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公共利益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共利益理論(Public Interest Theory)

目錄

什麼是公共利益理論

  在施蒂格勒1971年提出管制的目的是“為保護生產者利益”這一論點之前,經濟學界普遍認同的傳統觀點是,政府管制是為了抑制市場的不完全性缺陷,以維護公眾的利益,即在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壟斷不完全競爭、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市場失靈的行業中,為了糾正市場失靈的缺陷,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由政府對這些行業中的微觀經濟主體行為進行直接干預,從而達到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目的。這即是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論”。

  在該理論看來,在以上條件下,尤其是在存在自然壟斷和外部性條件下,不受限制的競爭會使經濟效率受到損害。自然壟斷產業的根本問題在於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的矛盾。政府的價格和進入管制可以達到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的統一。因為進入管制只允許一家生產從而達到生產效率,而價格管制將價格限制在社會最優價格處,從而滿足配置效率的要求。而當存在外部性,市場出現失靈時,政府管制可以提高社會福利

  公共利益理論的基本觀念是法律應當反映“公意”,代表全體人民,或者“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具體到行政立法領域,官員被假設成為了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行政效率而行使立法權的利他主義者。

  立法也可能“從維護人民意志與利益的神聖權力,變為侵犯人民權益的手段;從表達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價值標準,變為立法者專橫統治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立法權“異化”了。但是,人民可以通過選舉、輿論監督和司法審查等民主制度糾正這種異化。

  這種理論以政治領域(追求公益)和經濟市場(追求私利)的嚴格界分為前提,根植於方法上的有機體主義(如超人民的國家,神秘的“公益”)和利他主義的假設。

  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作為共同體利益和公眾利益, 公共利益是一個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範疇。在這一意義上,公共利益往往被當成一種價值取向、當成一個抽象的或虛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為本位, 並沒有告訴人們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內容, 它只闡明瞭利益的指向性。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 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屬性。

  公共利益的客觀性:公共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疊加,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個人基於利益關係而產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觀的,尤其是那些外生於共同體的公共利益。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這些利益客觀地影響著共同體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儘管它們可能並沒有被共同體成員明確地意識到。

  公共利益的社會共用性:既然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既然它影響著共同體所有成員或絕大多數成員,那麼它就應該具有社會共用性。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所謂社會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對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所謂共用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並且這種受益不一定表現為直接的、明顯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實上也是對公眾利益的潛在威脅。

公共利益理論的發展階段

  公共利益理論的發展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重視的是生產者本身的利益,第二階段則開始重視消費者的利益。

  第一階段中又稱「Granger period」也就是反獨占的農業社會運動,學者從研究美國的農夫,認為農夫被下游廠商剝削,下游廠商獨占之下形成差別定價,而讓獨占廠商享有過度集中的經濟力量(economic power),經濟力量形成之後又繼續在社會以及政治上造成影響力,而政治力量應該立法來阻止獨占造成的壟斷力。由於對於企業本身的不信任,所以希望立法來限制廠商的權利以及控制企業在市場上的活動。

  第二階段的理論重點由強調保護生產者改為保護消費者。管制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造成市場無效或是不公平的市場慣例。當獨占產生時,管制的主要目的在於回覆某種程度的競爭,例如因為規模經濟而造成的自然獨占,管制要監視的是利率利潤背後的福利水平。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Dan,Cabbage,泡芙小姐,y桑,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公共利益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