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產業集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國際上第一個將集群理論引入港口產業分析的專家,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Haezendonck E教授。她將港口產業集群定義為:一系列從事於港口相關服務的相互獨立企業,聚集在同一港口區域,並且採用幾乎相同的競爭戰略,以獲得相對於集群外部的聯合的競爭優勢。我國有學者將港口產業集群定義為:港口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的一種,是在港口區域內提供一系列港口工業產業鏈增值及相關港口服務的企業的集合(顧亞竹,2008)。李南(2007)認為港口產業集群具有港口指向、規模經濟、區域依托、階段發展、國際導向等經濟特征。[1]
港口產業集群內涵的演化[2]
口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研究的分支與延續,雖然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也日漸成熟,但是學者們對於港口產業集群的研究到21世紀初才逐漸興起,港口產業集群內涵的界定也尚未完善。港口產業集群內涵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雛形、正式提出和推進這三個階段。
1.港口產業集群範疇的雛形
根據Bird(1971)的Anyport模型,隨著時間的演進,港口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形成、擴張和專業化階段。在形成階段,港口坐落於毗鄰市中心的小碼頭。在擴張階段,海洋科技不斷更新,貨物裝卸能力顯著提高。由形成到擴張階段也是港口與城市核心之間空間關係改變的時期,在擴張階段,港口碼頭的建設將遠離核心商務區。在專業化階段,貨物裝卸的專業化水平提高,船舶噸位不斷提升,對貨物裝卸和儲存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導致了港口活動的聚集。港口發展的這三個階段可以視作港口產業集群範疇形成的雛形。Debackere和Vermeulen(1997)在研究中進一步指出,港口產業集群是一種隸屬於不同部門的參與者形成的內部網路組織,這些參與者依托陸地與海岸帶的工業和商業活動而建立起彼此之間的聯繫。
2.港口產業集群範疇的正式提出
最早提出港口產業集群概念的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Haezendonck E.教授,Haezend0nck(2o01)將港口產業集群定義為:坐落在同一港口區域的涉及港口相關活動的企業相互依存,甚至可能有相同的戰略和競爭優勢,共同面對集群外部的競爭環境。Haezendonck認為港口產業集群中的參與者主要包括船務公司、領航與拖航服務、碼頭運營商、倉儲、物流、製造業、中間商、貨代公司、分銷公司、港口勞工和疏港鐵路。同時,她採用了波特的鑽石模型,利用包括內部競爭、內部合作、集群內客戶關係、相關支持產業及政府行為等14個指標,對港口
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進行了分析。雖然其為港口產業集群的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仍存在忽略了集群內企業的作用、沒有在整體上分析集群競爭優勢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等問題。
3.港口產業集群範疇研究的推進與發展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的deLangen教授對港口產業集群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對於港口產業集群的定義較為寬泛,他認為,港口產業集群包括了所有的與港口船舶和貨物相關的公共(私人)組織。貨物裝卸、運輸、物流、製造業及貿易都包含在港口產業集群之中。Edgars Kasalis等(2011)在研究中指出,港口產業集群包含了所有與貨物和船舶相關的經濟活動,並特別指出,雖然大多數的貨物都會進一步地通過公路、鐵路和內河航運等方式運往內陸地區,但是由於港口是運輸鏈上的一環,運輸活動也應視作港口產業集群的組成部分閻。
相對於國外學者對港口產業集群較為寬泛和一致的理解,我國學者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對這一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劉志強、宋炳良(2004)將港口產業集群定義為:大量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且相互關聯的行業、企業、協會、研究機構和大學等,以特殊的經濟區域(港口)為核心,提供整體的一站式的港口相關服務的產業群體。呂勝榮、袁藝(2006)進一步區分了港口產業集群與港口群的概念,港口群是自然資源存在並聚集的結果,而港口產業集群是人為地利用自然資源使其產業化的結果嗍。子之蘭(2012)~擴大了港口產業集群的外延,將其定義為:以港口為核心,包含集群核心區、集群次核心區以及集群延伸區內的與港口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並存在集聚效應的所有產業的總和。
港口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1]
1.資源優勢。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初始條件和比較優勢,即必須具備支撐產業集群的資源稟賦。一個區域如果沒有任何資源優勢,是不可能產生企業集聚和產業集聚的,這裡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等社會資源。以自然資源為例,港口往往憑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水深條件,發展臨港產業,如物流產業及臨港工業等。港口本身就是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最重要自然資源,港口是水陸運輸的交匯點,是貨物集散的重要場所,是物流活動的主要平臺。臨港工業的快速發展和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所產生的巨大港口物流服務需求,迅速促進了港口的發展。現代港口正在發展成為集配送、運輸、存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分撥、物流信息處理等為一體的綜合物流中心。
2.產業專門化與企業的分工合作。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來自於港口產業的專門化及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港口提供從貨物和船舶的到達、到離開和轉運的全方位的服務。除了裝卸、儲存,運輸外,還包括港口、船舶榴關產業,如貨物、船舶代理,港口運輸服務,船舶修造等,所有服務都圍繞港口展開,因此它的業務核心具有明顯的專門性特征。同一產業及其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在地域上集聚,企業之間存在著專業化分工,即存在縱向分工上下游企業的分工1和橫向分工(同一種或同一類產品由若幹企業分別生產不同的組成部件),並通過地理上的接近性,形成上下游企業和平行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各企業既是獨立的,叉相互協作、緊密聯繫,因而可產生集聚效益。
3.交通條件和裝卸效率。良好的集疏運系統和較高的裝卸效率,會降低貨運成本,以較優惠的成本吸引船舶與貨物到港,易於獲得中間產品,或在港口加工,再運送到內陸各地,或者轉運至其他港口。因此,要形成高效益的港口產業集群,該港口必須在擁有良好的水運條件外同時具備良好的陸運條件,包括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港口優越的交通條件會吸引相關服務的企業自發地集聚港區周圍,他們之間具有廣泛的相互關聯性,構成了一個為船舶和客戶提供服務的完整的產業群體。
4.政府作用。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對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政府能夠積極發揮作用,出面牽頭建立港口城市之間、港口產業之間、港口企業之間以及當地高校與產業企業之間的多向聯繫,必然會促進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港口產業集群的成因研究[2]
形成港口產業集群的動因眾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良好的港口自然條件與廣闊的經濟腹地有利於港口產業集群的產生。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得益於港口良好的自然條件與經濟條件,世界上著名的港口產業集群,如鹿特丹港、維多利亞港、舊金山灣、上海港等都依賴於良好的建港條件和廣闊的經濟腹地,因而這些港口能夠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極大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2.範圍經濟效應有利於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範圍經濟在四個方面促進了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即:勞動力資源的共用、更加廣泛的供給者和客戶資源、知識的溢出和低交易成本㈣。共用勞動力資源能夠減少企業的搜尋成本,而且能夠對勞動力進行集中的專業技能培訓與教育,不斷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更加廣泛的供給者和客戶資源降低了交易成本,並且使得供需雙方能夠面對面的簽訂合同,加強了對彼此的監控。集群內的知識溢出效應更加明顯,知識、技術能夠更簡單和迅速地傳播。
3.政府的產業集群政策是港口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政府的政策導向對於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政府制定的港口產業政策,如以港興市,發展港口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有效地促進了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在我國,舟山港、北部灣等港口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都依賴於產業政策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