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醫學社會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醫學社會化

  醫學社會化指醫學成為一種社會事業,有特定的社會功能,國家、社會和群體承擔起更多的衛生保健責任。

醫學社會化的特征[1]

  1.醫學社會化具有政府功能的特征

  WHO提出“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該目標旨在使人民普遍併在其整個一生有機會實現並保持最可能的健康水準。這一理想戰略目標承認人類的同一性,承認享有最大可能的健康水準是一項基本人權,健康是充分享有一切其他權利的前提,要確保全體人民能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使之充分發揮其最高健康潛能。

  該戰略目標有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各國在提高平均期望壽命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二是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改善健康公平的程度;三是衛生系統可持續發展,保證人民利用這一系統所提供的服務

  健康是醫學的範疇,但發展健康要具有政府的功能,這是醫學社會化的重要特征,即醫學社會化具有政府功能的特征。

  2.醫學社會化具有大衛生觀念的特征

  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依靠科技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個指導方針的核心是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黨和政府對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衛生工作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農村衛生、預防保健、發展中醫葯是我國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依靠科技和教育是我國衛生工作的支撐力量;動員全社會參與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取勝法寶。要想獲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素質的完善,大衛生觀念的確立和社會參與是重中之重。

  3.醫學社會化要求全民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特征

  在世界範圍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在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增強社會保健意識,提升服務公平性和效益方面,已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作為有13億人口的中國,鑒於其特殊的國情和衛生區情,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作為提升國民身心素質的總體戰略已經是刻不容緩之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十分重視健康教育”。尤其在“非典’’防範期間,健康教育工作發揮出其特有作用,為戰勝“非典”立下汗馬功勞。

醫學社會化的理論實踐基礎[1]

  1.醫學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巒然趨勢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發展觀逐漸形成

  社會發展觀就是指在社會系統的協調運行過程中,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以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進步過程。社會發展觀的這種觀念在1993年第一次引入健康系統。在1993年的全球社會發展首腦籌備會上,倡導了將社會問題中的衛生問題列入議事日程,強調健康既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又是實現健康目標的保證;屆時,在全球社會發展首腦會議上通過的行動綱領中宣佈:社會發展以人為中心,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議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以後的無數事實已經證明,醫學已經社會化。在2003年的防範“SARS”戰鬥中,首先是政府迅速審議和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草案)》,建立了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行政應急法律制度;其次是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防範網路(如上海市的三級防範網路),尤其是社區防範網路構建了無縫隙的社會化管理;再次是政府加大了衛生經費的投人。所有這些社會化功能,使防範“SARS”的戰鬥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2.醫學模式的轉變促使了醫學社會化

  醫學模式是在醫學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在與疾病抗爭和認識自身生命過程的無數實踐中得出的對醫學的總體認識。這種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既表現了醫學的總體結構特征,又是指導醫學實踐的基本觀點。醫學模式屬於自然辯證法領域,以醫學為對象的自然觀和方法論,即人們按照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處理有關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是對健康和疾病現象的科學觀。

  最早的醫學模式是神靈主義模式,這是因為人類祖先無法解釋疾病、死亡、夢等生理現象;受夢中景象的影響,產生一種觀念,即思維和感覺不是人類的自身活動,而是獨立寓於身體之中的靈魂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希臘醫學和中醫學將神靈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是把健康、疾病與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聯繫起來觀察與思考而形成的朴素、辯證、整體的醫學觀念。進入20世紀來,影響健康的因素隨著疾病譜死因譜的轉變而轉變,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已是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亡、呼吸系疾病,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已不是單純的生物病因,還有許多社會環境因素、個人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等,與此相應,醫學模式已逐步由生物醫學模式過渡到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而醫學模式的這一轉變,極大地促使了醫學社會化的發展。根據wHO研究的結果,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全世界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2001年就導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負擔。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全球40%的死亡和1/3的健康壽命損失年是由這些因素引起的,因此,WHO最終確定了種全球危險因素,其中包括:低體重兒童、不安全性行為、高血壓、吸煙、酗酒、水的衛生、室內污染、肥胖、高膽固醇、鐵缺乏等。而消除這些危險因素,就必須使醫學社會化。

  3.世界健康目標要求醫學社會化

  根據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健康目標和達到健康目標的手段進行分析,其特點有4:①從單一的單純降低發病和患病情況轉變為延長健康人年和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其測量指標由發病率(患病率)轉變為質量調整生命年;②將減少公民健康差異列入衛生健康目標的範疇,尤其在國家、民族、性別、職業、教育、城鄉等方面高度重視減少公民健康差異問題;③將預防服務,尤其是臨床預防服務列入衛生和健康發展的目標內,強調要通過預防服務的過程達到改善健康的結果;④細化指標越來越細,普及面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 1.0 1.1 黃繼勝,譚鬱巨集.重視醫學社會化發展全力打造創新型醫生[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2(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方小莉,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醫學社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