多採用分戶式的獨立採暖爐。而我們明明有現成的城市熱網,卻偏偏喜借鑒西方的獨立式採暖爐,還以為這就是生態住宅。

  此外,氣候的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生態設計策略大相徑庭。住宅設計應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其他地域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製冷,從而減少因採光、通風、供暖、空調所導致的能耗和污染。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區,太陽能的利用就顯得非常高效、非常重要。而對於終日陰雲密佈或陰雨綿綿的地區則效果不明顯,甚至可有可無。北方寒冷地區的住宅應該在建築保溫材料上多花錢、多投入,而南方炎熱地區則更多的是要考慮遮陽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陽輻射和眩光。某種住宅平面戶型在一個地區也許是適合氣候特點的典範之作,而搬到另一個地區則會成為最蹩腳的抄襲。

  4.整體設計

  住宅設計應強調“整體設計”思想,必須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於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例如有人一提及生態住宅就會武斷地說,不就是多加些保溫材料而已。這是典型的以偏蓋全。熱帶地區使用保溫材料和蓄熱牆體就毫無意義。對於寒冷地區,如果窗戶的熱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貴的牆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熱量通過窗戶迅速散失)。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將有限的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而不是均勻分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於有些類型的建築(如內部發熱量大的商場或實驗室),沒有保溫材料反而會更利於節能(利於降低空調能耗)。由此可見,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生態住宅的性能及成本。

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3]

  節地、節能、節水、節約資源及廢棄物處理是生態住宅設計中特別關註的技術內容。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更為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綠色建材系統等,現分別介紹如下:

  1.建築主體節能

  建築主體節能要求在保證舒適、健康的室內熱環境基礎上,採取有效的節能措施改善建築的熱工性能,降低建築全年能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對能源的需求,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因此,在建築設計應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地區、朝向、方位、建築佈局、地形地勢等。應根據不同供暖空調方式來設計外牆的熱工性能;寒冷地區的圍護結構設計要考慮周邊熱橋的不利影響,同時應註意加強圍護結構的保溫;在夏季炎熱地區,應充分考慮屋頂遮陽、夜間通風等隔熱降溫措施的使用;此外,應充分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與降溫,如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等。

  2.常規能源的優化利用

  必須符合國家當前的能源政策。應合理地選擇確定整個建築中各設備系統的能源供應方案,優化建築中各設備系統的設計和運行;結合居住區的具體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並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例如,對於小區中的採暖系統,在城市規模、市政管網設施等條件適宜的地區應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等大型採暖方式;在有合適的低溫熱源可以利用的地區可考慮採用熱泵等採暖方式;對以電為主要能源的地區,電力峰谷差大的地區宜採用蓄熱技術;泵、風機等動力輸送設備宜採用變頻技術;集中供熱應對熱網系統進行優化設計,並加強保溫;對於集中供熱的採暖末端應設有熱計量裝置和溫控閥等可調節裝置。

  3.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要儘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築能源系統中的比例,同時要註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效率。

  4.水的迴圈利用與中水處理

  結合當地水資源狀況和氣候特點,保證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和娛樂景觀用水,制定相應的節水、污水處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實現水的迴圈利用和梯級利用。對於沿海嚴重缺水城市應考慮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迴圈利用率和用水效率,減少污水排放量。

  5.材料與資源的有效使用

  應選擇在生產和輸送過程中消耗的自然資源少且能持久的建築材料;同時在建築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要註意實現材料的可重覆使用、可迴圈使用和可再生使用;應選擇在使用過程中不產生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物質的建材;減少垃圾的產出、暴露和運輸,減少對環境污染。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6.室外環境設計

  應結合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佈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和牆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可利用園林設計來減少熱島效應,改善局部氣候,保證小區內的溫度、濕度、風速和熱島強度等各項指標負荷健康、舒適和節能要求;應註意為硬質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必要的遮陽;地面鋪裝材料設計時應註意選擇合適的反射率;應設計一定比例的有植物覆蓋的綠色屋面;應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減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規劃設計應使得人的活動區有舒適的室外風環境,方便人們進行戶外活動;應仔細協調建築的規劃佈局和單體設計,以處理好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和夏熱冬冷地區冬季防風的問題,同時保證夏季或過渡季建築物前後有一定的壓差,促進自然通風的進行。

生態住宅的建設要點[1]

  根據國家建設部2001年頒佈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試行)》,建設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應註重以下九個方面:

  (一)能源系統

  要求對電、燃氣、煤等常規能源進行分析優化,採取優化方案,避免多條動力管道人戶。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綠色能源的使用量要達到小區總能耗的10%(摺合成電能計算)。利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小區,宜配備輔助能源系統,並應符合下列要求:(1)利用太陽能光熱技術時,要使用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太陽能集熱系統的安裝應與建築物的立面設計相協調,安裝應牢靠,位置應無遮擋,宜選在背風處,並有防雨、防潮措施;集熱系統的管道佈置應與住宅的給水設施相配套;系統運行應穩定,性能價格比應合理,維護管理應方便。(2)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時,發電系統直接與小區的電網並網。(3)利用風能時,應結合小區的空間景觀合理佈置,發電系統直接與小區的電網並網。(4)利用地熱能時,宜用作戶式中央空調系統的熱源。

  (二)水環境系統

  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在室外系統中要設立將排水、雨水等處理後重覆利用的供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等,污水處理率應達到100%,達標排放率必須達到100%。用於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系統要進行專門設計並將其納入供水系統一併考慮。小區的供水設施宜採用節水節能型,要強制淘汰耗水型室內用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節水器具的使用率應達到100%。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

  (三)氣環境系統

  室外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準。居室內達到自然通風,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施,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住宅中80%以上的房間應能自然通風,並符合下列要求:(1)卧室、客廳應能自然通風。(2)衛生間應設置通風換氣設施。(3)廚房應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等。

  (四)聲環境系統

  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控制措施。生態小區室外聲環境應符合下列雜訊等級標準:

  白天≤50dB

  夜間≤45dB

  生態小區室內聲環境應符合下列雜訊等級標準:

  白天:45dB

  夜間≤40dB

  住宅分戶牆和樓板的空氣隔聲量應≥50dB;住宅樓板的撞擊聲隔聲量應≤65dB。

  (五)光環境系統

  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儘量採用自然光,還應註意居住區內防止污染,在室外公共場地採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六)熱環境系統

  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築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等。對住宅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以保證室內熱環境滿足舒適性要求,冬季供暖室內適宜溫度:20℃—40℃;夏季空調室內適宜溫度:22℃—27℃。住宅的供暖、空調應該採用清潔能源,並因地制宜採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鼓勵採用不破壞大氣環境的迴圈系統。

  (七)綠化系統

  綠化系統應具備三個功能:一是生態環境功能:小區綠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綠色再生機制,它具有清潔空氣、釋放氧氣、調節溫濕度、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二是休閑活動功能:小區綠地提供戶外活動交往場所,要求衛生整潔、適用安全、景色幽美、設施齊全。三是景觀文化功能:通過園林空間、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視覺景觀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賞。

  (八)廢棄物管理與處理系統

  廢棄物管理與處理系統包括收集與處置兩部分。收集應體現“誰污染誰治理,誰排放誰付費”的原則,處置應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原則。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裝,密閉容器存放,收集率應達到100%。垃圾應實行分類收集,分為有害類、無機物、有機物三類,分類率應達到50%。

  (九)綠色建築材料系統

  要求在建設綠色生態住宅中,對於材料、部品的選用強調: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覆使用、可迴圈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選用無毒、無害、不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的材料和產品,宜採用取得國家環境保護標誌的材料、部品。

生態住宅的系統性[4]

  (一)生態住宅的系統性表現為整體和諧性

  人們在對待發展生態住宅時,往往過分地“以人為中心”強調其舒適、健康、高效、美觀的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沒有把它看做一個完整的整體,用系統的觀點看待生態住宅的可持續迴圈發展。用系統的觀點看,生態住宅的四個特點內部之間亦應是一個有機體:追求舒適與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本要求,它不能以犧牲高效和美觀為代價;而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它不能以放棄舒適與健康來換取;生態住宅的美觀是住宅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它更要在滿足了舒適、健康、高效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生態住宅的整體和諧性還要求正確處理生態住宅與整個城市發展的關係。(1)建築的規劃設計上體現民族性和地方性。生態住宅應是根據當地人文文化規劃設計的,必須具有各個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因而要求與整個城市在區域發展的地位相協調,不能過分的註重共性,更主要的是強調地方特色、強調個性,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鮮明特色,留下耐人尋味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講,生態住宅有民族性和地方性。(2)技術使用上強調生態住宅與整個城市的一致性。生態小區的節能材料、防暑的技術則可以整個城市統一規劃,以節省成本,提高生態小區的經濟效益。比如在能源使用上,由於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的天然能源,具有豐富、潔凈、安全、價廉的特點,因而可以在生態小區內考慮太陽能與電能相結合使用。據專家介紹,安裝一套供300人全年使用的熱水洗滌的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需投資大約15萬元人民幣,全年的節能費用約為8萬元,兩年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資。而太陽能熱水系統的使用壽命大約為15-20年,那麼這套設備的節能費用在不考慮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就可以節省高達100萬元—140萬元人民幣。因此,在生態小區的能源規劃設計上,應該儘可能的統籌考慮太陽能設備,管線與供電、供水、供氣的關係。

  (二)生態住宅的系統性還表現為它的動態性

  生態住宅是隨著外部其他系統(社會環境城市規劃等)的變化而要求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要求在生態住宅小區的規划上註重動態性,要求它能夠與時俱進並且有開放兼容的功能。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的規划上。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許多小區在規劃設計前由於沒有規划出一個可以進行機動的土地,從而現在就不能滿足人們生活多樣性的需求。例如停車場的設計,當初設計出來時是強調進行立體化的空間停車場還是半地下的停車場,如果這樣設計了又對整個住宅小區的整體性有何影響?(2)生態住宅的系統動態性還需要註重從未來學的角度思考科學技術的變化對所設計的小區的影響。比如,建設有關機構制定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中強調“治污”時,在過去防治“三廢”的基礎上增加了防治聲、光污染。我們認為還要根據當代科技發展的具體情況增加防治電磁污染。(3)生態住宅的系統動態性還表現在小區水的迴圈使用上,充分利用水網建設和供水方式來促進節水。通過對小區消費用水用途的不同,可以進一步把它分為飲和用兩部分。其中飲食用水占總消費量的5%,其餘95%則用於洗滌、排污等。住宅小區根據兩種用途設置Ⅰ、Ⅱ兩套供水系統。供水系統Ⅰ專供飲用水,包括沖茶、洗米、洗菜、煮飯等,這個系統的水必須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其供水系統Ⅱ專供洗滌、排污水,將其使用後的水與地面雨水按照科學的方法引入畜水池中,進行過濾、凈化、去污等物理、化學處理,再輸入住戶的專用水管,供洗地、洗車、綠化、水景、沖廁,排污等使用。因此,供水系統Ⅱ的水可以迴圈使用,從而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源。

  生態住宅將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小區,應該成為房地產開發的一個方向,但是在現實的開發過程中,開發商應該更多的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指導生態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使之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袼,以促進我國房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幾種代表性的生態住宅[5]

  1.中國傳統的生態建築

  中國的窯洞,是獨具民族特色的住宅和古建築,鮮明地體現了以自然為本、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建築特點。例如,聯合國科學考察團對中國的窯洞進行綜合考察後發現,窯洞內溫度適宜,外界氣候及大氣中的放射物質對洞內人的影響較小,可減少氣喘病、皮膚病等疾病的發生。因此,認為其十分適合人類居住。

  2.日本的太陽能住宅

  日本是個能源緊缺的國家。因此,日本的許多建築設計師開始因地制宜地建造新一代的“生態建築”。日本三澤住宅公司最近成功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太陽能住宅,其太陽能可滿足家庭中85%的能源需求。新住宅的隔熱和密封性能良好,頂層裝有太陽能電池,當供電不足時以普通市電作補充,太陽能電力多餘時還可賣給電力公司。

  3.美國的植物建築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生態大樓,樓內沒有磚牆,也沒有板壁,而是在原來應設置牆壁的位置上栽種植物,用植物牆把每個房間隔開,人們稱之為“綠色牆”、“植物建築”。這種生態型植物建築的施工方法其實並不複雜,它無需成材木料,無需龐大而笨重的建築機械設備,而是就地取材,以樹木為主材,採用經過修整的活樹木來做頂梁和替代牆體。人們生活在這種植物建築里,常年樹木蔥蘢,綠草如茵,空氣清新,景色宜人,仿佛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中。

  4.巴西的生態牆

  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等城市內,有一種用綠草築成的牆,這便是巴西獨有的生態牆。它採用一種空心磚壘成,一磚四瓦組成一個方形單位,裡面填人精心篩選的土壤和草籽,在磚瓦下接通噴泉式水管,按時噴灌。數月後,便長出綠油油的嫩草,五顏六色的花朵競相開放,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能減少噪音、凈化空氣和隔熱降溫。

  5.英國的生態屋

  英國諾次大學設計並建造了一種生態屋。它的熱源來自人體散熱、陽光及家電設備產生的熱量。家庭用電依靠安裝在花園涼亭上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來提供。

  6.德國的生態樓

  德國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生態辦公樓。大樓屋頂安裝了一個面積為64m2的太陽能電池板來代替玻璃,其造價並不比玻璃貴。屋頂的太陽能電池負責供應熱水,大樓的屋頂還設有儲水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儲存的雨水先用來澆灌屋頂的草地,從草地滲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儲水器,經處理後流人大樓各個廁所沖洗馬桶,樓頂的草地和儲水器能局部改善大樓周圍的氣候,減少樓內的溫度波動。

參考文獻

  1. 1.0 1.1 王慶春,鄭鷺,林君編著.房地產開發概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2. 金樑,王曉娟,郭春霞,錢曉雍.生態住宅的內涵和發展理念[J].生態經濟,2006,(第1期).
  3. 3.0 3.1 3.2 餘凱編著.房地產市場營銷實務.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4. 曾國平,陳仲常主編;何躍,李志副主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 周文宗,劉金娥,左平,王光編著.生態產業與產業生態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方小莉,Yixi,y桑,Lin,寒曦,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住宅"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