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目錄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概述

  格式塔學習理論可謂是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先驅,於本世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的。該學派反對把心理還原為基本元素,把行為還原為刺激-反應聯結。他們認為思維是整體的、有意義的知覺,而不是聯結起來的表象的簡單集合;主張學習是在於構成一種完形,是改變一個完形為另一完形。所謂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譯音,意即“完形”;他們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試嘗錯誤的過程,而是頓悟的過程,即結合當前整個情境對問題的突然解決。

  其著名的實驗便是苛勒做的猩猩吃香蕉的實驗:把香蕉懸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籠頂上,籠中黑猩猩在試圖跳著攫取香蕉幾次失敗後,乾脆不跳了,它若有所思地靜待了一會兒,突然把事先放在木籠內的箱子拖到放香蕉的地方,一個夠不著,將兩個箱子疊在一起,爬上箱子取下香蕉。格式塔學派重視知覺組織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創造性思維,這些都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完形法則

  1. 相近(Proximity)。 距離相近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3. 封閉(Closure)。 彼此相屬、構成封閉實體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4. 簡單(Simplicity)。 具有對稱、規則、平滑的簡單圖形特征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以上這些組織規律即是所謂的“完形法則”(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學家認知領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語中就是“整體、形狀”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論,也被稱作為“完形理論”。

  在與地理環境、行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被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Wertheimer在1924年寫道,人類是一個整體,其行為並非由作為個體的人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這個整體的內在特征,個體的人及其行為只不過是這個整體過程中的一部分罷了。格式塔理論恰好能解釋這整體的內在特征。

  趨完形率

  根據格式塔的趨完形率,“在知覺任何給定的視覺隊列時,我們易於以穩定且連貫的形式的把不同的元素簡單加以組織,而不是以把這些元素當成不可理解的、缺乏組織的一堆混亂感覺”。我們傾向把相似的事物看成一體,例如:當一連串方塊和一連串的圓形併排時,我們會看成兩列方塊和兩列圓形,而不會看成直排。這是因為相似性讓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更容易組織相似的事物。

  然而,對於有些“刺激物”來說,是不太容易被知覺組織成“簡約合宜”的格式塔的,因為任何時候,視覺中的組織活動都不是隨意的,縱然它有自身特有的傾向和規律,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要受刺激物的制約。一切看上去不舒服的形體,不敢是一個頭重腳輕的木架,還是一座傾斜的塔,或是一堵扭曲的牆壁,都會在知覺中產生一種改變它們並使之成為完美的結構的傾向。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知覺中表現出的這靜“糾正,簡化”傾向,是一種以“需要”的形式存在的組織煩向。這就是說,每當視域中出現的圖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的時候,這種將其“組織”的“需要”便大大增加;而當視域中出現的圖形較對稱,規則和完美時,這種需要便得到滿足。這樣,那種接力將不完美圖形改變成為完美圖形的知覺活動,就被認為是在這種內在的“需要”的驅使下進行的。可以說,只要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這種活動便會持續下去。知覺中這種對簡潔完美的格式塔的追求,還被某些格式塔心理學家稱之為“完型壓強”,這一物理學上類比,生動地標示出人們在觀看一個不規則,不完美的圖形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緊張,以及竭力要改變它,使之成為完美圖形的趨勢。格式塔心理學將這種趨勢解釋成機體的一種能動的自我調節的傾向,即機體總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內在平衡的傾向。在完美簡潔的格式塔中,我們僅僅知道它的某些部分,就能很快地預見到其餘的部分是什麼樣子。而對那些不太好的完型就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說,通過這種依照完形率進行的組織活動,譯解信息交得簡單,輕鬆和經濟省力了。

格式塔心理學產生的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產生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德國自1871年實現全國統一後,資本主義工業經過二、三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迎頭趕上並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歐洲最強硬的政治帝國。德國以最新崛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積极參与瓜分世界的罪惡活動。後來更是妄圖稱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歸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整個版圖中。在意識形態中,強調主動能動、統一國民意志、加強對整體的研究。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被迫適應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學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學不過是這一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產物。

  同時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有還有其哲學思想淵源,大體可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驗論;第二是胡塞爾的現象學

  19 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界出現了許多思想潮流,對格式塔派心理學家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物理學界在這一時期拋棄了機械論的觀點,承認並接受了場的理論。場可以用磁力現象加以解釋:把鐵屑撒到一張紙的上面,當紙下放有一塊磁鐵並移動時,鐵屑會隨著磁鐵向同一方向移動.併排列成特殊的形狀。鐵屑很明顯地受到了磁鐵周圍磁力場的影響,這個場不是個別物質分子引力和斥力的總和,而是一個全新的結構。格式塔心理學家試圖用場論解釋心理現象及其機制問題。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詞:“行為場”、“環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理物理場”等。普朗克是現代理論物理學家,對場論有過重大貢獻,他強調事件的自然屬性及對量的測定背後特殊過程的探討,他反對經驗論和對量的測定的過分倚重。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靜止狀態中的物理格式塔》一書的序言里專門向普朗克致謝。苛勒在此書中採用了場論,認為腦是具有場的特殊的物理系統。他試圖說明物理學是理解生物學的關鍵,而對生物學的透徹理解又會影響到對心理學的理解。

  就心理學本身而言,對格式塔心理學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有馬赫厄棱費爾這兩個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學的學術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葉的“形質學派”。著名的心理學史專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確指出:“格式塔心理學在系統上起源於形質學派,有些關於知覺的實驗研究也由這個學派作一倡導”。

格式塔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格式塔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韋特墨苛勒考夫卡.

  從一開始起,韋特墨就與他的兩個學生、助手和同事苛勒和考夫卡分享他的觀點。可以說,這三個人的觀點和理論幾乎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三人都畢業於柏林大學,後來又一起成為柏林學派的核心人物。1921年,他們一起在德國創辦了《心理學研究》雜誌,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很多學者對這一理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貢獻,如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Ernst Mach,尤其是Christian von Ehrenfels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hler, Kurt Koffka以及Kurt Lewin,他們都極力反對構造主義元素學說用元素解構的方法對心理事件、心理概念及行為進行心理分析。不幸的是,納粹勢力在德國的興起中斷了格式塔理論在德語世界的研究與發展。 KoffkaWertheimerK.hlerLewin等人也被迫流亡到了美國。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組織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雖然與構造主義和行為主義有諸多的分歧和爭論,可是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面卻不謀而合。它既不反對構造主義把直接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不反對行為主義視行為為研究主題,聲稱心理學是“意識的科學、心的科學、行為的科學”。格式塔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直接經驗和行為。格式塔心理學家不反對把意識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並認為行為主義不用意識建立一種心理學是荒謬絕倫的,但為了避免誤解起見,他們儘量不用“意識”一詞,至於完全與意識一詞有同義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經驗”代之。行為也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考夫卡指出,“心理學雖可成為意識或心靈的科學,然而我們將以行為為研究的中心點”,因為“從行為出發比較容易找到意識和心靈的地位”。

  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上,同樣既不反對構造主義所強調的內省法,也不反對行為主義所依靠的客觀觀察法,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是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不過他們做了一些改進和修正。

  由於格式塔心理學家把自然觀察到的經驗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知覺結構原則就成了他們早期研究的重點。韋特墨早在1923年就指出人們總是採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知覺為一群個別的感覺。後來,苛勒又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指出華生的刺激一反應理論易使人產生誤解。他認為反應很明顯地依賴於組織作用,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公式:刺激叢一組織作用一對組織結構的反應。格式塔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諸多組織原則,它們描述了決定我們如何組織某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構造或解釋視野中某些刺激變數。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實驗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實驗研究:

  1.似動現象

  似動現象是指,兩個相距不遠、相繼出現的視覺刺激物,呈現的時間間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間,那麼我們看到的不是兩個物體,而是一個物體在移動。例如,我們看到燈光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事實上是這隻燈息了,那隻燈同時亮了。這種錯覺是燈光廣告似動的基礎。在韋特墨之前,人們一般都認為這種現象並沒有什麼理論上的意義,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罷了。然而,對韋特墨來說,這種現象正是不能把整體分解成部分的證據。這種現象的組成部分是一些獨立的燈在一開一關,但組成一個整體後,給人造成這些燈在動的印象。

似動現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開始時,它主要關註的是知覺。如右圖所示,如果你對著它多看一會兒,就會感到這些線條在移動。但倘若把每條線都分開,就不會有似動現象。後來,格式塔心理學還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課題。它把重點放在整體系統上,在這個系統中,各個部分是以一種能動的方式相互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僅根據各分離的部分,無法推斷出這個整體。例如,漩渦之所以會那樣,並不是由於它所包括的那些具體水滴的原因,而是由於水的運動方式。如果把旋渦分解成水滴,就無法理解漩渦這種現象了。又如曲調,因為曲調取決於音符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音符本身。為了強調這種整體性,韋特墨採用的德語“Gestalt(格式塔,或譯完形)”一詞,可以被翻譯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 、“形態(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動的整體(dynamic wholes)”。由於韋特墨發起的這場運動關註的是這類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們把它稱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學”。

  2.整體與部分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重點放在整體上,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承認分離性。事實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個分離的整體。例如,格式塔心理學家特別感興趣的一個研究課題,就是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明顯的實體。他們是用“圖形與背景”這個概念來表述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知覺場始終被分成圖形與背景兩部分。“圖形”是一個格式塔,是突出的實體,是我們知覺到的事物;“背景”則是尚未分化的、襯托圖形的東西。人們在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的。重要的是,視覺場中的構造是不時地變化著的。一個人看到一個客體,然後又看到另一個客體。也就是說,當人們連續不斷地掃視環境中的刺激物時,種種不同的客體一會兒是圖形,一會兒又成了背景。說明這種現象的一個經典性例子是圖形與背景交替圖。

  事實上,這種圖形-背景交替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例如,當一位聽眾在聚精會神地聽報告,報告人的講話就成了“圖形”,周圍人的議論便成了“背景”。而當這位聽眾在與旁人講話時,那麼他倆的談話就成了“圖形”,而報告人的發言則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圖形與背景關係的這類變化,不僅在知覺中起作用,而且在學習和思維中也起作用。

  由此可見,把一個完整的圖形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瞭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例如……

  3.頓悟實驗

  1913 年至1917年,苛勒在騰涅立夫島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為被試,作了大量的學習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給大猩猩設置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觀察大猩猩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表現。由於他做的實驗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茲僅舉兩項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說服力的實驗,並加以說明。

  (1)“接竿問題”實驗

  實驗時,大猩猩被關在籠內。大猩猩喜歡吃的香蕉放在籠外不遠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夠不著,兩根竹竿接起來可以夠得著的地方)。籠內有一根較短的竹竿,籠外有一根較長的竹竿。

  大猩猩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較短的竹竿去夠香蕉,但竹竿太短,夠不到。猩猩常常將竹竿扔向香蕉,連竹竿也丟了。在用一隻取名為“蘇丹”的大猩猩做實驗時,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蘇丹為了取得香蕉,用較短的竹竿撥到了另一根竹竿。當它玩弄這兩根竹竿時,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然後將兩根竹竿接起來(用較細的竹竿插入較粗的竹竿),用這根接起來的竹竿夠到了香蕉。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起初把兩根竹竿放在一起,蘇丹一看到兩根竹竿處於這種關係,就能夠突然地發現這種關係,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反覆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從而移到遠處的香蕉。

  (2)“疊箱問題”實驗

  疊箱問題實驗先是“單箱問題”實驗。香蕉掛在籠子的頂棚上。籠內有一隻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夠到香蕉,須將木箱搬到香蕉下麵,然後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夠到香蕉。這個問題對於大猩猩來說是一個難題。但是,蘇丹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就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於香蕉之下,或者觀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後解決了問題。疊箱問題就更加困難了。香蕉掛在高處,大猩猩必須爬上疊起的三隻木箱的上面才能夠到香蕉。

  大猩猩解決這個問題表現出一定的困難。起初站在一隻木箱上夠,卻夠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對周圍的木箱和高處的香蕉進行了“良久”的觀察,突然,大猩猩終於表現出一種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將三隻木箱疊在一起,爬到箱頂,取下香蕉。

  (3)苛勒所作動物實驗的準則和類型

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包括有以下六個觀點:

  1.學習即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

  格式塔心理學家對學習的解釋,往往傾向於使用知覺方面的術語。學習意味著要覺察特定情境中的關鍵性要素,瞭解這些要素是如何聯繫的,識別其中內在的結構。所以,學習與知覺、認知幾乎是同義詞。

  象其他學派的心理學家一樣,格式塔心理學家也認為,通過學習,會在頭腦中留下記憶痕跡,記憶痕跡是因經驗而留在神經系統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些痕跡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即完形。因此,學習主要不是加進新痕跡或減去舊痕跡的問題,而是要使一種完形改變成另一種完形。這種完形的改變可以因新的經驗而發生,也可以通過思維而產生。格式塔學習理論所關註的,正是發生這種知覺重組的方式。所以,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學到些什麼,直接取決於他是如何知覺問題情境的。如果一個人看不出呈現在他面前的問題,看不出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那麼他對事物的知覺就還處在無組織的、末分化的狀態,因而也就無所謂學習了。一個人學習的方式,通常是從一種混沌的模糊狀態,轉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有結構的狀態,這就是知覺重組的過程。

  2.頓悟學習可以避免多餘的試誤,同時又有助於遷移。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內在性質有所頓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與這一問題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隨機的、盲目的行動,而且有利於把學習所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 頓悟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韋特墨一開始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研究時,就特別關註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可以說,他是為了學校實踐而研究學生的頓悟學習的。韋特墨認為,一些教師過於註重機械記憶,不惜犧牲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指向發現使學生能有更多頓悟發生的學習方式。他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問題解決辦法:一類是只有首創性的和頓悟式的解決辦法;另一類是不適當地應用老規則,因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韋特墨最喜歡引用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在病房裡值夜班的護士,到了深夜11點時,把一個病號叫醒說:“現在到了你該吃安眠藥的時候了。”這是不考慮與問題情境有關的特征機械運用規則而導致愚蠢行為的一個典型事例。

  頓悟學習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無關的細節。遺憾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不到這一點。韋特墨在《創造性思維》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韋特墨認為,學校學習的目的,是要把習得的內容遷移到校外情境中去。通過機械記憶習得的內容,只能被用於非常具體的情境中去,即應用於類似於最初學習時的情境中去,只有通過頓悟理解的內容才能成為學生知識技能的一部分,隨時可用於任何情境中的類似的問題上去。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韋特墨經常用學生學習如何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例。

  3.真正的學習是不會遺忘的。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頓悟獲得的理解,不僅有助於遷移,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幾乎每一本心理學教材都提及著名的遺忘曲線,即艾賓浩斯1885年的無意義音節的遺忘曲線。但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人類所學習的內容,都是有意義的。無意義音節的遺忘曲線在人類學習中並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恰恰相反,通過頓悟習得的內容,一旦掌握後,永遠也不會遺忘(如圖)。

  頓悟將成為我們知識技能中永久的部分。用現代認知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頓悟的內容是進入了長時記憶將永遠保留在學習者的頭腦中。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只能按學習的順序告訴別人他學了些什麼的學生,實際上是沒有理解所學的內容(即沒有經過認知重組,因而既無法遷移,也不能保持長久)。有人在一項實驗中,把149162536496481寫在一張卡片上,要一組被試看15秒鐘,然後試圖回憶它。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在一般情況下,除了記住其中少數幾個數字外,沒有人能全部記住。但在給另一組被試看這張卡片之前,告訴他們在試圖記住它以前,先想一下這些數字為什麼這樣排列,是否有規律可循。結果不少被試都覺察到,這些數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來的。這樣一來,回憶這些數字就毫無困難,哪怕是在幾周或幾個月之後也能輕易做到 (Katon,1940)。

  4.頓語學習本身就具有獎勵的性質。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常常會伴隨著一種興奮感。學習者瞭解到有意義的關係、理解了一個完形的內在結構、弄清了事物的真相,會伴有一種令人愉快的體驗。例如,一些人對智力拼圖、字迷填空玩得津津有味。有時看上去簡直不大可能完成,但越是這樣,當他們突然發現解決辦法時,就越會有一種獲到頓悟的快感。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所能具有的最積極的體驗之一。

  基於上述原因,格式塔理論家經常抨擊濫用各種外部獎勵,諸如使用糖果、好分數、五角星或金錢之類的東西來驅動學習。當然,在沒有其它誘因動機時,在不可能用頓悟的方式來理解學習時,也不妨可以使用一些外部獎勵。但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不加區分地使用獎勵物,可能會使學生分心,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而只關心能得到什麼獎勵上,從而不可能達到對問題情境有頓悟的理解。就一般而言,達到理解水平本身就具有自我獎勵的作用。

  5.頓悟說及對嘗試錯誤說的批判。

  苛勒認為人類具有和人類有些相似的智慧行為,這種行為的明顯特征在於它是在對整個情境完全概覽後產生的。這種智慧行為是一個連續的順利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為-個整體,是和情境的結構,和其各組成部分的關係相適應的。苛勒的實驗表明猩猩在行動之前,已經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為什麼進行,怎樣去進行以及最終的結果為何,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與情境,特別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係。在苛勒看來,猩猩對問題的解決並非是一種盲目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處於對問題產生了頓悟。他把這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情境結構的行為”稱為頓悟,他為頓捂定了這樣一個標準:“參照場的整個形勢,一種完善解決的出現。”

  有人在1964年對頓悟做了很透徹的分析:“這樣一些問題的解決,看來是突然來到的,儼如包含著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整個錯綜複雜的手段在內的。一個新‘完形’,在動物的意識中突然出現;它確實好像‘頓悟一閃’而引起的適宜的動作。”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是一種智慧行為,是一種頓悟過程,需要有理解、領會與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參與,並且它是一種突現、速變、飛躍的過程。頓悟學習有其特點,可歸納如下:問題解決前尚有一個困惑或沉靜的時期,表現得遲疑不決,有長時間停頓;從問題解決前到問題解決之間的過渡不是一種漸變的過程,而是一種突發性的質變過程;在問題解決階段,行為操作是一個順利的不間斷的過程,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體,很少有錯誤的行為;由頓悟獲得的問題解決方法能在記憶中保持較長的時間;由頓悟而掌握的學習原則有利於適應新的情境,解決新的問題。

  格式塔學派的頓悟說與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是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的。

  6.創造性思維。

  韋特默曾對思維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他把頓悟學習原理運用到人類創造性思維探討中,並建議通過把握問題的整體來進行這種思維。他的遺作《創造性思維》於1945年出版,書中研究了從兒童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的過程一直到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的思維過程,以各個不同的年齡和難度不同的問題為依據,發現在各個解決問題的水平上都有創造性思維過程的例證。

  韋特預設為要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必須讓整體支配部分。即使在必要的關註問題的細節時,也決不能忽視問題的整體。必須把細節放在問題的整體中,把它們與整體結構聯繫起來加以考慮。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由整體到部分的思維。他認為要使人們順利地解決問題,必須把問題的整個情境呈現出來,使之能對問題有個完全概觀,決不能像桑代克那樣,有意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藏起來,迫使被試不得不去盲目試誤。

  韋特默強烈反對由試誤說條件反射說所引發出來的在教育領域中所採用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方法。他認為盲目的重覆訓練和死記硬背很少有創造性成分,“因為它容易導致極端機械化的行為習慣,導致盲目性和奴隸式地操作的傾向,而不肯於動腦,不能夠自由地對待問題。”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通覽問題情境,使他們明白怎樣去解決,為什麼這樣解決問題,爭取在理解、領會問題的前提下,產生頓悟。學生也不能過分依賴教師和權威,機械地記住一些法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便以為萬事大吉了。例如,要求用六根火柴組成四個等邊三角形,如果只從平面上考慮問題,打不破原有的框框和定勢,便無法解決。再比如高斯10歲那年,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題,要學生把1到100的數相加起來(即1+2+3+,…,+100),比高斯大的孩子,悶著頭一個數一個數地相加,高斯卻不著忙,認真考慮一番後,用他從未學過的求等差級數前n項和的方法算出了得數5050。

  韋特預設為學習貴在打破舊有知識和模式的束縛,爭取在對問題領域的基礎上產生頓悟,掌據解決問題的原則,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智力水平的提高。

格式塔心理學論

  (一)知覺律或學習律

  在韋特墨看來,學習即知覺重組,因此,知覺與學習幾乎是同義詞。他提出的一條最基本的知覺律是蘊涵律(1aw of pragnanz,又譯包含律)。這就是說,人們有一種傾向,儘可能把被知覺到的東西呈一種最好的形式——完形。如果一個人的知覺場被打亂了,他馬上會重新形成一個知覺場,以便對被知覺的東西仍然有一種完好的形式。需註意的是,這種“完好的形式”並不是指“最佳的形式”,而是指具有一種“完整性”。這個過程,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知覺重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五條知覺律:

  1.接近律(1aw of proximity)

  人們對知覺場中客體的知覺,是根據它們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鄰近的程度而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

  2.相似律(1aw of similarity)

  人們在知覺時,對刺激要素相似的項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擾,會傾向於把它們聯合在一起。換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覺中會形成若幹組。例如……,又如,我們在小組辯論中,往往幾個人爭著發言,但我們仍然能從嘈雜的聲音中聽出某個人的講話,這是因為這個人講話的音質始終有相似性的緣故。如果他講話的音質經常在變化,那就很難從噪音聲中分辨出他的話來。

  3.閉合律(1aw of closure)

  閉合是指一種完成某種圖形(完形)的行動。例如……

  4.連續律(1aw of continuity)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往往傾向於使知覺對象的直線繼續成為直線,使曲線繼續成為曲線。例如……

  5.成員特性律(1aw of membership character)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一個整體中的個別部分並不具有固定的特性,個別部分的特性是從它與其他部分的關係中顯現出來的。例如……                    

格式塔學派的發展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墨菲曾指出:“到30年代中期,完形心理學已經變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心理學的一切重要領域和問題都要根據完形論概念重下定義。……特別是在東部(美國,作者註) 濱海區,人們遇到成打的青年心理學研究者,他們已學會用完形概念進行思考,並能就這一研究法的前景進行引人人勝的談論,不論是在學術界以內還是以外;同樣地,確有其目的診所工作者,他們已經把完形研究法同心理分析概念在某種偽裝下結合起來。於是,完形心理學開始成為美國心理學的一個英氣勃發的新階段。”

  格式塔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為初步接納時期(1921~1930 年),在這一時期格式塔心理學家及其理論觀點初步為美國心理學界所接受。早在1921年考夫卡和苛勒就先後前往美國許多大學講學,並且,考夫卡於1922 年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格式塔心理學理論,他與苛勒的一些著作也被翻譯出版,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學》也於1929年先期用英文出版,他們對行為主義的批評也受到不少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

  第二為遷移時期(1927~1945 年),在這一時期三位格式塔學派的創立者和他們的一些學生相繼移居美國,都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擔任教職並從事科研丁作。然而,出於三人所在的大學都沒有學位授與權,因此無法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同時又因為格式塔學派的著作多為德文版,這無形之中阻礙了其理論的傳播,削弱了他們的影響。

  第三為艱難的綜合階段(1945年至今),儘管美國心理學家對格式塔學派的接納是很緩慢的,不過它最終還是吸收了眾多美國的追隨者,他們發展著這一理論並把它運用到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表明這“學派是比較富有生命力的,並且在美國心理學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謝里夫在1935年發表了一篇重要的研究報告,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運用格式塔的方法和觀點撰寫的第一篇有分量的論文,探討了游動現象,開了從眾心理研究的先河。阿希繼承了謝里夫的研究思路,設計出了更為精密的實驗來研究從眾心理首因效應問題,並出版了一本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發展了格式塔理論。赫爾森在使美國心理學界瞭解格式塔學派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並通過自己的一些實驗研究支持了格式塔理論,他還發表了一系列闡述格式塔理論的文章。考夫卡的學生哈洛關於母愛和同伴對幼小猴子的影響的研究,吉布森關於視知覺的生態學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格式塔理論。另外與格式塔學派有著密切關係的勒溫及其弟子的大量的研究,阿恩海姆的美學心理探討,更證明瞭格式塔原理具有極大的生命力。

  本世紀50年代以來,格式塔學派的誕生地德國,由於有了適宜的政治、文化氣氛,這一學派又有了複活的趨勢,並對三位代表人物進行了中肯的評價。格式塔學派對日本心理學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這種影響在30年代最顯著,並一直持續到60年代。

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分支——勒溫認知-場學習理論

  1.勒溫的基本觀點

  勒溫柏林大學期間,與韋特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一起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雖說他比三位奠基人晚了幾年,但他很快就成為柏林學派中的一位朝氣蓬勃和極富創造性的成員,並迅速證明自己有能力加入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行列。

  但是,勒溫的興趣在一些方面不同與前三者。韋特墨等人關註的是知覺、認知和思維方面的問題,而勒溫感興趣的是動機、個性和社會心理。傳統的格式塔心理學在探討學習的問題時,認為學習者“渴望達到某些目的”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他們關註的是通過知覺重組達到目的的途徑;而勒溫則把註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並把它們與個性聯繫起來研究。勒溫由此而形成的理論體系,主要不是一種學習理論,而是一種描述系統。當然,在一個系統內可以討論學習、動機、個性和社會行為等問題。勒溫對行為主義刺激-反應的公式持否定的立場。他認為,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生活空間(1ife space,簡稱Lsp)包括個人及其心理環境。一個人的行為(B)取決於個人(P)和他的環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行為取決於個體的生活空間 (LsP)。這樣,勒溫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P)

  此外,勒溫利用拓撲學和向量分析來解釋心理現象。他認為,拓撲學有助於瞭解個體在某個特定空間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向量分析可以表明個體在某種情境里可能作出的各種行為有哪些將會成為現實。

  在勒溫的系統中,“場”這個術語的內涵與一般的解釋略有不同。“場”不僅僅指知覺到的環境,而且還包括認知意義。它既包括物質環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覺到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個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簡言之,勒溫探討的是認知場和知覺場。他之所以借用場論的概念,是因為他認為它是一種分析關係的起因和建立科學體系的方法(薩哈金,1991年)。

  勒溫的場論旨在預測個體的動機行為。他認為,答案就在“生活空間”這個概念中。如前所述,生活空間包括個體以及他的心理環境,生活空間是“決定個體在某一時間里的行為的全部事件的總和”(Lewin,1936)。對生活空間的理解,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心理環境”這個概念。“心理環境”這個概念比初看起來要複雜些。我們一定不要把它同物質世界混淆起來。心理環境不只是指物質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響某個個體行為的世界。因此,這個個體沒有覺察到的、因而對他的行為沒有影響的客體,不在他心理環境之內,儘管從物質上來講,這些客體可能離他很近。同樣地,這個個體認為存在的東西,並好像它存在著一樣地作出行為反應,那麼即便這種東西在物質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環境之內的東西。例如,一個小孩以為有一隻老虎在他床上,並作出驚怕的反應,那麼這隻“老虎”就是他心理環境的一部分,儘管其他所有人都堅持認為這純粹是幻覺。

  需要註意的是,我們也不能由此認為,心理環境僅僅是由個人覺察到的東西構成的,因為個體可能會受他沒有意識到的因素的影響。例如,一個學生說他的目標是要擔任學生會領導工作,並感到自己完全能勝任。然而,每當他遇到這類機會時,總是尋找某些理由推托。如果我們根據他的話來判斷,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沒有覺察到他與他目標之間存在的障礙;如果我們根據他的行動來判斷,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確實意識到他與他目標之間存在著障礙,因為他的行動表明瞭這一點。那麼,他實際上到底覺察到這些障礙嗎?我們無法回答。在勒溫看來,我們無須回答這個問題。倘若個體的行動就像有障礙似的,那就說明是存在障礙的。一些教科書為了方便起見,常常把心理環境說成是“一個人所知覺的環境”,但我們必須記住,勒溫真正的意思是指“影響一個人行為的環境。”(Hill, 1985)。

  2.勒溫論學習

  勒溫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尤其是關於個體的動機。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彌補了格式塔學習理論的不足。勒溫是從場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理論的,他認為,用場論來研究學習的問題,需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使用構成法(Constructive method),而不是用分類法或分析法。這就是說,要用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幾個構成來探討學習的問題。這些基本構成就是生活空間,心理環境、誘發力和約束力等。

  2.要對行為作動態分析,也就說,要瞭解作為行為之基礎的各種力(forces)。他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各種心理力量的結果。

  3.要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者當時的生活空間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為主義者那樣用客觀的物理主義者的術語來界定刺激。

  4. 要從整體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從刺激情境中抽取一兩個孤立的要素。因為不從整體上考慮問題,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

  5.行為是行為發生時場的函數。勒溫認為,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取決於有機體以往的經驗和強化史,這是形而上學的。因為過去的事情現在並不存在,所以不可能直接影響現在的行為。以往的事件對行為的影響只能是間接的。雖說過去的心理場是現在的心理場的來源,但影響現在行為的,畢竟是現在的心理場。

  6.要用數學的方式來表述心理情境。勒溫認為,幾何學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是所有科學的一種工具,而作為非度量幾何學的拓撲學,是表述心理情境的結構的一種最有用的工具。在勒溫看來,拓撲學和向量的概念,比當時現有的心理學中的任何其它概念都更優越(lewin,1942)。

  勒溫認為,行為主義者僅僅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學習,事實上,學習這個術語可用來指許多不同的現象。在研究學習時,至少必須區別這樣四種變化:第一,作為認知結構(即知識)變化的學習;第二,作為動機變化的學習;第三,作為群體屬性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學習;第四,作為身體肌肉隨意控制發生變化的學習。在勒溫看來,學習理論要探討的,主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和動機的變化(Lewin,1942)。

  3.評論

  勒溫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框架結構內引進“場”、“生活空間”、“拓撲學”和“向量”等概念,另闢蹊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格塔理論。儘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但他對行為、問題和動機等方面探討,在當時是很有新意的。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支,勒溫從心理場的角度,對刺激-反應論提出了挑戰。因為在刺激反應理論看來,一個人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完全是相同的,即包括他周圍所有物質的和社會的事。由於環境是用客觀的物理主義的術語來界定的,因此,任何人可以感受到其他人所感受到的一切。然而,勒溫註重的是心理環境,有機體的行為取決於行為發生的的心理環境(比格,1991年)。

  應該承認,勒溫對學習與動機問題的解釋是有獨到之處的。他實驗說明瞭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變化的過程,儘管這類實驗所涉及的認知結構是否能用來解釋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認知結構的變化,還是令人懷疑的。他對懲罰與獎勵的分析也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人不得不考慮懲罰所會帶來的後果,同時對獎勵的兩重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勒溫的場論有時被稱為“黑板心理學(blackboard psychology)”,因為他堅信可以用拓撲學這種非度量的幾何形式,表示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可以用“地圖來表示生活空間”。在他的場論中,所有行為方式都可以用圖形顯示出來 (舒爾茨,1981年)。憑藉空間概念,用數學方式處理心理學問題,這確實是勒溫理論體系的一大特色。然而,由於勒溫的“生活空間”是根據影響個體行為為環境來解釋的,鑒於沒有一個人能用一種完全客觀的方式來看待他人的環境,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人能精確地描述他人的環境。而且,由於生活空間還包括個體沒有意識到的同時又影響他行為的因素,所以,個體本身也不可能精確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一來,誰能精確地描述某個人的生活空間呢?最後,勒溫關於誘發力、約束力和向量等概念,促使人們考慮個體動機的種種來源,但由於他只是提出了一般的解釋,而沒有提供比較精確的描述和判斷的指南,從而使這些術語在預測行為方面用處不大。因為研究行為最終的目的,是要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並予以指導,而不僅僅是在行為發生後對此加以解釋。

格式塔學派對心理學的貢獻與局限性

  (一)貢獻

  1.對馮特元素主義的反擊具有進步意義

  格式塔學派和行為主義幾乎在同一時間從德國和美國向馮特的元素主義及鐵欽納的構造主義發難。但到了後期,兩者又逐漸分歧,並且針鋒相對了:格式塔學派主要反對馮特和鐵欽納將意識人為地分析為元素並無視價值在意識中的作用,行為主義則拒絕意識,把意識和內部心理活動排斥在心理學之外。 黎黑曾指出,在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看來,“把整體分解為元素不僅是人為的,而且是無意義的,科學上也是無結果的,它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東西”。這話雖然重了些,但卻不無道理,大量的事實也證明瞭馮特和鐵欽納的理論體系漏洞百出,舉步維艱。格式塔學派大膽地衝破了元素主義的束縛,積極而有成效地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引人註目的成果,這對促進心理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大有脾益的。

  2.格式塔學派引發了知覺心理學的革新

  由於格式塔學派在知覺領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使得經驗論、聯想論、官能主義的傳統方法逐漸讓位於先驗論、整體論和突創論。知覺心理學也由感覺心理學的附庸變成一個獨立的分支,併在短時期內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3.格式塔學派的學習理論獨具特色

  格式塔學派的頓悟說及對遷移、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衝擊了聯結主義和行為主義的框框,不論在理論創建還是在教育實踐中都具有獨到的價值和意義。頓悟說也成為西方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並且他們關於人類學習的觀點,在70年代初逐漸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

  4.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較大

  與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一起在1921年創刊《心理研究》的戈爾德斯坦採用格式塔學派的整體觀,否定了原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建人馬斯洛曾在他最祟敬的兩位老師之一的惠特海默指導下,研究整體論,形成了自己的整體分析的方法論,主張以此來研究人的經驗;羅傑斯也主張對人的心理事件或直接經驗進行現象描述和整體研究;羅洛·梅強調對主觀意識經驗的整體體驗和描述,主張存在分析的心理學,這些都表明瞭格式塔學派的潛在影響。

  5.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起了推動作用

  格式塔學派強調整體、模式、組織作用、結構等在研究知覺的認識過程及高級心理過程中的作用,並註重人們對感覺信息輸人的組織和解釋的主動性,這些都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在方法論上,格式塔學派強調研究直接經驗,並主張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它們,這也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礎。可見,格式塔學派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和促進是極大的。正如羅伯特遜指出,認知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新格式塔現象。

  (二)局限性

  1.過分強調頓誤,而全面否定嘗試錯誤,犯了以偏概全的偏激性錯誤。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發現了頓悟現象,這是成績。認為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頓悟,這也無大錯可言。但是,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頓悟,而徹底否定嘗試錯誤,這就不對了。兩種學術觀點的激烈論爭和兩種學派的對峙,往往使學者們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似乎只有徹底地駁倒對方的觀點,才能確立自己的觀點;只有全面否定對方,才能讓別人站在自己的一方。其實,學術爭鳴大可不必如此。正確的觀點只要符合事實,並能經得起反覆的實踐證明,就不必擔心被別人徹底否定。學術爭鳴不能感情用事,而要理智地對待。否則,將有損於自己,有損於自己的學術風度。

  2.頓悟似乎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它的心理活動機制沒有揭示清楚。頓悟是一種認知活動過程的表現形式。只用“情境結構記憶體在缺口”、“對缺口的突然覺察”和“缺口的彌合”等神秘的字眼加以解釋,似乎不能滿足理論說明的要求,也無實際指導意義。教師無法按照這種解釋去教會學生如何發現缺口和怎樣彌合缺口。因此,頓悟說還不能說是一個完善的理論解釋。

  3.頓悟說還缺乏對其他與學習有關問題的研究。如學習動機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類型的劃分問題等等。此外,苛勒研究的主要是動物的直接經驗學習。因此,頓悟說還不能很好地解釋人類的所有直接經驗學習,如技能的習得等。

  4.其理論觀點和術語含糊不清。格式塔學派不加分析地採用了一些物理學的概念和數理術語,觀點模棱兩可,概念不確切,給人的感覺是理論主張過於晦澀深奧,神秘莫測,常常遭到許多心理學家們的非議,有人甚至斷言:這可能是因為格式塔心理學家無法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故弄玄虛。

  5.對其他學派的批評過於苛刻。格式塔學派對聯結主義、行為主義和元素主義的批評有的是一針見血、比較中肯的,但有的又過於武斷,缺少根據。有人曾指出格式塔學派對其他學派的批評只是指出了他們的缺陷所在,並沒有提出更好的改進措施,且自身的理論建設和主張又並不明確和高明多少。“格式塔心理學家的批評或許是正確的,但他們並沒有做得更好一些,事實上他們只會批評並沒有提供什麼新東西。”或許是對別的理論指責過多,他們競沒有足夠的精神和時間來構建更令人信服的理論,顯得勇氣有餘、底氣不足。

  6.格式塔學派的實驗不夠嚴謹。格式塔學派過分依賴現象學的方法,缺乏嚴格的控制條件和科學的依據。他們所進行的實驗人為因素過大,沒有做出定量分析和統計處理,別人很難進行驗證,缺乏信度和效度。憑心而論,格式塔心理學家早期所做的實驗是比較初級和帶有嘗試性的,就水平而言,並不比他們所批評的其他學派好多少。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1.223.40.* 在 2010年1月20日 14:14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125.75.26.* 在 2010年3月2日 09:53 發表

總結的太好了,對我們很有幫助。謝謝!

回複評論
222.240.253.* 在 2010年4月20日 13:55 發表

內容好像是一字不差來自葉浩生主編的《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回複評論
220.249.243.* 在 2010年9月10日 10:46 發表

“一字不差”有時候比差很多字可能還強

回複評論
61.132.138.* 在 2011年4月10日 22:08 發表

想說難道學心理學要一字不落的背嗎

回複評論
202.110.131.* 在 2011年9月20日 01:39 發表

跟哲學有很大關係啊

回複評論
202.110.131.* 在 2011年9月27日 13:49 發表

不錯

回複評論
119.39.39.* 在 2012年6月3日 13:52 發表

不錯

回複評論
111.179.47.* 在 2012年9月25日 20:44 發表

心理學在一般意義上是教人們怎麼做,但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知道人們想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

回複評論
219.85.126.* 在 2012年10月6日 15:31 發表

是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回複評論
113.225.149.* 在 2013年4月23日 21:16 發表

與做英語完形填空有相關性

回複評論
66.249.80.* 在 2014年7月29日 12:35 發表

很詳細的資料,對我幫助很大,謝謝!

回複評論
111.121.46.* 在 2014年12月19日 22:39 發表

對我幫助太大了,謝謝!

回複評論
223.104.15.* 在 2016年3月29日 19:21 發表

很有幫助謝謝

回複評論
八步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2月30日 11:05 發表

崛起 // 呢起

回複評論
qzuser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1月30日 11:18 發表

不錯

回複評論
101.71.41.* 在 2018年6月7日 14:35 發表

文中提到的 “成員特性律”不是很明白,我的理解是個人的特性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比如一個人處在熟悉的環境中和陌生複雜的環境中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狀態。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希望懂得人可以幫我解惑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