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個體職業發展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個體職業發展模型概述

  企業對員工的職業開發和管理必須基於對個體職業發展的瞭解,只有掌握了個體職業發展的特點,瞭解職工的職業需求,才有可能將組織目標和個體目標進行有機的整合,以提高員工工作和職業的滿意度。

  早期的職業發展理論模型大多以個體的生理髮展階段為基礎,探討員工在每一年齡階段上的職業發展特征。但這一理論取向由於企業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而已經變得不太恰當 (Herriot & Pemberton,1996)。現在理論界更多地從一個三角模型去理解員工的職業發展:即組織層面、個體層面和連接這兩個層面的過程和行為。

以個體職業發展為基礎的模型

  DaltonTompson(1986)從組織和個體互動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個體的職業發展階段,他們把個體的職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個體建立自我意識。Dalton等認為參加工作是個體樹立自我意識的關鍵階段,從自己的工作經驗和他人的反饋,個體開始明確“我是誰”。Super(1957)也把自我概念作為其職業發展階段模型的一個核心結構。這種自我意識的重要性可以從失業者身上很明顯地表現出來,EisenbergLazersfed發現,失業者往往會失去對時間的知覺,工作的喪失伴隨著家庭的緊張、個體自尊的下降和情緒的混亂。

  Dalton等認為,個體職業發展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能力。個體在建立了適當的角色知覺後,組織為個體提供了展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對大多數人而言,組織不僅提供這樣的機會,而且支持和強化這種行為。個體需要學會管理自己和時間,有效地處理原材料、信息、客戶和同事關係,獲得組織的信賴,在成功的工作經驗中得到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與他人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關係。在這一時期,個人需要能夠與他人建立一種相互促進的工作關係,這是影響個體職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Levinson (1978)在他的職業理論中,也特別強調了年輕人與有經驗的年長者(如老師、上司、同事等)之間的教導關係對他們發展的關鍵作用。Kaner(1977)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企業提供的發展機會太少,那麼員工會將自己的註意力從組織中轉移,降低自己對工作的參與程度,尋求外部的認可。所以,企業應該註意自己的工作設計,以利於員工與他人建立共同發展的工作關係。為員工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環境。

  Dalton等認為,當個體開始為企業提供戰略方向、代表組織行使權力的時候,個體的職業發展就進入了第四個階段。其發展任務是學會如何代表組織行使權力。組織的權力代表了一種信任,對個體能力的一種認可。組織希望這種權力能夠超越個人和家庭的利益,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福利。能否合理使用這種權力是影響個體職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個體差異為基礎的模型

  在以個體差異為基礎的模型中,Schein(1978)的職業錨理論的實踐意義尤為明顯。他通過研究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和心理契約的形成,致力於尋求個體需要和組織要求的結合點。他認為個人的職業目標是自己收集個人活動信息的結果,而這種信息主要來源於兩方面:實際工作經驗和自我評價。個體依此來評價企業提供工作機會與自己職業設計的匹配程度,這種對話機制的建立是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和開發系統中的中心環節,它關係到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成效。

  Schein(1978)對44名MBA學生進行了長達10~12年的縱向追蹤研究,調查中發現儘管個人的工作經歷不盡相同,但他們在解釋自己職業決策時的原因卻存在相似點。由此他將個體進行職業選擇深層原因歸結為五種,提出了職業錨概念:追求技術能力(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y)、管理能力(managerial competency)、安全與穩定(security/stability)、創新(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自主與獨立(autonomy/independence)。職業錨概念有三個顯著的特點:(1)它是一種自我感覺到的品質和能力,來源於過去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2)它是自我感覺到的動機和需要,來源於實現中自我診斷和他人反饋;(3)它是自己感覺到的態度和價值觀,是個體在與各種組織規章制度的互動中形成的。因此,職業錨概念比價值觀的涵義要寬泛,它強調了在實際工作中的形成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外界環境的反饋作用。

  在企業的職業管理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應該認識到影響員工滿意度的因素存在著很強的、非物質性成分,而職業錨理論提供了理解這些因素的一條途徑。Barth(1993)認為,這些因素有助於企業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職業管理的有效性。Derr(1986)則認為,可以根據每種職業錨類型員工的特征,決定職業支持措施的有效性。例如,評價中心技術適合於那些追求技術能力與個人發展的員工;職業咨詢更適合於追求安全的員工;而提供不同的職業通路信息則更有利於追求個人職位發展和個人自由的群體等。

  這兩個職業發展模型都是建立在個體與組織發生的互動基礎上。Dalton等的職業階段模型,註重回答了個體在職業生涯每一個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相應的心理特征;而 Schein的職業錨理論,則著眼於這種互動對個體職業發展實際產生的影響,分析了個體進行職業決策的關鍵因素。兩個模型出發點相同;但各自的著重點不同。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wdz,Kuxiaoxue,Vulture,Zfj3000,Cabbage,Dan,Yixi,Mis铭.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個體職業發展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248.7.* 在 2009年12月6日 11:21 發表

perfect!thank!

回複評論
Yfeng969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7月8日 10:53 發表

學習了

回複評論
119.161.136.* 在 2012年3月6日 22:59 發表

職業錨的概念很重要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3月7日 10:39 發表

119.161.136.* 在 2012年3月6日 22:59 發表

職業錨的概念很重要

回複評論
114.242.248.* 在 2015年10月24日 14:08 發表

Schein(1978)對44名MBA學生進行了長達10~12年的縱向追蹤研究,調查中發現儘管個人的工作經歷不盡相同,但他們在解釋自己職業決策時的原因卻存在相似點。由此他將個體進行職業選擇深層原因歸結為五種,提出了職業錨概念:追求技術能力(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y)、管理能力(managerial competency)、安全與穩定(security/stability)、創新(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自主與獨立(autonomy/independence)。職業錨概念有三個顯著的特點:(1)它是一種自我感覺到的品質和能力,來源於過去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2)它是自我感覺到的動機和需要,來源於實現中自我診斷和他人反饋;(3)它是自己感覺到的態度和價值觀,是個體在與各種組織規章制度的互動中形成的。因此,職業錨概念比價值觀的涵義要寬泛,它強調了在實際工作中的形成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外界環境的反饋作用。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