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勒溫的場動力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勒温的场论)

  勒溫的場動力理論,又稱動力場理論場動力理論心理動力場

目錄

勒溫的場動力理論的概述

  場動力理論是由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結合物理學中“場”的概念所提出的心理學理論。

  場動力理論包括場論與動力論兩大理論,由生活空間和心理緊張系統兩大核心概念構成。

  勒溫認為:一個人的動機行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間’決定的。

  所謂“心理生活空間”是指在某一時刻影響行為的各種事實的總體,既包括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即個人內在“心理場”,也包括被知覺到的外在環境,即外在“環境場”。

  在勒溫的場動力理論中,“場”是具有動力性和交互性的,並非一直靜止不動,只要人內在“心理場”存在需求,就會產生內部力場的張力,即“緊張系統”。

  人體動力的產生就是源於人自身內部心理緊張系統的釋放,在此過程中,環境起著導火索的作用。勒溫將心理緊張所產生的張力稱為“引拒值”。正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負的則具有排距力,“心理場”需求的強度越大,與該需求有關目標引起的正引拒值也會越大,而引拒值增加又會反過來影響需求的強度。

場動力理論的產生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是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被譽為“社會心理學之父”,他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其心理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1921年庫爾特·勒溫成為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次年任講師。

  1927年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與格式塔心理學派建立聯繫,併成為該學派的積極倡導者。他在柏林大學期間,與韋特墨苛勒考夫卡等人一起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學家一樣,勒溫也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是,勒溫的興趣在一些方面不同與韋特墨、苛勒等人。韋特墨等人關註的是知覺、認知和思維方面的問題,而勒溫感興趣的是動機個性和社會心理。

  傳統的格式塔心理學在探討學習的問題時,認為學習者"渴望達到某些目的"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他們關註的是通過知覺重組達到目的的途徑;而勒溫則把註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並把它們與個性聯繫起來研究。

  1936年,庫爾特·勒溫將物理學中的“場論”概念移植到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場動力理論。

場動力理論的主要內容

  場動力理論包括場論與動力論兩大理論,由生活空間和心理緊張系統兩大核心概念構成。

勒溫的場論

  勒溫的場論,又稱生活空間理論,重點在於分析個體心理及其行為產生的生活空間。

  勒溫的場的解釋

  “場”本是物理學的概念,原意指因物質間的相關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引力場、介子場、量子場、光場、聲場、電磁場等。

  勒溫借鑒了愛因斯坦量子場論中的相關理論,將“場”定義為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即個體與環境相關作用的一種整體形態。

  因此,在勒溫的系統中,"場"這個術語的內涵與一般的解釋略有不同。

  "場"不僅僅指知覺到的環境,而且還包括認知意義。它既包括物質環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覺到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個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簡言之,勒溫探討的是認知場和知覺場。

  生活空間概念

  勒溫依托“場論”分析解釋各類社會行為,把個人、環境以及兩者間的相互關係等影響個體行為的各種因素看成為一種“格式塔”(某一實體及其所具有的各類特性),認為對社會行為起決定作用的答案就在"生活空間"這個概念中。

  如前所述,生活空間包括個體以及他的心理環境,生活空間是"決定個體在某一時間里的行為的全部事件的總和"(Lewin,1936)。對生活空間的理解,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心理環境"這個概念。

  心理環境不只是指物質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響某個個體行為的世界。因此,這個個體沒有覺察到的、因而對他的行為沒有影響的客體,不在他心理環境之內,儘管從物質上來講,這些客體可能離他很近。同樣地,這個個體認為存在的東西,並好像它存在著一樣地作出行為反應,那麼即便這種東西在物質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環境之內的東西。

  例如,一個小孩以為有一隻老虎在他床上,並作出驚怕的反應,那麼這隻"老虎"就是他心理環境的一部分,儘管其他所有人都堅持認為這純粹是幻覺。

  生活空間以對人的行為發生實際影響者為存在標準,將主體和客體融合一個共同整體,並表現著整體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其它部分的變化。這樣,場的意義充分體現在生活空間中,並延伸到社會空間,成為勒溫傳統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基石。

  生活空間的概念給人們的啟示是:任何心理的研究或理論闡述,凡是涉及到人的行為,不僅要考慮到行為的主體人,也要考慮到行為發生所在的環境因素。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作為一個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個體所處的場並非靜止固定的,而是一種交互性與動力性的影響過程,這就催生了勒溫的動力理論。

勒溫的動力論

  勒溫的動力論,又稱心理緊張系統理論,主要用於分析個體行為動力產生的原因與運動變化過程。

  動力是一種正向的力

  所謂動力,從字面上解釋,是指動機與力量,涵蓋影響個體行為的各類因素及其所產生的各種力量。其性質是一種正向的力,即這種力能夠對事物發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勒溫認為,個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緊張系統是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動力本質。他指出:“處於特定生活空間下的個人,其身心需要與發展願望往往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或張力,通常情況下個體傾向於不斷消除或緩解自身的心理張力,實現心理平衡,而心理張力的消解依賴於需要與願望的滿足與實現,這就需要個體在緊張性力場下,不斷調整自身的身心狀態、認知理念、動機水平、行為意願等,以此更好地實現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達到個體內在心理和外部環境的平衡和諧狀態。因此,個體行為動力的產生源自對心理失衡的不斷消解和對多方平衡的持續追求。”

  此外,勒溫的動力論還指出,個人的行為動機不僅與其內在的心理需要有關,還與目標的吸引力和個人對目標實現的自我效能感相關,個人的心理需要是個體行為得以發生的基礎,心理環境是支撐個體行為的條件。所以,對個體行為動力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離不開對個體產生影響的各種客觀環境因素的分析。

  研究人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動力時,首先應該研究動力是如何產生的。而動力的產生不僅取決於力所發生的載體(人) ,還取決於載體(人)所發生的變化和運動,有了個體行為的變化和運動,力才能產生。另外,支配人的行為動力的心理並非熱衷於"動態",而往往是對"穩態"的追求,即由於變化造成的失衡並不是人的所求,而達到心理的平衡才是動力產生的目的。因此,動力的產生機制基於人心理上消解失衡以求得再次平衡的動態過程。

  換言之,人的生活空間因為個體或環境的變化,使其從一種穩定狀態轉向變化狀態,原來的平衡被打破,於是個體產生一種動力驅使向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便開始,直至再次達到新的平衡。這與極為普遍的生物過程、物理過程或經濟發展過程或是其它事物發展過程是一樣的。

  總之,勒溫的場論與動力論是一種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理論體系,兩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其場動力系統理論。

場動力理論的基本公式

  勒溫借用物理學和數學的概念,他認為,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生活空間(1ife space,簡稱LS)包括個人及其心理環境。一個人的行為(B)取決於個人(P)和他的環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行為取決於個體的生活空間 (LS)。據此,他提出場動力理論的函數基本公式:

  B=f(P*E)=f(LS)

式中:

  • B代表個體心理及其行為表現;
  • F代表一種函數關係;
  • P代表行為主體;
  • E代表心理環境。
  • LS表示生活空間

  也就是說,f 表示一種函數關係,即各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活空間(LS)包括了人(P)與其環境(E),行為發生在這種生活空間之中,它既是人與環境的函數,也是生活空間的函數。根據勒溫的理論,外部刺激是否能夠成為激勵因素,還要看內部動力的大小,兩者的乘積才決定了個人的行為方向,如果個人的內部動力為零,那麼外部環境的刺激就不會發生作用;如果個人的內部動力為負數,外部環境的刺激就有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

  簡言之,勒溫場動力理論的主要觀點就是認為人與外部環境的乘積決定了人的行為方向與向量,如果個人的內部動力為零,那麼外部環境的刺激就不會發生作用;如果個人的內部動力為負數,外部環境的刺激就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在此函數公式中,個人內部需求占據主導地位,是原動力因素,外部環境刺激起到助推作用,是誘導力因素。

動力場理論的特點

  勒溫動力場理論有以下特點:動力觀、整體觀、系統觀、心理取向、整合傾向、建構法和數學表達。動力場理論的特點基本上也就是勒溫心理學的主要特征。

  勒溫反對行為主義把學習簡單化為嘗試錯誤或刺激反應的直接聯結,認為學習是頓悟學習。勒溫用動力場來解釋頓悟學習,認為有效學習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①領悟,②目標,③認知結構。目標是人們註意的結果和客體。個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標,就試圖尋找得到它的方法,並據此調節自己的行為。頓悟的產生則是生活空間的認知結構的形成或改變。勒溫認為學習是由四種變化構成的;認知結構的變化;動機的變化;團體屬性和思想意識的變化;肌肉的隨意控制及熟練的長進。而認知結構的變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概括或領悟。他認為在認知範圍內,學習就是一個獲得新的認知結構或改變舊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場論心理學在教學上的應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M.L.比格認為場論心理學在教學上的應用是很有成效的:

  • 場論認為,人既非依賴環境,也不獨立於環境之外;人既非環境所創造,也並非與它無關。
  • 勒溫的學習理論是以“目的”為中心的,他認為行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學習活動都由目的指引。
  • 場論心理學家把學習集中在“認識”上,他們試圖使學習者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而不是讓環境和教師把知識灌進自己的頭腦。
  • 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勒溫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和創造一個學習情境,啟發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
  • 勒溫強調當前的情境,集中註意於同時發生的情況。在他看來,場論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特征應當是描述影響個人的心理場。

  這個論點恰恰告訴我們,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業要求被打破,信息化領導力可以作為→項能力加入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之中。勒溫的場動力理論還告訴我們,變革過程的阻力和動力是相互交替作用的,因此,學校信息化變革的阻礙因素也是變革的動力因素。正如前述,人為了達到平衡狀態而產生動力使其消解失衡而達到平衡。那麼,在教育信息化這個特定的場域中,信息化使教師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發生失衡,而教師為了消解失衡再達到平衡的動態過程就是動力-一一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生成過程。而哪些因素可以消解"失衡"?哪些因素可以促進"平衡"?這便是我們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uxiaoxue,Dan,Vulture,Lweij,Lin,刘维燎,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勒溫的場動力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