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體育產業集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體育產業集群

  體育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體育產業高度集中,並形成體育產業鏈的成長現象。[1]

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的背景[2]

  1.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

  當前,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的深入發展,商品服務資本技術越過邊界的流量越來越大。美國學者奈斯說道:“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驚人的變化也許是全世界正迅速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現在我們恐怕再也不能談什麼美國的經濟了.因為它同其他國家的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今後也不會再有什麼歐洲的經濟、日本的經濟或第三世界的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使生產要素在國際之間自由流動.能促進市場廣度和深度的擴大,而更具廣度和深度的市場能帶來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並且催生更多具有實力的大企業的出現.這對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事實證明.我國一些有影響力的製造業集群很多是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果。國內學者通過測算得出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和行業的集聚水平有直接的關聯.不論是一些地區的行業集中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資.還是外商直接投資造成了一些地區行業的集中。可以肯定的說外商直接投資地理分佈的集中進一步導致了我國一些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快速集聚。也正介於此。北京要“利用國家體育總局及其所屬各運動員項目管理中心聚集崇文區的區位優勢,在體育館路或臨近地區興建體育中介代理商務區。為國內外體育中介公司落戶北京提供優質服務”.吸引國際優質體育生產要素,來帶動當地的體育服務業集群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為我國吸引先進的體育生產要素.促進體育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了機遇。

  2.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依然被看好

  產業集群是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的發展與一國的巨集觀經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如今我國經濟正由粗放式經濟向集約性:出口性向內需性過渡。經濟發展速度雖有所放緩,但是老百姓收入依然穩步快速增加。從需求方面看,國內需求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市場消費將持續擴大。國內市場巨大潛力的不斷釋放.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從供給方面看.勞動力資本、技術裝備等生產要素都具備支撐經濟較快發展的條件。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成本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隨著人力資本不斷增加和勞動力素質逐步提高,將為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準備條件。

  3.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從觀賞性體育需求來看.原來觀看的體育賽事內容單一、渠道單一、現場觀看機會較少。現在隨著各類體育賽事的極大豐富、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和現場觀看參與的便利性等趨勢的增強.不僅擴大了體育賽事市場的空間.還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觀賞性體育需求。我國有著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縱觀全球.我國無疑是當今乃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體育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而持續、快速增長的體育需求恰恰是體育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申奧成功後我國新增180萬就業機會.奧運會後全國每年6DP額外增長0.3%一O.5%.社會消費品總量將超15000億元。這將全面推動我國經濟和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現狀[2]

  自2011年初開始,中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速度放緩。“十一五”期間.國內體育用品品牌店平均增長速度約為10%.銷售業績增長速度約為20%。但國內上市運動品牌2011年的年報表明.受高庫存、成本上升等的影響.行業增速放緩。《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02011發展報告》認為,未來在行業增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各品牌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的另一大特點是.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從產量上看,我國體育用品產業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北京、上海6省市,集中度超過85%。從企業聚集密度和產品類別上看。運動鞋主要集中在福建晉江、廣東東莞、浙江慈溪、江蘇昆山;運動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石獅、廣東中山、浙江海寧;運動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陽、蒼南,江蘇江都、泰州,河北滄州;籃、排、足球用品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浙江奉化、富陽和福建長泰、永林等地。其中,四個體育產業集群被列為國家級體育產業集群。包括:深圳體育產業基地、成都市溫江區體育產業基地、晉江體育產業基地、龍潭湖體育產業基地。

體育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3]

  1.產業集群能夠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體育產業聚集和壯大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很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很大。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從上世紀8O年代到90年代,近10年的時間,英國在體育運動和體育產業中的從業人員近50萬人,超過農業的從業人口;德國在此期間的休閑服務業從業人數也超過300萬人,年營業額高達4000億馬克。洛杉礬奧運會以後體育產業就創造了2.5萬個就業機會;漢城奧運會後相關體育產業給南韓人民提供了3.4萬個就業機會;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也創造了1O萬個就業機會。

  2.體育產業聚集對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有積極作用

  產業集群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這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體育產業聚集可以形成規模經濟,使相關產業或配套設施處於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由於體育產業集聚區企業之間產品和服務具有互補性和配套性,使得集聚內的商品的廣度和深度較大。其次,體育產業聚集把分散的企業聚集到某一相同的環境,這樣就擴大了商品銷售的速度和規模,從而使生產者大批量的銷售變成現實,節省了交易成本。最後,產業集群中技術的創新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促進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

  1.加強統籌規劃,發展特色集群產業,實施集群發展戰略

  由於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對於它的發展,首先要從發展基礎、資源條件、社會文化等方面人手做好統籌規劃。2010年3月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的發佈,標志著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因此,要緊緊圍繞指導意見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

  2.發揮比較優勢,選擇合適的產業聚集發展模式

  體育產業聚集要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引導來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體育產業集群著眼於全球市場,進行全球化的資源配置,進一步整合行業產業價值鏈,發揮有競爭力企業的外溢作用,使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集群內的協作關係更為緊密,企業規模更大。

  3.加強政府在體育產業聚集中的主導作用

  發展產業集群主體在市場,發展要符合市場的需要,但並不等於說政府對產業集群發展就不能幹預了,恰恰相反,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體育產業的聚集和政府息息相關,因此,政府更應該參與到體育產業集群發展、保持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中來。發揮好政府政策導向作用是促進體育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1)建立體育產業聚集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產業聚集的規劃,資源是否合理配置是決定產業聚集好壞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產業聚集區的發展要符合城市的發展規劃,同時城市的發展也要為產業區的發展留有空間。其次,要合理配置產業聚集區,使多個產業聚集區能相互補充、共同發展。三是選擇和確定行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發,積極推進體育產業創新;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重視培養和吸納體育科技人才。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硬環境的優劣對資本流向有很大的吸引作用,政府只有在道路、通訊及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先行發展的條件下,才能降低產業成本,政策優惠才有可能發揮較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建設科技園及利用與大學、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相互合作加快產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積極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創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提高園區承載項目的能力。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集群區開發建設的檔次。

  (3)完善管理制度。有合理的規劃、良好的基礎建設的同時政府還要完善管理體制,只有提高政府機關的辦事效率,才能降低企業的外部成本。通過規範各個職能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提高各職能部門的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市場機制,以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4)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增加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增加重要的多,體育產業集群要發展就必須依靠人才。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具體來講,首先要引導員工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良好的培訓教育氛圍,以人才戰略帶動區域的集群發展。其次要做好人力資本的激勵,可以通過產權激勵使員工感受到企業的發展與他們密切相關,通過崗位激勵使他們認識到他們的努力和企業的命運不可分割,從而創造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最後建立制度引進人才,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大學、科研機構等科技資源,促成集群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使產、學、研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花蕊.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0,3
  2. 2.0 2.1 馬運超.淺議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前景[J].科技致富嚮導.2013,17
  3. 宋英傑.論體育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J].廊坊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體育產業集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