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世界體系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世界体系论)

世界體系理論(The Theory of World System)

目錄

世界體系理論概述

  1、世界體系理論的內核:“現代世界體系”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具有範圍、結構、成員集團、合理規則和凝聚力”併進一步分析,迄今為止只存在過兩種不同的世界體系:一種是世界帝國一在這些世界帝國中,存在一個控制大片地域的單一政治體系。不論其有效控製程度減弱到什麼程度;而在另一類體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幾乎所有的空間不存在這樣的單一政治體系。為了方便也是由於沒有更合適的術語,我們用‘世界經濟體’描述後者”。也就是說,世界帝國是一種具有政治制度的社會單位,它的基礎在於中央集權統治,它依靠政治權力,以納貢的形式從直接生產者手中掠奪經濟剩餘。到大約15世紀束16世紀初,世界經濟體系開始出現。“它不是一個帝國,儘管它像一個帝國那樣幅員遼闊,並帶有某些特征。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嶄新的。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種社會體系,而且這正是現代世界體系與眾不同的特點,它有異於帝國、輔邦和民族國家。因為它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是一個經濟實體 ” 。世界經濟體是具有勞動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單位,是一個沒有權力中心的世界體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換機制把經濟剩餘從“邊緣”轉移到“中心”。

  當然,這個世界經濟體剛剛出現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仍然處在政治體系(世界帝國)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數地區仍然處於無體系的雜亂狀態之中。經濟體系是政治體系的發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體系都能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體。今天看來,歷史上作為政治體系的帝國,由於未能及時地向經濟體系演進,最終都由於內部或外部的衝擊崩潰瓦解。另一方面,經濟體系內並不是沒有政治上的聯繫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間的基本聯繫是經濟的。這一點與政治體系的帝國恰恰相反。

  經濟體系首先出現在歐洲。但是,“歐洲並不是當時唯一的世界經濟體,還存在其他的世界經濟體,但只有歐洲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從而使它能超過其他的實際經濟體。”由此,沃勒斯坦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世界經濟體系”。他指出,世界經濟體系以資本主義的方式,迅速向外擴張,經過幾個世紀(約500年)逐漸形成一個世界性的經濟體系,即“現代世界體系” 並認為,由於歐洲經濟體系中單一勞動分工,多種文化制度,經濟剩餘的轉移是由資本主義造成的,因而這個世界體系就是資本主義體系。沃勒斯坦把“世界經濟體 和資本主義看作是一枚硬幣的正面和反面,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現象,而這枚具有這種統一性的硬幣,就是“現代世界體系”。總之,沃勒斯坦把資本主義看成是現代世界體系的內核。

  沃勒斯坦還有一個十分突出的觀點,那就是現代世界體系的前景是社會主義政府。他認為,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始終存在著壓迫、剝削和不平等。由此會出現一次次的周期性動蕩;加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地理範圍上的擴張正趨極限.必然要求政治和經濟決策層的重新組合。“這將構成世界體系的第三種可能形式,即一個社會主義世界政府。”但是,沃勒斯坦並不認為那種社會主義世界政府實行的制度就是在一些國家已經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他說,“當21世紀中葉資本主義讓位於後繼的體系(一個或多個)時,我們將看看這個體系是否會更平等。我們不能預測它將是一個什麼樣的體系,通過我們目前政治和道德活動來影響其結果。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將會在決定人類共同命運中起重大作用。”這樣的一個粗略的輪廓似乎很能使人,特別是中國人,感到歡欣鼓舞。但事實又如何呢?

  2、現代世界體系的結構特征:“中心—— 半邊緣——邊緣”

  “現代世界體系是具有廣泛勞動分工的實體。這種分工不僅僅是功能上的——即業務上的——而且是地理上的。那就是說,各項經濟任務的區域分佈不是均勻地分佈於整個世界體系。現代世界體系內的分工是不均勻的,在現代世界體系中占優勢的地區。即中心地區,往往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一方面,他們不僅通過不平等的分工關係控制了有利的貿易通道,而且可以利用邊緣地帶提供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從而始終在世界市場占據壟斷地位;另一方面,這些地區都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祆勒斯坦不承認資本主義是一個以國家不幹預經濟事物為基礎的制度,相反認為“資本主義是建立在政治實體及經濟收益分配到‘私人’手裡的同時。又不斷關註經濟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與中心國家相對應的,是邊緣地區。一方面 “邊緣地區的地位剛好相反,它可為現代世界體系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原件和初級產品(主要是農產品、礦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邊緣地區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我不說邊緣國家,乃是因為邊緣地區的一個特征就是本土國家很虛弱,這包括從根本上不存在的國家(指處於殖民地 狀態)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國家(指處於新殖民地狀態)。”

  半邊緣地帶介於二者之同。這類國家既受中心國家控制,同時又可部分地控制邊緣國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經濟強大國家和歐洲的整個邊緣地帶,以及部分亞洲國家。在沃勒斯坦看來,“半邊緣地區是一個世界經濟體不可缺少的結構性要素。這些地區所起的作用同帝國中各貿易集團能起的作用相似。”半邊緣地帶在現代世界體系中的獨特地位,決定了其上升為中心國家或下降為邊緣地區的雙重可能性。另外,如果說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的“中心——半邊緣——邊緣”結構是對西方經濟發展理論和依附理論的“中心——邊緣”結構的繼承的話。那麼“半邊緣地帶”的概念,則是一個獨特的創見。

  世界體系理論認為,現代世界體系的結構是處於不斷的調整、變化中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上一個層次出現空位的前提下。一些能為自身創造有利條件的半邊緣地帶可以通過位置的移動上升副中心位置。同樣,一些能為自身創造有利條件(如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等)的邊緣地區,也可以通過結構位置的流動而上升到半邊緣甚至中心的位置。中心國家也會出現衰敗。“一個國家一旦出現真正的霸權國,它就開始衰落。因為一個國家不再是霸權並不是因為它喪失了力量(至少過去很長時間後不是這樣),而是其他國家取得了勝利。” 事實的確如此。16世紀的霸權國是荷蘭,l7、18世紀被英國取而代之。“19世紀後,隨著中心區逐漸由西歐擴大到北美,英國霸權地位逐漸衰落。到20世紀中葉,美國成為霸權國,此後它也逐漸衰落,由此引發整個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變。”

  3、現代世界體系中的非經濟因素

  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是一個經濟體系,主要是從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對於非經濟因素(如國家、階級、思想文化)在現代世界體系中的影響的論述,仍不失其價值。

  關於國家,沃勒斯坦認為,國家在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世界體系的早期,即至少在16世紀初,並延續至l8世紀,國家在歐洲世界經濟體中起著經濟中心的作用。” 絕對王權在西歐的興起與歐洲經濟體的出現,顯然是同時的。”但他又認為,國家的作用未必就是良性的,“政治行為最初在國家結構之內,而這些國家由於它們在世界經濟體中的作用不同,結構也不同,中心國家中央集權化最甚。” “國家機器包含著某種傾斜機制在某一點上能使力量產生更大的力量。”相反.“在那些國家機器軟弱的地方,國家的管理者們沒有起到協調複雜的工、商、農的作用。”總之,在沃勒斯坦看來,國家在主要方面不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而國家機器的強大與否,是世界經濟體動力的重大前提。

  沃勒斯坦還試圖通過對階級因素的分析,來解釋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他說,“如果世界體系是僅有的真實的社會體系(而不是事實上被隔離的自然經濟體)。那麼,就必須把階級和身份集團的出現、鞏固和政治上所起作用,必然看著世界體系的要素。”沃勒斯坦對現代世界體系中階級因素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階級與身份集團不同,關鍵性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階級意識。 階級總是潛在的存在著(自在之物),問題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些階級會具有階級意識(獨自的),也就是作為一個集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個文化實體在政治經濟舞臺上從事話動。”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過程是建立在資本和勞動這一核心矛盾之上的,它迫使人們以這樣或那樣的職位參與生產過程,成為剩餘價值的製造者或受益者即無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為了改變它們之間不平等的議價關係,必須建立起適當的制度來影響國家決策。第三,現代世界體系中存在著一個“單一的階級體系”。也就是說,只有資產階級(中產階級)以一種階級的面貌出現於政治經濟舞臺,傳統的身份集團(如貴族)以及工人仍處於無階級意識的狀態。

  沃勒斯坦對現代世界體系中思想文化的作用的論述是很不充分的,也許他認為沒有必要。他雖然指出,“延長的16世紀(即西方學者所指的1450年至1640年這一階段)不只是一個通貨膨脹的時期,還是一個結構上的革命時代,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廣大人民願意接受新的思想。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的思想使那些不顧一切要擺脫控制的人們具有了激烈的品質。l7世紀則代表了一個和平與冷靜的時代。古典主義,像專制主義一樣,並不是一種現實的寫真,而是一種綱領——一種使政治和文化的首創精神回歸到上層社會中的綱領,以便更好地領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根本的社會變遷。”但這樣過於巨集觀的論斷,並不能揭示精神與社會文化對現代世界體系這樣一個經濟體系深層的本質作用。因此可以認為,沃勒斯坦在這方面的貢獻,僅僅是承認了這種作用的存在,但未對其作必要的深人研究。

世界體系理論與現實的衝突

現代世界體系理論與經濟全球化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而當今世界的經濟體系在很多方面呈現出與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不同的內容。

  1、新的國際分工動搖了現代世界體系關於勞動分工這一理論基礎

  現代世界體系是建立在“中心——半邊緣——邊緣”之間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之上的。這一勞動分工在近代表現為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但是2O世紀中葉以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中心國家、半邊緣地帶、邊緣地區已經演變成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它們之間的國際分工已不象現代世界體系中那樣單純,勞動分工呈現出雙向發展的趨勢。從廣度上看,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已經遍及全球;從深度上看,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已由過去的單一的垂直型分工發展成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種分工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另外,全球化的控制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移。舊的資本全球化的控制方式主要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藉助的手段主要是商品、資本和武力。而在新全球時代,西方中心極對全球的控制方式主要是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傳媒和人才,即“後殖民主義”或“後帝國主義”。全球互聯網、話語生產、知識經濟文化傳播成為其倚重的主要手段。

  2、跨國公司的出現,模糊了中心、半邊緣和邊緣之間的界限

  從20世紀50年代起,跨國公司就開始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上,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據聯台國貿發會議統計,1998年全世界跨國公司有6萬多家.其境外機構有6多萬個,其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生產總值1/3,國際貿易的60%,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70%,世界技術轉讓的80%。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創新了一種現代企業組織制度。它沒有固定處所的“中心”。經濟活動及其效益也不再為某一國家所獨有,越來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決策全球化的特點。

  3、區域經濟一體化,改變了現代世界體系的內部運動過程

  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區域經濟正走向一體化。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一種“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彼此對等、自願地約束自己的部分經濟主權,通過制定嚴格的經濟條約法規,建立相應的執行機構,使該組國家的資源不受國界的限制,在共同空間中得到優化配置。從而迭到共同繁榮的目的。”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台組織等。這使得國家更重視區域經濟聯繫,在聯繫中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即“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而不是像現代世界體系中所描述的由邊緣向半邊緣、邊緣通過積極競爭或消極等待的“補缺”式前進。

現代世界體系與政治多極化

  在政治多極化這一形勢下,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中的一些政治因素,如國家權力、階級、地緣政治等的作用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世界體系的政治理論基礎。

  1、現代世界體系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大、中心國家地位的鞏固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的“傾斜機制”

  但是在今天,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出現了政治多極自治的傾向 由於地方民族主義的抬頭,加上跨國公司對國家權威的削弱,出現了較強的政治離心傾向。國家作為極權機制對經濟體系的制衡作用也大非從前。由此,出現了這樣的轉變: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中只有中心地區才有國家,因此有“中心國家”一說,而邊緣地區、半邊緣地帶國家力量非常弱小。而今天看來,恰恰是中心國家的力量在削弱,而半邊緣地帶和邊緣地區因為要趕超中心地區,正日益強化其國家力量,以此充分調動有限資源,與中心一搏,比如20世紀以來,拉美的軍人政府,東南亞國家的統制政治等。

  2、在政治多極化的國際秩序中,階級的作用也與其在現代世界體系中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沃勒斯坦認為現代世界體系中有一個單一的階級體系。這個體系以中產階級為中心,舊貴族和工人階級都還不是一個真正的、有階級意識的階級。雖然中產階級可以通過對國家機器的影響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但是沃勒斯坦認為,階級利益應該放在整個體系中去考察。也就是說,一個階級,與其說是共同利益的集團,倒不如說是處於同一層次的集團。但是今天看來,中產階級的單一階級體系發生了一些改變。一方面,這一階級已大大超過國家界線,不再完全依靠國家機器來發展利益。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全世界有產者走到了一起;相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目標仍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這一單一階級體系正開始打破現代世界體系的地域界線和勞動分工界線。中產階級的利益隨資本的流動在全球化的今天擴及全球。並且,原來不同勞動分工 角色的階級和身份集團,在各自同一利益層面上重新組合。

  3、地緣政治向“後領土時代”的轉變,改變了現代世界體系的地理結構

  自世界體系形成以來,中心國家、半邊緣地帶和邊緣地區之間展開了持久的殖民地、戰略要地的控制和反控制,領土問題成為經濟利益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今天,由於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新軍事革命等諸多原因,形成了以經濟、科技、信息安全為核心的國家安全觀念。領土雖然還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與國家安全的緊密關係開始鬆弛,已經不再是國家安全中最核心的內容。人類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後領土時代。這一轉變,使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地理界線模糊,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全新的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標準。至少,中心不再是地理中心,邊緣、半邊緣也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半邊緣、邊緣。

  總之,由政治多極化引起的新的國際秩序正處在激烈的重組之中,國家、階級 地緣在現代世界體系中的意義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代世界體系作為一個經濟體系,一方面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內容,另一方面其層次結構正日益模糊而面臨重組。當然,重組的結果,可能新一輪的中心——半邊緣——邊緣,也可能不是。

  3、現代世界體系與文化多元化

  沃勒斯坦對世界體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的論述,凌亂而不足,但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不能不考慮文化的深層作用。沃勒斯坦承認現代世界體系作為一個物質經濟實體,包含多種文化,但並未像考察經濟因素的體系關係那樣去考察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只能從字裡行間讀出,資本主義文化在現代世界體系中伴隨著生產方式的擴展,具有絕對優勢,使得這個體系經歷了許多強制性的文化變革,如政治、基督教、強加的歐洲語言和某些技術、習俗的教育、法律準則的變化,這些強制性的文化變革改變了很多國家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但是進入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是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接著是2O世紀中葉後期民族主義思想的興起。可以說,當今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是駕馭人類思想的三駕馬車,它們互相鬥爭,又互相牽制,出現了空前的文化多元現象,這使得現代世界體系內中心國家文化的滲透力量遭到抵制和反滲透,現代世界體系出現了文化層面上的結構性問題。

參考文獻

  • [1]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2]陳燕谷.中心、邊緣、半邊緣[N].中國圖書商報,1998—10-16(2)
  • [3]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二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4]龐卓恆.中譯本序言[A].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C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5]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貸報告[R]
  • [6]揚國昌.當代世界經濟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 馬萬利.試評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世界體系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