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策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杠铃策略(Barbell Approach或Split-maturity Approach)
目录 |
杠铃策略是指使投资组合中债券的久期集中在收益率曲线的两端,适用于收益率曲线两头下降较中间下降更多的蝶式变动。
在杠铃策略的形式下:银行只购买短期证券和长期证券,不购买或只购买很少数量的中期证券。比如银行将50%的可用资金购买1~4年期的证券,另外50%的资金购买8~10年期的证券,不购买5~7年期的证券,如图1所示。图1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杠铃,因而称为杠铃策略。这种方法从长期证券中获得高收益以满足盈利要求,短期证券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维持这种投资策略的方法之一是,变现到期的短期证券,所得资金投资于期限最长的短期证券;出售到期13最短的长期证券,并投资于期限最长的长期证券。在上面的例子中银行出售已到期短期证券,投资于4年期证券,同时出售期限只有7年的证券,投资于10年期证券。
杠铃策略的作用 [1]
杠铃策略杠铃投资策略能使银行证券投资达到流动性、灵活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组合。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证券市场价格下降,出售长期债券的资本利得减少,但到期短期证券的变现收入可投资于利率上升的新资产;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出售长期证券资本利得增大,弥补了短期证券中投资收益率的降低。因此,这种策略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一般不低于在阶梯期限策略下的投资组合收益率。如果利率不变,由于杠铃策略长期证券投资的期限比阶梯期限策略更长,因此收益率也较高,但是杠铃策略短期证券的收益率较低。两种策略总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收益率曲线的形状。
优点
杠铃策略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抵消利率波动对银行证券投资总收益的影响。另外,其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可以更好地满足银行资金流动性需要。
缺点
杠铃策略的缺点在于,其交易的成本要高于阶梯期限策略,因为每当短期证券到期或长期证券到达预定期限以内,银行都要进入证券市场变现买卖。所以对银行证券转换能力、交易能力和投资经营能力的要求较高,对于达不到这些要求的银行来讲,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适用。
杠铃策略案例[2]
杠铃策略,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详细介绍的,指在一个领域采取保守性策略,在另一个领域选择开放性策略,放弃中间路线,比如本职工作是公务员,兼职摇滚歌手。
作为资产管理大师,塔勒布将杠铃策略运用在资产配置中,将90%的资产配置于几乎没有什么风险的国债、货币基金上,小部分资产配置于一些可以在“黑天鹅事件”中获利的高风险期权产品上,前者给他带来长期稳定收益,后者让他在911、2008年的危机中大赚一笔。
有人认为,一部分保守,一部分激进,最后不是就抵消成中间路线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了机会却不敢下手?一部分人是经验不足,还有一些人是担心做错了亏损太大,所以看到机会犹犹豫豫,直到非常确定了,才敢投入,但此时很可能已经不再具体合适的风险收益比了。
人性驱使我们喜欢中庸的选择,喜欢寻找“既要又要”的平衡点,但在一个非常内卷的市场中,大部分人都这么选择的话,中庸的机会总是风险收益比很差的机会,大家全部买到一起,最后都赚不到钱,就也是七亏二平一赚的由来。
要破“内卷”,就要有非常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一头保守,一头激进,拒绝平庸的选项——只有在你大部分资金都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冒险才是有意义的。
喜欢做债券的人,可能更熟悉这个策略,一头配短债,一头配长债,避开中期债,短债提供流动性,长债提供超额收益,同时使用可以抵消利率不符合预期的波动造成的不可控影响。
其实,很多成功的生意人在资产配置时,都会本能地使用“杠铃策略”,即大部分资产放在低波动稳定收益的固收类资产中,小部分资金大胆试错那些高赔率的机会。
这种“大部分保守,小部分激进”的策略,还有一个“赔率—胜率”策略的演变,也是我最喜欢用的,目前有一个正在用的:
一部分仓位配置胜率较高的美股日股印股ETF,一部分仓位配置赔率较高的港股,回避中间状态的A股。
当然,塔勒布的这种“大部分保守,小部分激进”的不对称配置方法,只是杠杆策略的一种,更多的是两种相关度比较低的资产的平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