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
目錄 |
什麼是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為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以認知學習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自身的教學風格,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各要素預先進行科學的計劃、合理的安排,制定出整體教學運行方案的過程。可以說,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指導教師有效教學的藍圖。
教學設計的作用[1]
教學設計的作用主要有:
1.教學設計有利於增強教學工作的科學性,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剋服了以往經驗式教學的不足,將教學工作建立在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的基礎上。使教學過程有了科學依據,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理論支撐;教師的每一種教學行為都會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教學過程的運行科學、有序、有效,確保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設計能夠整合教學要素,形成最大的教學合力
教學活動是一個由若幹要素以一定的聯繫方式構成的教學系統。每個要素都能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教師只有綜合地、整體地規劃和安排教學活動,全面、周密地考慮、分析每一個教學要素,使每個教學要素在指向教學目標的同時,形成最優的匹配關係,產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3.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
如何解決教學理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問題,使其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服務教學實踐,這是教學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工作者都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對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實際上就是為了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功能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學設計的模式[2]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因設計者所持的教育立場、教學理論依據、教學目標任務、教學對象特點等的不同,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也就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比較典型的教學設計模式有:
1.系統分析模式
系統分析模式是把教學過程看做輸入(學生)一產出(受過教育的人)的系統過程。通過對教學系統的輸入一產出過程及其各組成要素的全面分析和組合,以獲得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美國心理學家加涅(R.M.Gagne)和布里格斯(L.J.Briggs)提出了系統分析模式。這一教學設計模式的基本步驟為:
(1)分析和確定現實需要;
(2)確定教學的一般目標和特定目標;
(3)設計診斷或評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
(5)開發、選擇教學材料;
(6)設計教學環境;
(7)教師方面的準備;
(8)小型實驗,形成性評價及修改;
(9)總結性評價;
(10)系統的建立和推廣。
其中,前七個步驟為教學的預設計,而後三個步驟是對教學設計方案的驗證、評價和修訂。這一教學設計模式強調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實現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最優化,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
2.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由美國教學設計專家迪克(W.Dick)和凱利(L.Carey)提出來的。②這一教學設計模式與系統分析模式一樣,也強調系統分析,但不同的是它沒有把教學過程看做輸入一產出的系統過程,而是強調以教學目標作為基點來系統設計教學方案。這一教學設計模式的基本程式呈直線型,其主要步驟有:
(1)確定教學目標。即根據教學的總目標確定教學的行為目標。行為目標應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預期結果、課程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有明確規定。
(2)進行教學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後,要通過對目標的進一步分析,確定學生應掌握的各種知識、技能和技巧,並確定掌握某種技能技巧的過程或步驟。
(3)分析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主要指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學習準備狀態和一般身心發展特點。
(4)列出操作目標。在完成前三項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列出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即進一步分解和細化已確定的教學目標。
(5)確定測驗項目的參照標準。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設立測驗評價的參照標準。要註意測驗項目的要求與目標所陳述的行為類型的應有關聯。
(6)確定教學策略。為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設計者必須考慮採用何種教學策略和方法來有效實施教學。
(7)選擇教學材料。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選擇和利用有用的資源,如教學材料、學生學習指南、教師指導書和試卷等。
(8)進行形成性評價。從個體評價、小組評價和學科評價三類形成性評價中,獲得有益的反饋信息。
(9)修正教學。根據形成性評價所得到的反饋信息,發現教學中的不足,進一步修正教學方案。
目標模式重視教學目標的基點作用,註重從教學過程各要素關聯中,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來設計教學方案。這種教學設計模式的設計過程系統性強、設計步驟環環相扣,便於操作,因而成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
3.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是由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肯普(G.E.Kemp)提出來的。①這一教學設計模式的設計步驟是非直線型的。設計者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從整個設計過程的任何一個步驟起步,向前或向後。過程模式的設計步驟主要有:
(1)確定教學目的和課題。主要是解決在教學中想要完成什麼樣的問題。
(2)列出學生的重要特點。如學生的一般特征、能力、興趣和需求等。
(3)確定學習目標。
(4)確定學習目標的主題內容。主要是將學習目標具體化和操作化。
(5)預測學生已有的學習準備狀況。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和學習能力等。
(6)構思教學活動,選用教學資源。主要是確定實現教學目標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最合適。
(7)評定學生學習,評價和修正教學方案。
這一教學設計模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用性,設計者可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設計的內容[2]
一般來講,完整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設計和確定教學目標、分析和瞭解學生實際、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分析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和媒體資源、設計教學評價六個方面。
1.設計和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的要求的規定,指導和支配著整個教學活動。只有設計和確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運行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教學過程運行的效果才會有科學的評價依據。設計和確定教學目標首先要從整體出發,註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其次,對各項總目標進行分解,使其具有可觀察、可測量性。再次還要考慮目標的難度要適中,以確保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能夠達到。
2.分析和瞭解學生實際
分析和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是進行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分析和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的學習準備狀態、認知結構及認知發展水平、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非認知品質,以確定教學活動的起點。同時還要分析和瞭解學生從教學活動開始到教學活動結束這一過程中,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應當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和瞭解學生,既要關註學生個體的學習實際,又要把握好學生集體的學習狀況,這樣教學設計就會更有針對性。
3.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對教學時間的分配主要包括:一是對教學總體時間的分配。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的規定和教學任務的總量,對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教學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如開學初教師所填寫的《課程教學計划進度表》,實際上就是對教學總體時間的規劃安排。二是對課程單元教學時間的分配。根據每一課程單元教學內容的知識容量、重難點等確定所需的教學時間。三是對每節課的教學時間的分配。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決定著教學的成效和質量。一般來講,要分配和控制好課堂教學每一環節的時間和教與學各自所需時間非常重要。
4.分析和組織教學內容
首先要分析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及教學要求,然後進行教學內容的分析,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體繫結構、深度廣度等的同時,重點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以及所包含的教育、能力、方法因素。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實際,選擇學生學習的內容,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和方式。
5.選擇教學方式和媒體資源
從廣義上講,教學方式的選擇包括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內容。要確保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熟悉不同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的特性、功能、適用範圍和基本要求,根據課堂教學目標任務、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身的教學風格來合理選擇。除此,還要考慮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尤其是在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上要從學校教學實際出發。
6.設計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為了診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調節教學過程的運行狀態,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教學提供依據。教學評價從功能作用上看,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從參照標準來看,有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從評價工具上來講,有測驗、測量和考試;從評價方式和內容上講,有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個人作品評價等。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科學選擇具體的教學評價方式。目前檔案袋評價已成為中小學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