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又稱數據驅動新聞(Data-Driven Journalism)
目錄 |
數據新聞是大數據時代新聞業不斷適應媒介環境變化而探索出的新聞生產的新方式,開放的數據、嚴謹的敘事邏輯、恰當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共同構成數據新聞的基礎。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聞生產模式,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模式和整個運作體系,引發新聞報道理念、思維與模式的變革,成為大數據時代新聞學發展的新領域。數據新聞在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發生質和量的飛躍。
數據新聞是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出現的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流程。[1]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的技術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流。這種報道方式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對原始數據的收集、對數據的分析和過濾,將數據可視化、形成具體的新聞報道。通過對國內外代表性媒體的大數據新聞實踐進行研究,可以總結出大數據新聞的四個功能,即描述、判斷、預測、信息定製。
數據新聞的產生歷程[1]
第一個利用數據進行的新聞報道可追溯到1821年5月5日。衛報歷史上第一份報紙的頭版新聞:曼徹斯特在校小學生人數及其平均消費統計。這份數據現在可以從衛報的網站上下載到原版的PDF數據。
數據新聞不是一夜之間就有的。它的萌芽是從電腦輔助報道(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有媒體記者利用大型電腦對政府提供的資料庫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以調查和發現新聞事實。記者在政府機構、企業等所發佈的有限數據中,發現新聞選題或者將這些數據作為佐證發現、拓展深度的重要資料。而在如今大數據的背景之下,記者能夠獲取和利用的數據量相較而言是那時的無數倍。
數據新聞有別於精確新聞和數字新聞。精確新聞由美國學者、新聞記者菲利普·邁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指記者在採訪新聞時運用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從而報道新聞。這類新聞報道20世紀70年代風行於美國新聞界。80年代,中國新聞界開始運用這種新聞報道方法。它的特點是用精確的具體數據分析新聞事件,以避免主觀的、人為的錯誤。它側重於微觀的具體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而數字新聞,則指以數字、公式、字母等靜態形式來輔助文字報道。現在所說大數據新聞,顯現的是對大數據的挖掘與處理的結果,可以通過複雜的互動式、動態化的圖片和視頻來呈現這類新聞。
1.“利基模式”。
是對數據進行篩選、整理和挖掘後轉化為滿足不同層面受眾需求的細分化、定製化的新聞資訊,藉助於新媒體平臺,以直觀、易用的形式向公眾提供互動式服務,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知情、監督和選擇的需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是數據新聞的先行者,也是“利基模式”的創立者。
2.“類比模式”。
是指使用量化、質化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根據報道主題確定相關的“變數”,針對這些“變數”挖掘不同類別和層面的相關數據,讓受眾通過直觀化、互動化的手段進行橫向和縱向的類比,促使他們在全球視野下和充分知情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以免做出“標簽”式的臆斷或產生“坐井觀天”式的偏見。“類比模式”旨在引導受眾尋找數據當中蘊藏的“洞見”,提升全球公民意識和媒介素養。
1.以服務公眾利益為目的。這是數據新聞的出發點,所有數據的處理和呈現最終是為了讓公眾理解大數據時代數據變遷的內涵,瞭解巨集觀數據如何影響每個人。
2.以公開的數據為基礎。這是數據新聞存在的前提,如果政府、社會其他組織不公開信息或沒有提供聯網資料庫,缺乏數據分析材料,數據新聞也不可能得以推行。
3.依靠特殊的軟體程式對數據進行處理,開掘隱藏於巨集觀、抽象數據背後的新聞故事。這是數據新聞的技術保障,也是數據新聞得以和一般新聞相區別的核心特征。
4.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方式呈現新聞。這是數據新聞的個性展現形式,得益於科學可視化的發展,數據新聞將複雜、抽象、難懂的數據轉化為簡單、具體、生動的新聞報道。
(1)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豐富內容生產
數據新聞是“數據驅動的報道”,開放的數據作為數據新聞的基本要素,為新聞報道提供多方信源和多種素材。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以文字為中心的內容生產和敘事模式,通過對數據的結構化、知識化處理,探索有意義的數據聯繫,將孤立的“新聞事件”擴展為“情景報道”,豐富新聞內容生產,增強報道說服力。
(2)以可視化為主要呈現方式,創新報道形式
數據可視化有助於將冗雜的數據信息以及錯綜的關係鏈以形象、生動、簡單的方式呈現,提升專業新聞的“闡釋”效果,增強用戶互動式閱讀體驗。
(3)以移動端為主的多渠道傳播,拓寬傳播途徑
隨著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HTML5技術的發展,數據新聞在移動端的開發越來越受到媒體重視,數據新聞實踐平臺逐漸由傳統PC端向移動端轉移。
(4)以獨特視角跟蹤社會熱點,引導輿論走向
真實、客觀的數據是數據新聞產品的基石。數據新聞,因其有理有據的數據支撐、高效的信息傳達率、獨特的報道視角,被認為是媒體在跟蹤社會熱點以及突發事件中搶占獨家報道先機的重要方式,在環境監測與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新的功效,實現新聞報道真實性、客觀性、深刻性的增值以及新聞專業主義標準的提升。
(1)數據源開放程度低,數據監管不力
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建立在數據的真實性和豐富性基礎之上,數據源的開放以及數據的監管是數據新聞生產的基礎。在數據源開放方面,受開放數據運動以及數據教育的影響,國外許多政府、企業、媒體機構紛紛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向記者和公眾免費開放。
國內政府部門、企業機構數據源開放程度較低,數據來源受限制。已開放的數據資源類型單一、分佈不均衡,且作為重要數據源的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媒體想要掌握更為詳實、個性化的數據存在難度。與國外媒體向機構主動申請、索取數據不同,國內大多數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還處於被動獲取數據階段,而各媒體間激烈的競爭也使得媒體互相開放資料庫難以實現。並且由於規範化的數據監管機制的缺乏以及數據監管的不力,對數據資源的真實性難以判斷和把控。
數據素養指獲取、分析、解讀數據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在數據敏感性方面,受數據新聞教育和數據思維的局限,新聞從業者在實踐中對數據的敏感性、熱點性以及公眾信息需求的把握能力有限。在數據處理方面,由於專業技能的缺乏,新聞從業者對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與分析還遠遠不夠,對數據的解讀仍處在“淺嘗輒止”層面,對於公共開放數據的充分利用與再度開發能力有待加強。
(3)可視化技術濫用問題突出
在可視化呈現方面,技術濫用是當前媒體數據新聞實踐中的重要問題。數據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很多新聞從業者對數據新聞的內涵與特征理解模糊,一些媒體盲目追求數據新聞報道的“大而全”,而使新聞報道的實用性和價值十分有限。數據新聞報道中為數據而數據、為設計而設計問題突出,許多數據新聞產品“有數據新聞的外衣卻缺乏數據新聞的精髓”。新聞信息和價值的傳播是數據新聞報道的最終目的,對技術的過分依賴,內容流於形式,反而淹沒了新聞的核心思想,本末倒置,不利於數據新聞的發展。
(4)專業化數據新聞團隊建設有待加強
國外媒體專業化數據新聞獨立平臺的相繼建立,數據新聞專業主義標準不斷提高,專業的數據新聞團隊建設成為媒體進行數據新聞實踐探索的基礎。就國內情況來看,在數據新聞領域起步較早的媒體機構均已建立數據新聞報道團隊,以團隊作戰的形式從事數據新聞產品研發。但從總體來看,我國媒體數據新聞團隊構建專業化程度較低,主要是由傳統新聞報道團隊轉型而來,專業設計人才、編程人員的稀缺成為媒體數據新聞實踐最薄弱的環節。
(1)提高數據素養,消除數據偏見
大數據時代,數據素養成為新聞從業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武漢大學王瓊教授認為,數據素養至少應包括5方面:對數據的批判性思維、對數據的敏感性、收集數據能力、分析處理數據能力以及利用數據決策的能力。數據新聞生產包括“需要數據—獲取數據—清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示數據—與公眾交談—講述包含數據的故事”七個步驟,要求新聞從業者從數據來源到數據作品呈現全面開展工作。
新聞從業者在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和多種多樣的數據來源時,要持批判性思維,不斷提高數據素養和數據思辨能力,具備扎實的數據分析功底,對數據持質疑態度,避免產生確定性偏見。
(2)提供數據共用,加強數據監管
隨著媒體實踐進程的不斷深化以及從業者數據素養的提高,媒體將逐步加強數據共用,提高數據監管力度,為記者和公眾提供多元、可靠的數據信息。在國外新聞界實踐探索的影響下,國內媒體應當轉變思維模式,逐步提高資料庫開放程度和交互性,分享媒體數據資源與可視化工具,以實現媒體間互利共贏。
在數據監管方面,國外媒體通過網站分享、與專家合作、與同行交流等方式層層把關,對數據真實性進行監管、檢閱和評定。除此之外,不少記者還通過將作品提交學術同行來對數據進行評議。我國媒體應從國外媒體在數據監管方面採取的措施中獲得啟示。
(3)提升數據專業主義,打造個性化、定製化、游戲化數據產品
國外媒體較早開始數據新聞轉型實踐,在突發性事件、調查性報道、財經報道等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數據新聞為專業性報道提供了事實的數據支撐、生動講故事的工具以及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在提升專業新聞可讀性與闡釋效果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今後,數據新聞的專業主義程度將不斷提高,數據新聞在突發性、調查性報道中的應用也將不斷加深。
數據新聞發展最終以滿足受眾需求為驅動,能否契合用戶需求影響數據新聞的未來。當前,不少數據產品研發註重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強調產品的用戶關聯性。用戶通過互動與數據新聞產品產生共鳴,滿足自身獨特的應用需求。隨著可視化技術的進步,將有更加直觀、有效的數據新聞表現形式出現,各類數據的收集將越來越全面化、細分化,產品類型將愈加豐富多樣,數據新聞產品的個性化、定製化趨勢也將愈加明顯。游戲化也將是數據產品發展的一大趨勢。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媒體註重數據產品的游戲化元素開發,以此增強新聞作品與讀者的互動,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
(4)註重數據新聞理論體系建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對數據新聞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完善與發展應該是學界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研究中,學界應註重結合數據新聞本土化實踐成果,從多學科、跨學科、多平臺的研究視角,構建完善的數據新聞理論體系,以指導我國數據新聞實踐科學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數據新聞的操作方式、技術工具以及理念的快速更迭,對從業者的技能和素養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結構化數據分析能力與講故事能力相平衡的複合型人才成為數據新聞人才培養的重點。今後的新聞教育應註重學生數據思維培養,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以及數據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建立學界與業界多學科、交叉學科聯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數據新聞的解決對策[2]
海量數據收集與整合
媒體工作者需多渠道的收集數據。從公開的資料庫或者是政府部門、企業、機構中獲取數據,從這些海量信息中判斷和選擇有表現力的數據。當媒體工作者獲取數據之後,便開始處理和整合數據。將與新聞報道無關的數據篩選、過濾後,剩下有用的數據進行整合彙編,形成新的報道內容。以“百度人口遷徙”為例,百度利用軟體,將人們購票的時間、地點、性別、年齡以及出發站、終點站進行統計,形成資料庫,不僅可供新聞工作者使用,政府和企業等也可利用這些數據,創造出不同的價值。 由此可見,海量數據的收集與整合對於數據新聞來說是一大挑戰。新聞工作者通過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尋找出有價值的相關性,繼而增加對相關事件發展趨勢的預測性,新聞和數據相結合創作出精確和深度報道,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新聞業務發展方向。
凸顯把關人的重要性
截止2014年中國的網民規模高達6.52億,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相當多的網民在網上瀏覽新聞,因此數據新聞的把關尤為重要。數據新聞需要大量的數據、數據分析處理,不僅僅是要有技術水平,更需要一雙慧眼,分得清“真數據”和“假數據”,而且還要選擇重要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報道,為受眾提供更細緻、精確的新聞,又快又準的報道新聞,數據新聞的把關在數據時代更為重要。
提高新聞工作者媒體素養
數據新聞學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數據新聞的產生給傳統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新聞創作理念和方式,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採寫編評等基本專業技能,但目前已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新聞的創作。因此,對於當前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以下媒體素養:
a.熟練運用電腦能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地位不容忽視。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社交網路、電子商務與移動通信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以“PB”(1024TB)為單位的結構與非結構數據信息的新時代。大量的數據和信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傳統的電腦無法處理大量的、無規律的數據,需要雲計算進行分析、處理、統計,因此,對於當今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熟練運用電腦,以便處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
b.分析處理數據能力。數據新聞與傳統的文字圖片新聞不一樣,數據新聞需要大量的數據,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數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可以先有了問題之後,再去收集相關的數據。而擁有大量數據後,必須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將不需要或不相關的數據過濾掉,剩下有價值的數據加以分析整合,供新聞編輯使用。德勤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研發創新團隊招聘數據記者,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具備分析數據的能力,由此可見,數據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和處理的能力,才能勝任此工作。
c.可視化平面設計能力。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表達為新聞行業註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讓數據新聞充滿希望與活力。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圖片將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將繁雜的數據簡單化,便於受眾理解,更有利於受眾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受眾的各方面需求。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是其一大特點,因此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應熟練掌握可視化技術,學會識圖製圖以及各種表格的製作。
- ↑ 1.0 1.1 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新聞記者,2013
- ↑ 於毛毛.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和對策.人民網. 201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