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封山育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封育)

目錄

什麼是封山育林[1]

  封山育林是指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櫱能力的疏林,無立木林地宜林地、灌叢實施封禁,保護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長,並輔以人工促進手段,促使恢復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對低質、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進行封禁,並輔以人工促進經營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質量的一項技術措施。

封山育林的理論體系[2]

  1. 近自然理論

  近自然林業起源於德國。近自然林業的核心在於,要考察現有的森林,對在考察中的森林加以細心緩和地調控。由此可見,森林撫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普及森林撫育時,必須明確其另一個核心思想認識,森林撫育是在總體過程上把握森林。要在周圍環境中,並結合周圍環境來培育全部生命物質。近自然的森林撫育特別重視適地的樹種選擇,生命物質的結構及其功能,以便在撫育中利用一個樹種或樹種總體所預期具有的反應能力。近自然林業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撫育的組成部分。從生態上看,干擾森林,可理解為森林生態系統中闖入了外來者,它要損害森林生態系統。儘管我們需要它,其作用還是妨礙性的。因此,不論干擾是物理式的、方法論式的或是技術式的,這些外來者都要抱著撫育的想法“植入”進來。這樣自然的反抗才會弱一些,費用才會低一些,生態上的妨礙性才會柔和一些,物質成果才會更有利一些。

  2. 限制因數理論

  生態因數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佈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生態因數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環境條件,有時又稱為生物的生存條件。所有生態因數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賴於各種生態因數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數就是限制因數。任何一種生態因數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範圍,它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數。系統的生態限制因數強烈地制約著系統的發展,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同時有多個因數起限製作用,並且因數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

  我們在封山育林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影響封山育林成果的各種生態因數,找出其中的關鍵因數,對其進行人工措施,改變其限製作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封山育林效果,而且,明確生態系統的限制因數,有利於封山育林的設計,有利於技術手段的確定,並可縮短封山育林生態恢復所必需的時間。

  3. 森林演替理論

  森林的發展和衰敗變化都有它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森林演替。按森林演替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森林群落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影響森林演替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方面。目前引起森林演替的原因,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人為干擾破壞,就會發生逆行演替。若人為干擾強度大,並反覆產生,就會使林地自然環境惡化,最後出現荒山,裸地。這就是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規律。相反,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一次或兩次破壞,只要停止繼續破壞,或經過人為封禁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會產生進展演替。這就是森林植被群落正常演替和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的關鍵,就是要制止森林繼續遭到破壞,使之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封山育林就是認識和利用這個自然規律,把遭到破壞後留有的疏林、灌叢和荒山迅速封禁起來,除了使它免遭繼續破壞,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外,又施加人為的補植補播,防止火災等育林措施,來加速森林群落進展演替過程,從而達到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目的。

  4.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①生態適宜性原理。生物由於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其生長髮育對環境產生了要求,如果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就不能較好地生長,因此生物產生了對光、熱、溫、水、土等的依賴性。這就是生態適宜性原理。植物中有一些是喜光植物,而另一些則是喜陰植物。同樣,一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長,而有一些植物則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一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中才能生長,離開水體則不能成活。因此種植植物必須考慮其生態適宜性,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

  ②生態位理論。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係。關於生態位的定義有多個,它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進行補充和發展的,美國學者Grinell於1917年最早在生態學中使用生態位的概念,用以表示劃分環境的空間單位和一個物種在環境中的地位。英國生態學家Hutchinson 於1957年發展了生態位概念,提出n維生態位。他以物種在多維空間中的適合性確定生態位邊界,這樣對如何確定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生態位變得更清楚了。Hutchinson生態位概念日前已被廣泛接受。因此,生態位可表述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現的對特定生態因數的綜合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個生態因數為一維,以生物對生態因數的綜合適應性為指標構成的超幾何空間。

  ③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在封山育林中的應用。任何由鄉土樹種組成的森林群落都是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形成的最優植被組合,生存條件是最適合於當地的自然條件,各個樹種在生態位上避開競爭,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資源,更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生產力和穩定性。而封山育林就是要恢復這樣的森林群落,因此,利用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來指導封山育林工作,能夠加快封山育林進程,少走彎路,加速我國森林恢復的步伐。

  5. 生態平衡理論

  在正常情況下,生態系統內部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基本相等,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結構和數量上保持穩定,具有複雜的食物鏈關係及符合能量流動的金字塔營養層次,這時即使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也能自我調節以恢複原來的穩定狀況,這就稱為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它靠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這種調節能力來自系統內部的負反饋機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這種自我調節機制來自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通過它可以實現系統內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則需要通過人工調控來實現這種穩定。但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來的壓力或衝擊超出界限,調節就難以奏效。改變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關係就會使某些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生產力衰退、抗逆性減弱,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封山育林就是為了減少外來的壓力,使其不超過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範圍,利用系統的反饋機制實現自我調節,維持系統的穩定。

  6. 生態系統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組分與環境組分組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所謂生態系統的結構系指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和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方式與特點。具體來說,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3個方面,即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

  建立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有利於提高系統的功能。而封山育林形成的是混交林,多為喬、灌、草結合的混交複合層林分,是一種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物種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同時,封山育林能夠增加物種多樣性,進而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7. 生物多樣性理論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般的定義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按此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複雜性。一般地講,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是保護了地球上的種質資源,同時恢復生物多樣性會增加生態系統功能過程的穩定性。具體說來,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能夠增加高生產力種類出現的機會和能量流動途徑、提高抗干擾性和資源利用效率。正是基於這些,生物多樣性理論成為封山育林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封山育林中,應最大限度地限制封育區內的人為活動,減少甚至不再進行破壞,使封育區內物種儘快恢復,增加其物種的多樣性,增強系統的穩定性,並且,加快恢復與地帶性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系統。同時利用就地保護的方法,保護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樣性,有利於人類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8. 森林植物的自然繁殖力

  遭受破壞殘敗的森林、草場,通過認真封禁培育只要幾年,十幾年時間就能迅速恢復起來。這是因為各種植物具有很強的自然繁衍能力。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後,原有林地還留存有稀疏林木、草類和植物根莖,或附近保留一些樹種的母樹,以及留存有原森林群落的土壤條件和一定的森林環境,在適宜條件下,便可生生不息地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這種繁衍能力有兩種方式,一是萌芽經繁殖,如刺槐、麻櫟等,一般由根莖部的休眠芽或不定芽萌發形成新植株,一般可萌發十幾株或幾十株;二是種子繁殖,很多針闊葉樹種,種子成熟後隨風、水等飛散到各處,落地後在適宜的條件下發芽出土長成新的植株。

封山育林的對象[3]

  封山育林的對象必鬚根據山地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防洪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經濟利益,選擇迫切需要恢復森林、而且封山後能依靠天然下種和伐根萌芽恢覆成林的山地。封山育林對象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1)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過陡的山坡、岩石裸露或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的林地。

  2)郁閉度0.2以下疏林地、具有母樹且分佈比較均勻的地段實行封育,使森林得到自然繁衍和生長,應長期封禁和保護。

  3)薪炭林地實行輪封輪採,保證村民柴、草得到長期供應。

  4)中齡林和灌木林地實行封山育林,採取定期或者輪封。

  5)荒山荒地、水土流失嚴重,目前無力治理或人口稀少、土地廣闊的地區可採取輪流封禁,使地表植被得到恢復。為保護水庫、工礦、交通設施的安全,對其周圍的荒山、流域可實行長期或定期封山禁牧。

  6)飛機播種或新造林地,實行定期封閉保護,保證幼林正常生長。

封山育林的基礎[4]

  1.發揮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

  森林遭受破壞後,原有林地可能殘存一些稀疏林木或根、莖,以及原有森林群落的土壤條件仍在一定程度上被留存,在適宜的條件下,便可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這種頑強的天然更新能力,主要來源於以下兩種更新方式。

  (1)天然有性更新。殘林跡地和荒山荒地上留存的一些樹木,或附近不遠處保留有原森林群落中的某些樹種的母樹,每年都能結實。種子靠風力、重力和動物、鳥獸的傳播,若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就能發芽、生根,生長成各種幼苗、幼樹。北方的紅松,南方的馬尾松、黃山松和雲南松等天然林,多是靠天然下種成林的。

  (2)天然無性更新。荒山、荒地留有許多具有萌芽能力樹種的殘根、殘樁,可以蔭發成根櫱或萌條,長成樹叢。例如,北方淺山區柞木林多為無性更新,肥沃土壤上的山楊根櫱能力很強。

  2.合理使用生態對策

  天然林區經過長期的封山育林和各種經營措施,通過自然演替和人為地定向培育,使K對策種或在R—K連續系統中的中間類型逐步替代先鋒類群,我們可以根據各種群的生態對策,決定我們的經營對策,以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的生態經濟效益。已經進入到落葉硬闊葉林階段,生境日趨穩定,有利於K對策種的紅松生長。但是因為種源缺乏,要完成演替過程十分緩慢。近年來,在次生林區內長成的人工紅鬆林在20一30年已經開始結實,35年以後逐漸進入結實盛期。這意味著這些人工林的世代時間要比天然紅鬆林大大地縮短,這為紅松種群在次生林區恢復提供有利的條件。

  3.遵循森林群落演替的規律

  封山育林的整個過程是與樹木的侵移、定居、競爭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其結果最終形成森林群落。開始形成的森林群落,結構簡單,穩定性較差,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落逐漸由簡單向複雜階段不斷地發展著,構成森林群落的演替。因此,封山育林是符合森林群落演替規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封山育林比人工造林可能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技術經濟效果

  4.封山育林應具備的條件

  (1)具備喬木和灌木更新潛力的地段。(2)人為破壞和人為不利影響嚴重的地段。(3)岩石裸露、懸崖陡壁、難以造林的地段。(4)防止水土流失地段。對於符合上述條件的地段進行封育,禁上或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如採山、放牧等,給森林以休養生息的時間,使其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覆成林。

封山育林的基本原則[5]

  (1)宜封則封封育結合。在適宜通過封山育林恢復森林植被的地方,要把封山育林作為首選的方式。做到宜封則封,充分發揮其見效快、效益高的優勢。在生態系統退化程度比較嚴重,種質資源嚴重缺乏,單純依靠封山育林難以恢復和重建森林植被的地方,要在封育保護的基礎上強化人工培育措施,適當採取人工植苗、播種造林方式,加快植被恢復進程。

  (2)加快發展質量第一。要將加快封山育林步伐作為當前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抓緊抓好。同時,要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努力提高封山育林質量。

  (3)科學管理與技術措施相結合。要加強科學研究,增加封山育林科技含量,並通過規範管理程式,將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努力提高封育成效。

  (4)遵循物質利益原則封山育林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物質利益原則。要通過利益驅動使工程參與者從中受益,得到實惠,充分調動各種經營者主體開展封山育林的積極性,增強封山育林的活力,變被動封育為主動封育。

封山育林的基本方式[6]

  由於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森林資源的分佈不同,對於封山育林採取的基本方式也應有所差別。針對於需要採取封山育林方式來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的地區,應對當地的地形、土壤、降水及當地的自然植被進行深入的瞭解、調查,以便於確定是採取全封、輪封或半封的方式進行封山育林。

  1. 全面性封山育林

  全封是上述3種封山育林方式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特殊用林一般採取全封的方式。同時全封的方式還適用於水源涵養林,河流沿線的護岸林。在邊遠深山、陡坡等自然更新能力較強、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也可以採取全封的方式。在確定某一地區採取全封的封山育林方式時,則需要在牲畜活動的頻繁區域,採取人工方法在封禁區域外設置圍欄等措施,防止牲畜進入破壞原有的自然環境。還需要在封禁區的周邊明顯位置,例如河流的交叉位置、主要的交通路口等地設置明顯的標誌。最後,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果封禁的面積過大或者是當地的人、畜對於封禁區域內的植被破壞較大時,應設立巡邏制度。

  2. 輪流性封山育林

  所謂的輪流性封山育林就是指在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將整個區域劃分成為若幹個小的區域,實行的輪流封育辦法。從總體上考慮,在不影響整片區域內的育林措施時,將其中的一部分進行開放,以滿足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周邊的居民對於將在開放的區域內指導周邊居民進行採摘和放牧。除去開放區域之外,其它地區一律全部封禁,和全封採取相同的辦法,一般來說輪流封禁的間隔大約在5~10年輪換1次。

  3. 季節性封山育林

  所謂的季節性封山育林也就是常說的半封的封山育林方式。也就是在每年的3月份到9月份的林木主要的生長期間對於林區進行封禁,在封山期間禁止一切農事活動,以此來保證林木的正常生長。當然,為了保證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會定期開山,在保證封禁地區植被不受到破壞的情況下,組織周圍的群眾在指定的位置進行砍柴、割草以及採集蘑菇野菜。這樣的方式不僅對於植被的保護和自我修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兼顧了周圍地區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

封山育林的基本特點[6]

  封山育林在整個森林資源的恢復和保護的方式上最省時省力的,經濟開銷也相對較少。與此同時所取得的效果確實令人矚目的,其恢復的森林植被結構最好、生態功能最強大,同時還具備十分合理的生態系統。

  1. 森林結構良好

  由於封山育林採取的方式是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對於封禁區域內的生態系統不再去人為的干擾,一切由物競天擇的演變規律來主導。最終就會形成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多種植物並存的複合型的生態系統。最有可能形成的就是多種符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物種所組成的群落或者是穩定性相對來說較強的混交次生林。通過自然條件形成的混交次生林,更加有利於對光能的充分利用,使森林成分相對來說更為適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下的多層次性的、多種結構的植物群體。這樣的群體里各種植物充分的互補,增強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2. 物種豐富,植被組合優良

  通過封山育林的方式形成的天然林具備著很強的成層性,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的由植物組成的空間樓層。這樣的群體結構有助於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的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時在封山育林區域秉承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封山育林所形成的混交次生林物種相對來說較為豐富,同時因為各物種在相同的條件下,僅有的一部分經過了當地環境的淘汰之後留存下來,也就更加的適合當地的發展,所以生態結構較為穩定,是比較優秀的植被組合。

封山育林的作用[7]

  (1)降低成本由於原來的疏林地、灌叢地、灌木林地、具備封育條件的荒山荒地等,經過5~10年的封育,大多可成為有林地。封育成本僅為人工造林的1/5~1/10。

  (2)綠化速度快。很多山區或半山區人力、資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顯然是無能為力,如果採取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綠化速度。

  (3)利用期早,收效快。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長了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苗幼樹,封禁後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出效益快。

  (4)有利於保護物種資源。育林不破壞植被,既可保護原有的樹種資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護珍稀樹種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5)可以減少森林病蟲害。由於林分結構、林內氣候改善,有利於天敵繁殖,不利於病蟲孽生髮展,特別是對控制分佈較廣的蟲害有重要作用。

  (6)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封育起來的林分,植被種類豐富,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為改善工農業生產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穩步提高。

實施封山育林的措施[5]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實施封山育林是恢復和增加森林資源的主要措施。各級領導要將封山育林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林業政策、法律和法規,重視封山育林工作;要切實落實各項經營管護措施,建立明確的崗位責任制,保質保量完成上級林業部門下達的封山育林任務;禁止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和挪用、擠占林業建設資金等現象的發生。

  總結林業建設的經驗教訓,從實踐中認識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堅定地走封山育林的路子。堅持以封為主,封育結合,封、造、管、育、護並舉的方針。各級林業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封山育林工作制定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加強對封山育林的監督和檢查。縣、鄉兩級林業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封山育林工作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封山育林。每年由縣、鄉、村三級簽定工程施工合同書,要把封山育林工作成果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抓好落實。

  2.建章立制

  封山是手段,育林、護林才是目的。必須建立健全各項管護措施才能收到成效。要發動群眾制定適合本地的鄉規民約,建立起國家政府支持的、人民群眾擁護的、管護人員具體操作的封山育林管護模式。切實落實縣、鄉、村三級責任網,實現封山育林,做到片片有人包,塊塊有人管。

  3.加強監督和檢查工作

  封山育林時間較長,而且經濟效益又不明顯,因此,進行封山育林,需要採取一些過硬的措施。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封山育林工作制定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加強對封山育林的監督和檢查。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封山育林工作進行合理規劃設計,並組織實施封山育林。

  4.因地制宜靈活封育

  在實施中,根據當地地理位置、勞動力、林分狀況以及群眾的實際需要,靈活採用全封、半封、輪封等不同方式。堅持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嚴格管理與科學育林相結合的原則。

  5.設置圍欄嚴格封禁措施

  封山育林首要任務是封得住,只有封好山才能育好林,採用圍欄的方式把治理地塊圍封起來,防止牛羊啃食和人為破壞。在人畜活動頻繁地段設置機械圍欄,在封育範圍周邊豎立封山育林標誌,在山口、溝口、路口、河流交岔口豎立永久性堅固標牌,既能宣傳製造封育氛圍,又能警示和提醒居民引起註意。實踐證明,杜絕人為破壞是封山育林的首要措施。

  6.封育與管護並重

  封山育林區要嚴加管護,稍有疏忽,幾十年的成績會毀於一旦。在封育區內除了利用山脊、溝谷、河流等自然阻隔作為防火線外,還必須人工開放防火線。其次要嚴防病蟲危害,天然萌生的林分因密度大,通風條件差,林內衛生狀況差,極易發生病蟲害,如果發現要及時防治,防止蔓延。

  7.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封山育林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把封山育林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實行專戶管理,用於人工輔助育林、護林設施設置以及封山育林區的管護等。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封山育林的管理和實施工作。加強對封山育林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推廣先進技術,引進優良樹種,縮短封育周期,提高封山育林效果。因封山育林給商品林地經營使用權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參照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有關規定予以補償。國土、交通、水利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封山育林的有關工作。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封山育林法律法規和封山育林技術規程的宣傳教育。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基層單位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封山育林宣傳教育等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振軍,李彥芳.封山育林工程實施實踐與思考[J].山西林業,2013,(第3期).
  2. 李少文,劉萬德.我國封山育林的理論基礎[J].現代園藝,2013,(第8期).
  3. 武正偉.淺談封山育林管理[J].山西林業,2008,(第1期).
  4. 張愛錄,王曉霞.談封山育林的基礎與方法[J].商情,2010,(第35期).
  5. 5.0 5.1 邱學啟.封山育林的方法及措施[J].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2009,(第9期).
  6. 6.0 6.1 成林.淺析封山育林特點及提高效果的措施[J].現代園藝,2012,(第24期).
  7. 張承永.略談封山育林建設[J].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2010,(第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Mis铭,Lin,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封山育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