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鈴策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杠鈴策略(Barbell Approach或Split-maturity Approach)
目錄 |
杠鈴策略是指使投資組合中債券的久期集中在收益率曲線的兩端,適用於收益率曲線兩頭下降較中間下降更多的蝶式變動。
在杠鈴策略的形式下:銀行只購買短期證券和長期證券,不購買或只購買很少數量的中期證券。比如銀行將50%的可用資金購買1~4年期的證券,另外50%的資金購買8~10年期的證券,不購買5~7年期的證券,如圖1所示。圖1的形狀看起來像一個杠鈴,因而稱為杠鈴策略。這種方法從長期證券中獲得高收益以滿足盈利要求,短期證券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維持這種投資策略的方法之一是,變現到期的短期證券,所得資金投資於期限最長的短期證券;出售到期13最短的長期證券,並投資於期限最長的長期證券。在上面的例子中銀行出售已到期短期證券,投資於4年期證券,同時出售期限只有7年的證券,投資於10年期證券。
杠鈴策略的作用 [1]
杠鈴策略杠鈴投資策略能使銀行證券投資達到流動性、靈活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組合。當市場利率上升時,長期證券市場價格下降,出售長期債券的資本利得減少,但到期短期證券的變現收入可投資於利率上升的新資產;當市場利率下降時,出售長期證券資本利得增大,彌補了短期證券中投資收益率的降低。因此,這種策略投資組合的收益率一般不低於在階梯期限策略下的投資組合收益率。如果利率不變,由於杠鈴策略長期證券投資的期限比階梯期限策略更長,因此收益率也較高,但是杠鈴策略短期證券的收益率較低。兩種策略總收益的大小取決於收益率曲線的形狀。
優點
杠鈴策略最主要的優點在於,它可以抵消利率波動對銀行證券投資總收益的影響。另外,其短期投資比重比較大,可以更好地滿足銀行資金流動性需要。
缺點
杠鈴策略的缺點在於,其交易的成本要高於階梯期限策略,因為每當短期證券到期或長期證券到達預定期限以內,銀行都要進入證券市場變現買賣。所以對銀行證券轉換能力、交易能力和投資經營能力的要求較高,對於達不到這些要求的銀行來講,這種方法可能並不適用。
杠鈴策略案例[2]
杠鈴策略,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詳細介紹的,指在一個領域採取保守性策略,在另一個領域選擇開放性策略,放棄中間路線,比如本職工作是公務員,兼職搖滾歌手。
作為資產管理大師,塔勒布將杠鈴策略運用在資產配置中,將90%的資產配置於幾乎沒有什麼風險的國債、貨幣基金上,小部分資產配置於一些可以在“黑天鵝事件”中獲利的高風險期權產品上,前者給他帶來長期穩定收益,後者讓他在911、2008年的危機中大賺一筆。
有人認為,一部分保守,一部分激進,最後不是就抵消成中間路線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為什麼很多人看到了機會卻不敢下手?一部分人是經驗不足,還有一些人是擔心做錯了虧損太大,所以看到機會猶猶豫豫,直到非常確定了,才敢投入,但此時很可能已經不再具體合適的風險收益比了。
人性驅使我們喜歡中庸的選擇,喜歡尋找“既要又要”的平衡點,但在一個非常內捲的市場中,大部分人都這麼選擇的話,中庸的機會總是風險收益比很差的機會,大家全部買到一起,最後都賺不到錢,就也是七虧二平一賺的由來。
要破“內捲”,就要有非常的選擇,不是簡單的冒險,而是一頭保守,一頭激進,拒絕平庸的選項——只有在你大部分資金都非常安全的情況下,冒險才是有意義的。
喜歡做債券的人,可能更熟悉這個策略,一頭配短債,一頭配長債,避開中期債,短債提供流動性,長債提供超額收益,同時使用可以抵消利率不符合預期的波動造成的不可控影響。
其實,很多成功的生意人在資產配置時,都會本能地使用“杠鈴策略”,即大部分資產放在低波動穩定收益的固收類資產中,小部分資金大膽試錯那些高賠率的機會。
這種“大部分保守,小部分激進”的策略,還有一個“賠率—勝率”策略的演變,也是我最喜歡用的,目前有一個正在用的:
一部分倉位配置勝率較高的美股日股印股ETF,一部分倉位配置賠率較高的港股,迴避中間狀態的A股。
當然,塔勒布的這種“大部分保守,小部分激進”的不對稱配置方法,只是杠桿策略的一種,更多的是兩種相關度比較低的資產的平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