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企业管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企业管理学的概述

  现代化的工商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管理的内容广泛,管理的层次繁多,生产技术和产品相当复杂,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各个领域,而且还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一系列的经济关系。要管好这样的企业,就必须以管理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和以实践经验作为借鉴,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原则,运用一定的职能形式、管理方法和手段,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等等。企业管理学就是适应管理发展的要求,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所组成,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它是一门以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也就是说,它不是基础理论科学,而是为了指导管理实践的应用科学;它也不是只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大领域,综合运用经济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成果而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虽然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但它的内容涉及面却比较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即研究如何按照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规律,适应社会需要,把劳动、资金、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各种产品及劳务。第二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外各种生产关系,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如管理者与工人、工人与技术人员、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是否合理和科学,直接关系能否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整个企业的生存与活力问题。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就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即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有关的法规、法令等。

企业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了一百多年。在18世纪80年代的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工厂的大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手工作坊生产马克思说过:“有共同的劳动就有了管理。”传统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 没有完全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管理人员凭个人经验的判断进行管理,工人凭自己经验的技能进行操作。
  • 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培养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通过传授个人经验,使其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企业没有科学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 以定性知识从事管理,缺乏定量化的科学技术对管理的支持。
  • 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生产与管理之间还没有产生强大的互动作用。
  2.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本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实施更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对于这种需求,“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泰罗发明和制定了用于企业基层管理的操作规程、定额、工具标准化、计件工资制度等理论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列宁曾评价泰罗的管理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是一系列的丰富的科学成果。”同一时期,法国的法约尔于1916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书中总结提炼的用于高层管理的“经营六职能”、“管理五要素”、“管理十四条原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管理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一时期,美国的甘特发明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编制计划的横条图,它形象地表示出生产作业计划的安排及其完成情况;美国的资本家福特更是在自己的汽车厂中创造出适应于大批量生产规模的流水作业法,这一科学的方法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革命性的进步,它实现了生产过程组织中连续性、比例性和均衡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福特T型车成为全球第一种批量生产的、真正走人家庭的著名轿车。流水生产组织至今仍广泛流行于制造业之中并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将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和标准化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问题,并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

  *定性知识与定量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发明了一批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3.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空前提高、国际化经营战略转移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竞争空前激烈。因此,企业管理必须从管理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现代管理以经营战略为重点,突出人际关系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相结合,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达到了定量研究定性分析的高度统一。

  现代管理学由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组成。管理科学是科学管理的发展,它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运筹学经济控制论、系统分析等等),以数理科学来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对企业整体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达到提高生产力、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的目标;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它认为人是经营管理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动机及其规律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基础理论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等),从而理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力,把个人的目标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现代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 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多角化。
  • 广泛采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 重视行为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突出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20世纪中期以来,企业管理学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形成蔚为壮观的知识体系。目前,企业管理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学科体系。

  这个学科体系,包含数十门已经形成、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分支学科(含边缘分支学科)。见下图。

  Image: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jpg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将“企业管理”(学科代码530·40)列为一级学科“管理学”(代码630)之下的二级学科,同管理思想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管理经济学科学学科技管理行政管理、管理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未来学相并列。在“企业管理”之下则列出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劳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10个三级学科。(严格地说,以上名称若作为学科名称均应加上“学”字,如三级学科中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应称之为“生产管理学”、“财务管理学”。)2003年,王续琨在新著“交叉科学结构论”中曾指出:“以企业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企业管理学,现在呈现双极点分化态势,大体上已经形成两组分支学科。一组是依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化出来的工业企业管理学、农业企业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学、金融企业管理学等;另一组是依据企业管理环节分化出来的企业战略管理学、企业生产管理学、企业劳动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等。”现在,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对企业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新的辨析和思考,根据研究视角的差异将企业管理学科群现有分支学科以及待建分支学科相对地划分为六组(图1)。

  第一组是企业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包括普通企业管理学或基础企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史、企业管理学史、比较企业管理学等。它是企业管理学的总论部分或基础理论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学”多指普通企业管理学,目前所见到的“企业管理学”乃至“管理学”教材也多以普通企业管理学作为重要内容。普通企业管理学主要探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种普遍性、一般性和基础性问题,如企业管理活动的对象、要素和特征,企业管理活动的职能的作用,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企业管理过程和企业管理环境,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企业管理目标、规划和控制,企业管理者的类型、素养和遴选等。企业管理史和企业管理学史是运用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别研究企业管理活动、企业管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的分支学科。后者如果包含对企业管理学形成以前的管理思想的研究,又可以称之为管理学说史或管理思想史。比较企业管理学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支学科。普通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史、企业管理学史、比较企业管理学虽然不存在包容关系,却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

  第二组是依据企业实体的不同类型而分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可以统称为企业形态管理学科。这组学科包括企业集团管理学、大型企业管理学、中小型企业管理学、跨国公司管理学、母子公司管理学、知识企业管理学、虚拟企业管理学等。企业由于规模不等、形态各异,其战略目标经营风险和生产、营销环节的管理方法、手段就会有所不同,于是便提出了对它们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研究的实际需要,并建立起相应的分支学科。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连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虚拟企业的迅速发展,对虚拟企业管理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虚拟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因而我们将虚拟企业管理学列入第二组学科。

  第三组是依据企业基本类型分化发展出来的分支学科,可以统称为企业基类管理学科。所谓企业基本类型是按照社会劳动部门划分的,因此这组学科主要包括工业企业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金融企业管理学、运输企业管理学、建筑企业管理学、军事企业管理学(或军工企业管理学)等。现代社会经济的日趋繁荣促进了企业生产、服务功能的深层细化,不断出现大量的新兴产业新兴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咨询公司、中介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这些新兴企业的管理活动,必将导致咨询公司管理学、中介公司管理学、经纪人公司管理学等新兴学科的萌生。

  第四组是依据企业运行环节分化发展出来的分支学科,可以统称为企业运行环节管理学科,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质量管理学、企业生产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企业物资管理学、企业设备管理学、企业营销管理学、企业项目管理学、企业供应链管理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学、企业物流管理学、企业信息管理学(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学)等。

  这组学科所涉及的企业运行环节或运行职能大多同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生产指挥部门等)相对应,因此其研究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特征极为明显。这组学科数量最多,不仅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性,而且还有相互融合形成下一个层次的边缘分支学科的可能性。例如,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学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同企业财务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生产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企业营销管理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学等相互融合,发展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学、企业生产信息(系统)管理学、企业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学、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管理学、企业客户关系信息(系统)管理学等。

  第五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学、企业危机管理学、企业愿景管理学、企业价值管理学、企业目标管理学、企业绩效管理学、企业创新管理学、企业沟通管理学、企业流程管理学、企业组织再造管理学等,可以统称为企业细部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危机管理、愿景管理、价值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管理沟通管理、缺陷管理、组织再造理论等,均是最近一二十年出现和盛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适应知识经济大背景的新发展,从学科衍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又将是企业管理学科新的生长点和生长极。上述学科尚处于孕育过程,或者说上述学科还有待于人们去积极地进行开拓、创建。这些学科的创生,必将使企业管理研究更进一步地得以精细化

  第六组学科是企业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边缘分支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伦理学、企业文化管理学、企业经济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学、企业环境管理学、企业安全管理学、企业领导学等,可以统称为企业管理边缘学科。这些学科都具有边缘性乃至交叉性的特征。如企业管理伦理学,是介于企业学、企业管理学与企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基本使命是探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涉及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途径。企业安全管理学,则是介于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学与企业学、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安全科学、管理科学均属交叉学科门类,企业安全管理学的交叉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前述五组学科中,其实有些学科也可以视之为边缘学科,如第四组的企业技术管理学就可以看成是由企业学、企业管理学与技术学、技术管理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但相比较而言,这组学科的边缘性特征要比其他组学科更为明显和突出一些。

企业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企业管理实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演化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对企业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梳理和建构也将是一项永无休止的研究工作。探讨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体系的梳理和合理建构对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态势、趋向和研究领域。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进入我国虽然只有30来年时间,其发展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从学科的视角和场域整理并厘清已经在我国获得自主发育的企业管理理论,不仅有助于确认和摆正企业管理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地位及其同其他学科的关系,而且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学的学科生成机制和学科体系演进发展态势、趋向,全面展示企业管理学的所有研究领域的整体面貌,同时还可以为管理科学理论丛书的总体谋划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学科体系的梳理和合理建构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我国加速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梳理和建构,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管理学与管理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管理学的整体概貌及其与已有分支学科、待建分支学科的关系,从而为企业管理或企业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学科场域的理论依据,使这些专业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式、教学环节,从而针对企业管理实际培育各种高层次、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学科体系的梳理和合理建构对深化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企业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目前,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国家的全面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尤其是重视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视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积极建构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无疑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推进世界企业管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进程,既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其他国家企业的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参照的经验。

  为企业管理实践服务的企业管理学,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有着美好发展前景的学科。推动企业管理学的深入发展,不仅是管理科学研究者的责任,也是广大企业管理者、企业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国外企业管理学的历史演变

  纵观国外企业管理学的长期历史演变,可以说主要是企业成长和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企业成长包括两个方面,即量的扩张和质的变革。量的扩张指经营资源的单纯增加,比如销售额的增加,利润额的增加,人员的增加等。质的变革指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与管理的创新。质的变革非常重要,即所谓一个企业不一定总是变得更大,但必须变得更好。

  现代企业诞生至今,基本上可以用五个历史阶段来概括,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管理理论的出现。

  1.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和普及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从世纪中叶到世纪末大约年,这是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与普及的时期。最初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以后逐渐扩展到北美、亚洲等地。股份公司制度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实行了有限责任制度,创造了法人组织这一现代组织形式二是实现了一股一票的股东平等和股东大会中少数服从多数的现代组织原则。

  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的主导理论集中在企业论或企业制度论方面,提出了营利企业、企业家、所有与经营的分离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凡勃仑等人甚至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必须是研究包括企业动机、目的、方法、效果在内的企业行为的理论。

  2.大企业体制阶段

  这一阶段是大概从世纪初到年代初,也有年。股份公司制度的建立克服了制约企业扩张的人为界限,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又为企业组织的巨型化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发展初期的西欧国家中,普遍产生了残酷剥削工人、催残女工和童工身体健康等问题,因而在这些国家,“企业性恶”论调比较流行。因此,现代企业的继续发展,在西欧受到了较大制约,而转移到了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特别是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发展,战后,出现了汽车石油、化学、钢铁等行业的扩大生产。进人世纪,在美国企业的带领下,现代企业开始走向“大企业体制”的新时期。

  大企业体制的基础是三个大量,即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由于忙于恢复生产,市场需求量很大,按当时现有的生产能力,开足马力也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因而出现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尤其是使未遭战争破坏的美国经济出现了暂时的繁荣时期。当时,对企业来讲,只要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就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在这种形势下,“规模经济”理论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成长的主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就是研究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行最优规模的理论。

  这一时期,同“规模经济”理论相适应的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为中心;(2)以基层和专业功能性管理为重点。主要管理理论有以研究提高生产效率为主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工业工程IE)。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也应该属于生产组织理论。30年代兴起50年代得到发展的行为科学,也是研究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理论。

  3.企业多角化、跨国化发展阶段

  由于规模扩张的有限性,企业为了盈利最大化,实行跨行业参人和兼并多角化经营、跨国化发展。这在60年末70年代初非常盛行,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总之,到了60年代后期,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不断增加的产品越来越面临着原有销售市场相对饱和的威胁另一方面,原来落后的国家,包括战败国日本和西德的生产追了上来,市场就更加紧张,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方面,由于石油危机的出现,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涌现,使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这样,企业为尽量维持高速成长和减少资金风险,其扩张范围已不在单纯局限于某一行业之内。工业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跨行业投资和兼并、收购不同行业企业,经营多个行业、控制多个事业单位的巨象型企业在这一时期成为企业的典型形式。同时,国境线也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所突破,大企业的触角在全球蔓延,拥有多重国藉的跨国公司也兴盛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管理理论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企业要把了解、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经营范围,以及利用好企业经营资源,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管理的中心问题。同时,多角化经营,也必然对同以往“规模经济”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提出挑战,因为它们不能回答多角化的企业如何处理多种事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管理问题。因而,经营战略理论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主导管理理论。二是由于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如果企业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失败。因而,企业内生产效率固然重要,但获得经营成功的首要问题,是适应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才有意义。战略决策属于高层管理问题。因此,企业管理的重心就逐渐由基层转向高层,由专业功能性管理转向综合性总体、全局性管理。

  这一时期的主要管理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权变理论

  事业重构运动阶段这主要存在于年代中期到年代末期。如果说企业追求多角化和跨国化依然是“大的就是好的”这一思路的延续的话,那么,事业重构运动的出现则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大转轨。企业的事业重构不同于单纯的多角化经营,新事业的增加往往与旧事业的放弃同时进行,使企业的事业结构保持在一种经常的“优化状态”。

  例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它是一个跨行业、全球性的股份公司,经营范围多元化,横跨个行业领域。该公司于年代前期,根据“独一无二”的产品战略目标,即公司的产品要在全球、全美占第一、第二,集中调整事业结构,发展“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产品,将不能争取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改进而成为第一、第二者卖掉或关闭,并且将出售生产线和业务部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发展有前途的事业部,特别集中在高科技和高效益的产品和业务的研究开发和扩大生产上。同时,还兼并和购买其他公司的生产线或业务,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

  又如,有的公司强调实行“关联多样化”,就是要求经营的事业,或者有共同的市场、或者有生产类似的产品、或者使用类似的技术,把同原有事业没有关联的经营单位卖掉,通过调整经营范围,提高竞争能力

  事业重构运动出现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单纯追求扩张迫使企业利润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因而所有者强化了对企业行为的利润制约力度。在此之前,随着股份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程度的提高,企业行为和经营目标越来越为经营者所左右,“扩张第一”的经营者目标变成了企业目标。这一倾向在初期时,曾带来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同时增长,但到了后期,由于世界范围的市场开拓已基本完成,企业扩张前景明显看坏,加之新兴工业国家参入竞争,因而促使扩张率与利润率之间出现矛盾并迅速激化。所有者的压力使经营者开始在扩张和利润两个目标之间追求协调。因此,考虑和规划经营资源的整体结构问题和应变问题成为经营者的重要课题,研究企业如何从原有事业领域撤退的理论也应运而生。这预示着以往那种单纯规模扩张的思路已基本走到了尽头。

  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有有网络组织理论和企业集团理论等,其有关企业分化和中间组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一阶段企业文化论也取得了相当的发展。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借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随着企业文化的兴起,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领导艺术等被大力提倡和赞扬。许多人认为“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

  企业重塑思潮阶段进入年代,美日等国开始对一百多年来曾对经济和企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股份公司制度提出疑问。由于一部分经营者妄权专断和世袭等问题的出现,股东的反攻夺权、要求改革董事会的呼声迭起。出现了反股份公司,反企业本位等多种观点。另一方面人们还感到,仅仅企业内部的事业重构运动似乎已难以解决现代企业面对的发展课题,开始思索如何才能使企业完成一次根本的革命。这两方面的要求,促使了企业重塑思潮的诞生,使企业管理学的革新又回到企业整体的层次。这就是到的思路大转换。

  因为时间较短,有关企业重塑的理论还处于创始阶段,所以要断定这一阶段的主导理论比较困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它叫一种思潮。但这一思潮中有两大支流却是明显的,一是有关企业制度创新,一是有关企业成长创新。

  年前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普及,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它为企业的高速成长和扩张提供了制度性条件,其后很长时期基本上没有再对企业制度提出过明确的置疑,显示了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极大包容性,但年代以来,反股份公司,反企业本位等观点的出现,使现代企业制度进入了创新阶段。

  问题大概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企业管理学的中心课题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实践和理论大都集中在如何使所有权与经营权达到彻底分离的思路之,目的都是为了强化经营者的地位,使企业发展能尽可能地摆脱所有者的制约。而现在,单纯追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开始受到怀疑。在现阶段,考虑两者的关系已不仅仅是分离,更不是分离得越彻底越好。反过来,也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最重要的应该是探求两者的结合形式。

  其实,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普遍采取了股份公司这一法律形式,但在所有与经营的关系处理上,却本来就非只有一种模式,至少存在着美国、日本和德国三种模式。其各有优点又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因此,要想在企业制度一般理论上有一个突破很不容易。代理理论有可能成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理论之一。

  代理理论把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用一种法律概念即“本人一代理人”的概念来表示,并把研究焦点放在如何解决两者矛盾的机制之上。这一立脚点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结合”的新古典派企业理论,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经营者派企业理论。代理理论把企业看做一个由签订着一系列代理契约的人所形成的组织体,分析的焦点是企业的内在均衡过程。它一方面重视投资风险负担与经营决策职能的分离,另一方面又强调代理关系的存在,重视对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制约机制,因此具有折衷的色彩。除了代理这一核心概念之外,信息的非对称性、逆选择、道德危险等构成了代理理论的独特概念体系。

  代理理论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主要涉及企业制度创新问题,但并不能解决现代企业成长所面临的全部主要课题。对于现代企业的成长,不只是提出一种新的制度模式,还包括如何认识个别企业的个别问题,如何才能推动企业重塑等等课题。涉及这些课题研究的有范式革新论、企业成长论等理论,其观点独特,也颇有理论新意。

  范式paradigm)革新论,是研究如何认识和变革原有范式,并建立新范式的机制的理论。

  现代大企业普遍患有保守、官僚、低效率等“大企业病”,范式革新论则针对其病状提出了反常识思考、价值联锁重组、创造性破坏、范例的重要性、知识的共有、企业的自我革新等一系列概念,力图有效解决这一顽症。

  企业成长论虽然并非90年代才出现的新理论,但其以经营资源及其结合形式的变化为主线,兼顾到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两个侧面,不断地推出新的理论观点,因而一直是领导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分支。企业成长论从总体上把握企业动态,按照经营资源的变化形式指出现代企业的成长分为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按照经营资源的取得方式又分为内在成长自我蓄积和外在成长(M&A),而这些成长既是企业的经济目标刺激的结果,同时又为这些经济目标所制约。企业成长论指出企业内存在着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多样化经济和革新经济以及它们的结合形式—复合经济。认为企业是个可持续成长的组织体,其内部蓄积的经营资源中永远有一部分是未利用资源,未利用资源使资源间产生不均衡即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企业不断发展、革新的原动力。企业制度的革新也好、经营资源的配置管理也好,最终是要使这种原动力得以释放,换句我们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解放和不断解放企业的生产力。

  企业重塑思潮的兴起,触及到了企业管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似乎预示着现代企业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时期,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体系也要来一场大革命。

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的关系

  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着四种观点:一、企业经济学包括企业管理学F二、经济学说到底是管理学;三、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是两门既有密切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四、企业管理学是横跨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具体讲,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经济学是由企业学和企业管理学两部分组成的,因而企业管理学不是与企业经济学处于平行地位的学科,或者说,企业管理学是从属于企业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出版的《企业经济学》一般都持这种观点。我国的企业管理学的实际状况也是如此,在社会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在高等院校,工业企业管理教研室附设于工业经济系或经济系F在科学研究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人员,被称之为经济学者F在学位授予,无论是企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时授予的不是管理学学位,而是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就连我国出版的《辞海》中,也是只有经济学而没有管理学的条目。

  第二种观点认为,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策体系的整体结构管理经济,实际上是管理学。由此可以说,经济学说到底是管理学,宏观经济学说到底是宏观管理学(乌杰,1995年)。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企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但从经济学含盖的"层面"来讲,既然宏观经济学说到底是宏观管理学,那么作为微观经济学范畴的企业经济学说到底也就是企业管理学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有着明显的差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的区别是指:企业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应用理论学科",是"通过对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特定社会制度和特定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运行、发展规律"的。而企业管理学"是属于经济应用技术学科,主要是研究如何按照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企业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地组织起来,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所谓的联系是指:企业经济学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而企业管理学要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不能不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周绍朋,1991年〉。这就是说,企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从不同的目的出发都要研究企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者存在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学虽然属于广义的经济学范畴,但是它同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解决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般经济科学,是有区别的;它虽然要研究生产力合理组织方面的问题,但它与主要研究生产力、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般工程技术学,也是有区别的。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科学,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科学",是一门横跨两者之间的边缘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企业管理教研室,1984年〉。这就是说,企业管理学还不是一门完全独立于经济学的科学。

  不难看出,上述四种关于企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关系的观点,是很不相同的,前两者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第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只承认经济学否认管理学的存在,第二种观点与其相反,只承认管理学否认经济学的存在。其它观点虽未象第一种观点那样,完全否认企业管理学的存在,但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认为企业管理学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与一般的经济学有所区别的,不那么"单纯"的一门学科。

  企业为了生产实物和提供劳务,就要将诸生产要素合理地组合起来。而生产要素的组合并创造盈余,不仅要遵循企业运行、发展的经济规律,还要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工程经济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人们去研究,都可能成为一门科学,或者说,企业应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具体到企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它们研究的都不是整个企业,而是其中的两个"侧面",即=企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企业运行、发展的经济规律;企业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工程经济活动问题。两者研究的虽然都是企业,但在企业内没有共同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因此,不论是企业经济学,还是企业管理学,都不应将其它的"侧面"(不是本学科研究的"侧面")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者象有的《企业经济学》那样随意将其它学科包括在本学科内。当然,一个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了解、掌握、应用毗邻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但不能因此将其作为本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只能将它们作为研究问题的依据,作为已知的因素加以应用,否则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由此看来,我们在前文中引述的企业管理学"横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为了运用客观规律,就要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企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要回答的问题也不一样。企业经济学既然是研究企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那么它就应该回答这些规律"是什么"。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工程经济活动,它所回答的问题就不能停留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工程经济活动"是什么",还必须回答组织生产经营过程,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另外,从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的角度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工程经济活动是客体,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管理工作是主体,是经营管理者为使生产经营过程顺利地、卓有成效地进行,而采取的行动。宏观经济要实行宏观管理中观经济要实行中观管理微观经济要实行微观管理。企业属于微观范畴,企业经济当然要实行企业管理。我们从主体客体这一角度分析企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说明两者仍是各自独立的不同学科。因此,以"凯恩斯提出国家〈主体〉干预经济(客体).通过政策体系的整体结构管理经济"这句话为依据,得出"经济学说到底是管理学"的结论,是不妥的。

  如前所述,一门科学的独立存在,不仅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要回答的问题,还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什么是理论,理论是经过整理的知识,是环绕学科结构体系将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则合理组合起来的知识体系。因此,要说明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的关系,还必须对它的学科结构体系、概念和原则,作一简要的对比。

  (1)学科结构体系。它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知识内容的基本分类。具体到本文探讨的问题,企业管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如企业管理过程学派的学科结构体系〉一般是以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基础的,而企业经济学则不同,如《企业经济学概论>><周绍明.1991年〉的结构体系主要是由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投资、企业的基本建设、企业的发展等内容组成的。

  (2)概念。一门科学在建立起结构体系以后,还必须对所涉及的对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即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由于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结构体系中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它们对问题的描述,所提出的概念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或相近的。具体讲,企业计划或其它管理职能的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或投资等的概念,是不会有相同之处的。

  (3)原则。这里的原则是说明一个变量是怎样与另外一个变量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当这些变量相互作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举例来说,在物理学方面有这样一项原则,即如果说引力是唯一对落体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么这一落体将以加速度降下.通常人们也将原则说成是定律、原理。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这样的定律、原理,那么在企业管理学方面存在不存在以变量关系表述的原则昵?回答是肯定的。

  法约尔等早期管理学家曾提出了许多管理原则,如权责统一、命令统一等。但它们提出的原则都没有从解释两组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表述。因此有人认为企业管理的原则不够规范、不够严格,甚至说企业管理还算不上一门科学。近来,随着企业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完善,对管理原则的表述也更科学了。如在决策方面,提出了"如参与同一决策的人数越多,那么每位决策者分担的责任就越小"的原则;再如在人事管理方面,提出了"如要求职工达到的目标越明确,对职工工作内容规定得越清楚,那么根据这些因素对职工进行评价就越准确"的原则,等等。以上所述说明,企业管理学不仅有独立的原则,而且对原则的表述也更规范了。我们说企业管理学有独立于其他科学的原则,是由于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体系不同于企业经济学,而作为对对象实施管理的原则,管理学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自然有别于企业经济学的原则。

  总之,从各方面来讲,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学科理论,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经济学都是各自独立的科学,谁也不包括谁,谁也不能否定谁。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连晓雾,方小莉,Gaoshan2013,林巧玲,苏青荇,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企业管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