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項目自由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資本項目自由化是指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及金融賬戶下的貨幣自由兌換,也就是要消除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及金融賬戶下各項目的外匯管制,如數量限制、兌換限制、區域限制、補貼及課稅等,實現資本項目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
- 居民既可以通過經常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也可以自由地通過資本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
- 所獲外匯既可以在外匯市場上出售給銀行也可以在國內或國外持有;
- 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所需要的外匯可自由在外匯市場上購得;
- 國內外居民可自由地將本幣在國內外持有來滿足資產需求。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向前發展,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是世界各國在開放條件下推動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但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巨集觀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開放資本項目時採取的步驟和策略是有所區別的。在資本項目自由化的進程中,雖然發達國家和我國的國情有很大差別,但他們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步驟和措施,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這一進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其中很多問題也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我們應該積極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1、發達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經驗
二戰後初期,除了美國、加拿大和瑞士採取相對自由的資本項目體制之外,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進程是相對緩慢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貨幣自由兌換進程才明顯加快。在實施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其經驗主要有:第一、發達國家的金融領域的自由化的進程基本上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第二、隨著資本流動性的不斷增加,固定匯率制度難以繼續維持,因此各國開始尋求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第三、資本項目開放通常伴隨緊縮性的巨集觀政策,還應採取結構性經濟改革配套方案,為開放資本項目提供穩定的巨集觀經濟環境。
2、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經驗
發展中國家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踐具有很大的差異性。80年代以前,開始進行資本項目開放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那些國際收支平衡處於強勢地位的國家。此後,有的發展中國家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甚有利的條件下甚至在承擔外債的情況下進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而且與發達國家的相似之處在於,在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進程中也向更具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邁進。
就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類型來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拉美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較快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受債務危機打擊最大的國家增強對資本流出管制的力度。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拉美國家才又重新出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趨勢。阿根廷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對國內金融市場取消限制,並且在經濟改革初期便取消了對資本項目的大部分控制。自1976年以來,阿根廷政府推行經濟私有化和金融私有化,使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與金融體系的自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同步進行,通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市場利率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造產業結構和吸引外資。墨西哥在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後,對金融部門進行嚴格控制。直到1989年,對資本項目逐步放鬆管制,以吸引外資。在此之後,墨西哥外債迅猛增長,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赤字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來愈嚴重。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佈比索實行自動浮動,導致外匯市場危機,外匯市場危機進一步波及股票市場,最終釀成一場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危機。
亞洲的情況則不同,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的亞洲國家的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而且在債務危機時期也並未出現重新加強管制的倒退。到20世紀90年代,亞洲國家普遍出現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明顯加速的趨勢。1997年7月由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金融受到嚴重的破壞與衝擊。1998年,東南亞國家經濟普遍出現負增長、貨幣貶值、外匯市場動蕩、股市暴跌、失業嚴重、資金大量外逃、外匯儲備急劇流失、企業及銀行紛紛倒閉,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而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在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金融深化不配套,即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而引起的。
通過以上對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開放的論述,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