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滬郊模式是指農業發達的城郊地區的鄉鎮企業在充分接收大城市經濟技術輻射的同時,進而又為大城市經濟服務的鄉鎮企業模式。
滬郊模式的形成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經濟環境以及獨特的發展道路密切相關。
1、滬郊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農業生產歷來就比較發達,早在1965年糧食常年畝產就破了千斤大關。發達的農業為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提供了勞動力。
2、四通八達的交通為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可供利用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其他各種便利條件。
3、上海有較長的工商業經營歷史,曾是遠東的金融、貿易和經濟中心,商品經濟比較發達,這些都為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
4、獨特的經濟環境讓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占盡了地利:上海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工業結構為滬郊鄉鎮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環境;較高的農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發達、完善的城市金融機構和發展較快的農村信用事業,為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商環境;上海的工業技術素質較高,有大量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大中專院和科研機構,為鄉鎮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後盾;上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盛名和上海本身的市場容量,為滬郊鄉鎮工業產品打開市場和獲得市場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經營條件。
5、滬郊鄉鎮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占盡了地利,而且還贏得了天時。初創於人民公社時期的滬郊鄉鎮工業在60年代初的三年調整時期,仍保留一批試點企業,並受到城市大工業的扶持,為以後的依托城市大工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骨幹企業。70年代,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號召下,農機廠和農機車間紛紛建立,為上海農村工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1、滬郊鄉鎮工業是在城市國營工業的扶持培育下發展起來。其產銷渠道與城市國營工業的計劃渠道有密切聯繫,與國家計劃體制相關度較高。這在當時為滬郊鄉鎮工業的發展獲得了比較穩定的供銷渠道,但這也為改革帶來了難度。
2、城市服務型的鄉鎮工業。這與其產品大部分是為城市國營工業加工各種零部件、參與某一生產環節的生產或通過各種形式的聯營、定點加工滲透到上海的工業體系分不開的。從而也使其缺乏自己獨立的產品生產體系。
3、工業門類齊全,行業眾多,企業規模也較大。
1、由於各地鄉鎮工業發展迅速,吸引了上海市區國營工業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科研成果,造成城市經濟的跨越式輻射,而相反卻使滬郊鄉鎮企業出現了燈下黑的局面;
2、企業技術落後,管理粗放,人才缺乏依然沒有明顯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