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流動全球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資本流動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flows)
目錄 |
資本流動全球化指資本活動越出國家的界限,在國際範圍不斷運動的過程。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是資本國際化的根本動因,而現代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資本全球化創造了便利條件。資本全球化具體表現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大職能資本的國際化。其中,產業資本全球化是當代資本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資本流動全球化的特征[1]
1、資本流動的規模迅速擴大,速度快速上升。
2、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更有利的條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3、國際資本市場的價格呈現趨同趨勢;
4、資本流動的載體———金融業務與機構跨境發展。
5、以資本為紐帶的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大大增強。
衡量資本流動全球化的指標[1]
1.資本流動性指數
該指數等於經常帳戶差額與GDP的比值。
2.投資與儲蓄的相關度
因為一國經常帳戶差額是其國內儲蓄與投資之差,所以在一個資本高度流動的世界中,這兩個變數間的相關度應很小,由此便可以用這一指標來衡量資本流動全球化的程度。
3.真實利率趨同度
在完整意義上的全球化國際資本市場用相同貨幣衡量的任意兩種貨幣金融工具的預期收益率應相等。而其中更為嚴格的驗證條件是國家之間的真實利率必須一致。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一些先決條件:資源的利用不受限制,匯率變動可以很好地預期,各國發行的以不同貨幣計量的金融工具具有替代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消除一種貨幣工具的過量供給和對另一種貨幣金融工具的過度需求現象,使外匯市場達到均衡。
4.新興市場的參與度
這一指標等於新興市場資本流入額與國際資本流動總額之比。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應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參與和受益的過程,因此這一比率的大小反映了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程度。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誌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併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當今資本流動是否達到全球化[1]
1988年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全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並且呈現出一種加速發展的態勢,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似乎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很多方面的實際情況與常規和權威的說法並不盡相同,目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還遠未達到全球一體化。我們應看到,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擴張還僅僅處於初級階段,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程度仍非常有限。可以根據4個衡量指標來驗證這一結論。
1、從資本流動性指數來看,如果資本市場真的已達到全球化,一些有著高投資需求的國家應有巨額的經常帳戶赤字,同時有著大量儲蓄的國家應有巨額盈餘。然而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中,其經常帳戶差額在20世紀90年代時平均僅占GDP的2%-3%,還不及20世紀早期高峰期時的數值。即使在80年代末金融開放的高峰期,日本和德國所謂的巨額經常帳戶盈餘也僅達到GDP的4%-5%。在發展中國家中,開放程度最高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這一比值也未超過5%。
2、從投資與儲蓄的相關度來看,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里的投資組合典型地呈現出大量偏向於國內的特征,也即人們將更多的資金投資於本國內,而不遵照資產多元化規則的要求。如今,在發達國家中對外直接投資僅占國內投資的6%,而在1914年之前的20年裡,英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國內直接投資一樣多。歐洲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股份占GDP的比重也遠比1914年的數值小。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仍有大多數投資是從國內融資的,在20世紀90年代,其國內投資僅有10%是從國外獲得融資。
3、從真實利率趨同度來看,由於各國經濟的基本面不同及經濟周期運行不同步等原因,各國的利率水平和證券收益率水平是不相同的,甚至還保持著較大的差距,如按1995年10年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計算,美國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為4.35%,而法國為5.4%,日本為4.4%;1995年2月貨幣市場利率(指金融機構間的短期借款利率)美國為5.92%,加拿大為8.02%,日本為2.22%,法國為5.34%,德國為4.99%,英國為5.63%;政府債券收益率,美、加、法、德、英分別為7.47%、8.86%、8.05%、7.27%和8.52%。此外,達到真實利率趨同的條件也不存在,因此當代國際金融市場還不可能用一種單一的實際利率拉平所有實質資本和金融資產(除貨幣外)的收益,也就不存在一個全球性的資本市場。
4、從新興市場的參與度來看,自90年代以來,這一比值僅在1%-3%之間,且近幾年呈下降趨勢。由此可知,目前發展中國家並未完全融入到全球資本的流動中來。
推動資本流動全球化的主要因素[2]
在資本流動規模的快速擴張過程中,國際貨幣組織、OECD和一些區域經濟金融集團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資本流動的政策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佈雷頓森林體系實施之初,基金組織認為,經常性國際支付應該是自由的,而資本轉移從法律上看可以是限制性。 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資本流動規模和結構出現大幅度調整,影響力不斷擴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金組織對於消除匯率限制及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政策意圖開始昭於天下,1997年,基金組織臨時委員會達成協議,"同意修改基金組織的條款,將促進資本項目的自由化作為基金組織的具體目標,並授權基金組織對資本流動進行適當的管理。"1999年7月,當時的基金總裁米切爾·康德蘇在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演講 中指出:"資本流動既是過去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國際社會正在考慮是否擴大對IMF在資本帳戶自由化方面的授權,以修訂IMF的司法許可權。
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是全球資本流動的大力推動者之一。早在1961年,OECD就通過了《資本流動自由化法典》和《經常項目無形經營自由化法典》,1976年,又通過了《國際投資與多國企業聲明》等,作為區域內具有約束性文件,該決議包括所有對外資本交易和經常項下無形交易,適用於OECD地區經營的由外國人控制的企業,要求根據國際法,為外國投資控制的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國民待遇。
世界關稅貿易總協定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通過《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等規則,對於直接投資給予法律上的保障。
其他一些區域性經濟與貨幣安排等機構也相應建立了有關資本流動的管理規定及新的游戲規則。如阿拉伯經濟同盟1970年通過了《阿拉伯國家相互投資及資本自由流動協議》,此外,1987年東盟成員國簽署了《東盟國家投資協定》,1994年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通過了《亞太經濟合作非約束性投資原則》等,北美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3年非洲有關國家簽署了《東南非共同市場協定》。儘管這些協定或文本在法律約束力方面有一定差異,並且多數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但是,這些協定至少在地區內部為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提供了法律支持。
綜上所述,推動全球資本流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國際貿易發展,金融市場內在需求及利率變動、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資本帳戶管理政策,國際貨幣體系,跨國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方面。有關動力的屬性又可以劃分為: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人為推動兩部分。
在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本身的推動力應歸入客觀必然性類別;金融活動快速上升產生的內在推動力則兼具客觀必然性和人為推動兩方面的屬性,但是,相對而言,其客觀必然性的色彩更強烈一些;在資本帳戶開放進程中,發達國家的政策推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開放過程又是更多的國家對外經濟貿易聯繫不斷擴大的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一面。
資本流動全球化帶來的挑戰[1]
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群體性行為,從而使得一個自由的資本市場無法提供有效率的資源分配,實際金融中介服務和實際投資水平大大低於可能的最優水平,導致市場出現正向反饋機制,價格水平遠遠脫離其實際均衡水平,在外匯市場則導致匯率“超調”現象的出現。
資本大規模流動下主要工業國的貨幣匯率波動率持續上升,使與其保持相對固定匯率關係的發展中國家的相對競爭力的變化和內外經濟的失衡成為常態,使其巨集觀管理政策進退維谷,各國政府的市場干預活動(其中很多是違背市場規律的)心餘力絀。80年代以來,各國中央銀行聯合採取了若幹次旨在輓救美元、日元和英鎊的行動,以及東亞危機中許多中央銀行都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外匯儲備以阻止其貨幣貶值,但都收效甚微。
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性、市場的一體化以及金融市場信息傳播不對稱(高度不平等),使得國際金融動蕩的“蝴蝶效應”大大增強,局部的風吹草動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風險與利益非均衡、非對稱的博弈局面。從資本流動的規律和特性來說,資本的流入是一種正相關的運動,即所在國經濟環境越好,流入的資本越多。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在全球化進程中它們的競爭力必然不同,發展中國家從經濟全球化中所得的利益遠少於發達國家。但是,當面臨國際經濟波動和巨額資本衝擊時,因各國的抵禦力量不同,發展中國家受到的衝擊比發達國家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