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灰色消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灰色消費

  灰色消費是指個人或組織(包括家庭)為維護和增加自我利益而向能夠剝奪其利益或向其提供可獲利性資源(包括項目承包權、特殊經營權等)的個人或組織所進行的、不以追求商品或貨幣對自我實用性為目的的消費,以及個人利用其權力用公款進行的消費。

  一般來說,灰色消費的受益主體具有二元性,一元是從商品的自然屬性或貨幣的基本職能所決定的商品或貨幣的使用價值中獲得需要的滿足,另一元是從商品的社會屬性或貨幣的基本職能所溝通人際關係中獲利。前者稱為直接受益主體,後者稱為間接受益主體。

灰色消費的分類[1]

  1、從灰色消費的內涵來看,可分為:

  ①自我保護型灰色消費。

  它是指個人或組織為維護自身利益所發生的灰色消費。前者如某單位的普通職工為了防止其直屬上級給自己“穿小鞋”而用自己購買的商品或直接用自己所賺的錢去直接或間接地滿足其領導消費需求。後者如某縣電信局因公安局要求其在營業廳裝防彈玻璃而請相關人員吃飯一周,最後改裝防盜門的一周飲食消費。②自我利益增強型灰色消費。

  它是指個人或組織為了索取特殊的可獲利資源,以增加自身利益,而向決定資源配置的人提供實物或現金所發生的消費。如某大學畢業生為進入理想的單位而為該單位主管領導的孩子買了一架鋼琴;某單位為了得到上級的額外撥款而為上級主管領導購買了一套樓房。這都是自我利益增強型灰色消費。

  ③權力的外在經濟性灰色消費。

  權力具有溢出效應,它能使其所有者享有某種外在受益權。當權者利用其權力所賦予的外在受益權而進行的消費就是權力的外在經濟性灰色消費(其中不包括職務消費)。它包括灰色生活消費和灰色投資消費。前者指當權者為滿足個人生活需要而利用公款進行的消費;後者是指當權者利用公款進行私人投資並據此獲取利潤的消費(其中包括當權者用公款行賄)。

  2、按照灰色消費的方式,可分為:

  ①實物型灰色消費

  是指個人或組織為了某種目的而用自己的收入為他人購買物品(或購物卡),從而間接地滿足自我需要的灰色消費。

  ②現金型灰色消費

  是指個人或組織將自己的現金收入直接給予能夠維護或增進其利益的個人或組織,以購買對方的“勞務”的消費。

灰色消費產生和存在的原因[2]

  1、灰色消費的二元受益主體分別追求自身利益的內在需求是灰色消費產生和存在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灰色消費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

  理性“經濟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尋租行為是灰色消費產生的內在動力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滿足需要的欲望是個人一切經濟活動的動力源;需要的滿足必須以相應的支付能力作保障。因此,理性的“經濟人”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並將其作為滿足個人需要的必要手段。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經濟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導致其尋租行為,並產生灰色消費。這是灰色消費產生和存在的內在動力。

  2、權力監督和約束機制的不健全,造成權力的制度性壟斷,這是各類灰色消費產生和存在的政治基礎。

  自我利益保護型灰色消費的產生是由於直接受益主體可能對其權力加以濫用和普通職工或下屬單位的弱勢地位普通職工或下屬單位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其利益容易被剝奪;對權力行使過程和結果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使得一些沒有擺正自己位置的直接受益主體很容易利用其權力去威脅普通職工或其下屬單位的利益,並據此享受灰色消費或獲取灰色收入。它在本質上是由於權力的制度性壟斷。這裡的制度性壟斷是指由於我國的現行制度不規範,缺乏對個人和組織權力的有效監督和約束等管制措施,從而形成了個人和組織對權力的實際壟斷。

灰色消費的影響[2]

  1、經濟方面

  自我利益保護型灰色消費損害了領導與職工、幹部與群眾、上級與下級的關係,惡化了社會風氣,動搖了黨的群眾基礎。其次,自我保護型灰色消費中,間接受益主體由於向直接受益主體提供了灰色消費品,覺得對方不會輕易讓自己難堪,因此,在工作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直接受益主體則因“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而不能對對方在工作中的不良表現及時予以制止,從而,不利於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策落實的成本,延長了政策時滯。最後,領導、幹部、上級在灰色消費中的角色具有“示範效應”,上行下效,使得社會風氣進一步惡化。不僅如此,現實中“大領導”與“小領導”,“高官”與“低官”之間也在進行各種灰色消費,從而形成官官相護,上下牽制的腐敗型“蛛網”,而且,由於灰色消費的隱蔽性,使得我們很難找到“蛛網”的收斂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反腐鬥爭的長期性和艱巨。

  2、政治方面

  一是自我利益增強型灰色消費使得權力機構腐朽化,導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扭曲,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包括任人失當)。

  二是權力的外在經濟性灰色消費是權力使用權的扭曲,導致公共資源的私利化,其危害則更大。

  三是實物型灰色消費中,個人或組織購物的目的不是供自己消費,而是供他人消費。因此,他們很少關心物品的實際使用價值,他們關心的主要是物品的外表是否美觀、大方,所購物品是否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們很少關心。他們只關心該物品能否給其接受者以高檔的印象,目的是讓其接受者覺得他們辦事有“誠意”。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物品的過度包裝和表裡不一。而且,因為物品的買者不太註重其實際使用價值,他們也難以確切地知道物品接受者的真實需求,所以,對其接受者來說,物品的效用往往較低。因此,他們可能把該物品托人低價銷售而換取現金。這樣,一方面,使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購買同一物品,導致經濟的虛假繁榮i另一方面,使得灰色消費的間接受益主體的收入通過貨幣——物品——貨幣的形式流入物品接受者的口袋。從而進行了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使得本來就較大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四是現金型灰色消費直接形成了收入的重新分配,拉大了收入差距。但它一般不形成任何現實的購買力。相反,因為其中的間接受益主體的可支配收入減少而減少正常消費,直接受益主體往往因其職務的高消費而無需動用這些現金進行消費,所以,這類灰色消費降低了社會購買力,抑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張。

參考文獻

  1. 惠曉峰,盧東寧.基於經濟學視角的灰色消費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0.3
  2. 2.0 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灰色消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