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保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預防保健[1]
預防保健是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慢性病的防治、計劃免疫接種、疫情報告管理、婦女兒童保健、衛生宣傳教育、衛生監督、健康普查等。
預防保健的目標[2]
預防保健是預防疾病和增進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綜合性衛生服務。預防保健是貫徹我國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和確保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它應用現代醫學和其他科學技術研究人體健康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制定疾病防治策略與措施,以達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長人類壽命、為社會發展服務之目的。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衛生戰略目標,旨在改變衛生資源分配嚴重不公局面,縮小衛生保健和無衛生保健的鴻溝,使人人享有預防保健,目標的重點是針對發展中國家人民人人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衛生保健服務。這一目標的實現意味著各國根據自己的社會經濟能力,儘力改善人民健康狀況;人們達到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在生產和生活場所保持人們的健康;人們能運用更好的辦法預防和治療疾病、減輕疾病和傷殘造成的痛苦;較公平地分配醫療衛生資源,使人們享受最基本的醫療保健;人們將學會用自己的力量擺脫疾病的損害。具體目標包括:
(1)每個國家的全體居民都至少能獲得基本衛生保健和第一級轉診設施。
(2)所有的人在其可能範圍內,開展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並積极參与社會衛生活動。
(3)全世界的居民團體都能同政府共同承擔對其成員的衛生保健責任。
(4)所有政府對人民的健康都擔負起全部責任。
(5)人民都有安全的飲水和環境衛生設備。(6)人民都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7)所有兒童都得到主要傳染病的免疫接種。
(8)發展中國家的傳染病在公共衛生學上的重要程度,到2000年不超過發達國家1980年的程度。
(9)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通過影響生活的方式和控制自然、社會、心理環境,來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和促進精神衛生。
(10)人人都可得到基本藥物。
預防保健工作的特點[2]
(1)社會性。預防保健工作的面很廣,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出生還是死亡,與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聯繫,因此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點。如1982年遼寧省某地局部暴發小兒麻痹症,僅1月至10月的統計,該地區小兒麻痹症急劇上升,占全省發病率的88%,致殘率達93%,死亡率達8%,死亡者30%為獨生子女,影響很大,損失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該地區某些人缺乏責任感,致使疫苗漏服率極高,造成嚴重後果。
(2)多學科性。預防保健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一門邊緣科學。它要求預防保健工作者,不僅應具備預防保健專業知識,而且應具有生態學、遺傳優生學、地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
(3)群體性。預防保健工作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是個別病人,而且是整個社會群體,不僅對病人健康負責,而且要對社會群體的健康負責,既要管好13億人的生老病死,又要保護和改善13億人的生存環境,減少和消除致病因素。因此,預防保健工作者要更多地把社會人群整體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從而制定防止和杜絕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的對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