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業銀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國際商業銀行[1]
國際商業銀行是指跨銀行、多國銀行以及一些經營國際銀行業務的銀行。
國際商業銀行的業務[2]
國際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
1.零售銀行業務。這種業務是利用遍佈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吸收當地貨幣或外幣存款,獲取資金來源。
2.批發銀行業務。它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大規模資金借貸的業務。按業務對象又可分為國際貸款和貨幣市場業務兩部分。國際貸款包括:
(1)傳統銀行貸款,以本國貨幣為進出口商或外國借款者提供貸款;
(2)當地貸款,以當地貨幣向跨國公司在當地的附屬企業提供貸款;
(3)境外市場貸款,以境外可兌換貨幣,採用辛迪加貸款方式②,在境外貸給本國或外國借款者,用作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國際收支融通等。貨幣市場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同業拆借。它是銀行調節資金餘額的主要手段。
3.收費業務各種收費的金融服務。包括信托、投資便利和金融咨詢等。
4.外匯市場業務。它通過各種外匯交易,如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貨幣期貨交易、貨幣期權交易和調換等業務等,降低外匯風險。
國際商業銀行的作用[2]
國際商業銀行的作用主要體現為:
1.國際商業銀行既是構成金融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金融市場一體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它通過在海外設立分支網路,向境外轉移金融業務,以避開國內金融和財政限制,不僅極大地刺激了境外貨幣市場的產生,而且推動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
2.國際商業銀行通過涉外網路,為本國及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融通資金,安排貸款,推動了國際直接投資及生產國際化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不僅是國際商業銀行信貸的最大獲得者,也是國際商業銀行資金的最主要供應者。這種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關係成為金融資本國際化的重要支撐。
3.國際商業銀行間的交叉存貸(同業拆借)成為連接分散的市場活動的有效渠道。不僅同業市場通過資金存貸將各銀行、各金融市場的活動聯繫在一起,而且更主要的是,在境外貨幣市場上同業存貸起到在全球範圍內轉移和分配資金的作用。
國際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3]
20世紀後期以來,金融全球化以強勁的勢頭迅速發展,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並且繼續改革著國際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和運行方式。這種變化使國際銀行業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國際銀行業併購步伐進一步加快,向業務綜合化、國際化和高科技化發展。2l世紀,國際銀行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銀行併購時代、全能銀行時代、跨國銀行時代、互聯網銀行時代和銀行再造時代。
- (一)跨國銀行
從歷史上看,銀行跨越國界的經營活動,早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就已存在,但具有現代意義的跨國銀行是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真正獲得了迅速發展。選擇跨國經營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謀求自身發展以實現更大的盈利。20世紀80一90年代初期,跨國銀行發展的最大特點是日本銀行異軍突起,在連續數年按資產排名的世界前10大銀行中,日本銀行一直占有統治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經濟泡沫引發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銀行的地位相對下降,歐盟和美國銀行的地位則不斷上升,而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跨國銀行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期問是跨國銀行數量迅速增長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後,跨國銀行的總體結構已經趨於穩定。當前跨國銀行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一是發達國家跨國銀行進行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在設立在發達國家的實體性機構出現下降的趨勢,而電子化意義上的網路銀行在不斷擴大,設在發展中國家的機構數量則相對增加;二是發展中國家跨國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在不斷增加,近年來已顯示出大舉進入發達國家開辦分行或代表處的趨勢。
- (二)網路銀行
網路銀行又稱互聯網銀行、網上銀行或線上銀行,是在1995年10月才出現的新型銀行。網路銀行與傳統銀行在運轉機制和服務功能方面有許多不同,具有自身獨特的運行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網路銀行是虛擬銀行。傳統銀行是有形銀行,有現實的分支機構和網點。而網路銀行沒有實際營業場所,沒有地址只有網址,其營業場所是intemet帶來的電子化空問。
二是網路銀行是智能化銀行。傳統銀行主要藉助於資金以及眾多的銀行員工為客戶提供服務。而網路銀行主要是藉助知識和智能,許多工作由電子電腦自動完成,不需要櫃臺服務人員。
三是網路銀行是高效率銀行。網路銀行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打破了傳統銀行分支機構所受到的時問和地理的局限,為客戶提供跨地區、全天候的服務。
四是網路銀行是低成本銀行。網路銀行的設置成本遠遠低於傳統銀行分支機構。國際銀行業大銀行之所以紛紛選擇發展網路銀行的戰略,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提高競爭力和盈利水平,這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永恆主題。而網路銀行所具有的特征(即優勢)極大地促進了銀行競爭力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當然,網路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互聯網項目實施中的風險問題、網路銀行的安全問題、純粹網路銀行經營結構的局限性問題等等。
- (三)銀行再造
銀行再造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並迅速受到了國際銀行業的廣泛關註和重視。雖然對銀行再造的內容尚存在著認識和理解上的差異,但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銀行再造是指通過對銀行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的重新設計,建立“客戶中心型”的業務流程組織,以期在成本控制、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反應速度等方面有根本性突破。銀行再造需要對銀行現有的組織結構和業務結構進行全面審視,客觀評價現有業務活動和品種的價值。在此基礎上,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前提,對銀行進行全面、徹底的變革,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保持銀行的長久發展。銀行再造的實踐結果證明,銀行再造導致的變革是根本性的,銀行再造的效益也是極為顯著的,但銀行再造也是一個相對痛苦的過程。可以確信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迫於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國際銀行業的再造過程將持續,並必將對國際銀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四)銀行全能化
全能銀行又稱綜合銀行,是指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能夠全面經營各種金融業務的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與滲透不斷加劇。從1987年開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先後批准了一些銀行持股公司經營證券業務;1989年又批准花旗等5大銀行直接包銷企業債券和股票,從而使美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方向轉變取得了重大進展。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歐和Et本等國的商業銀行已經突破傳統的分業界限,業務範圍向投資、保險等領域擴展,全能銀行的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
全能銀行主要有三大優勢:一是成本優勢,由於全能銀行業務範圍廣泛,有利於大幅度降低經營成本;二是競爭優勢,全能銀行所具有的成本優勢無疑將其競爭力大大提高;三是抗風險優勢,全能銀行具有“內在穩定”的特征,由於全能銀行的業務多樣化和收入來源多樣化,銀行的一部分業務虧損可有其他部分業務活動的盈利來補償,即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利潤收入,這就可以降低風險,使銀行經營更加穩健,有利於整個銀行體系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