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技術集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技術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目錄

什麼是技術集成

  技術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術原理或功能目的,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項技術通過重組而獲得具有統一整體功能的新技術的創造方法。它往往可以實現單個技術實現不了的技術需求目的。

技術集成的提出與發展[1]

  早在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理論時,集成的思想就有了雛形。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新組合,這種新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入新技術、開闢新市場、控制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實現工業的新組織等。整個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組合,就促使經濟向前發展。“創新”的本質是把科學技術潛在的生產能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能力。自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概念以來,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貝克(Utterback)、納爾遜(R.Nelson)、溫特(S.Winter)、弗里曼(Freeman)、哈靈頓(Joseph Harrington)、安德瑞森(Andreason)等學者,繼續沿著熊彼特思路重構創新理論,使技術創新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完善,指出提高技術創新效果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匹配關係,發揮協同作用,在此過程中,“集成”的思想已逐漸明朗,並逐漸在技術創新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真正明確提出“技術集成”概念的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MarcoIansiti教授。20世紀60——70年代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大發展年代,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美國半導體工業已岌岌可危,英特爾AMD摩托羅拉AT&T等撤出了DRAM生產領域,而一些以日立NEC東芝為首的一批日本公司異軍突起,成為半導體產品的主導開發商製造商市場份額從80年代的26%增長到90年代的49%。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打擊之後,一些美國企業如夢初醒,再次將“實施基於技術集成的製造流程”問題提到了經理層的議事日程。在此背景下,美、日電腦行業的一些主導企業先後改進了傳統的研發模式,創建了專門的技術集成小組,由此創造了一種新的R&D模式:在產品開發起始階段就以技術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匹配為目標,通過調查、評估和提煉等活動來選擇產品開發所需技術,也就是被Iansiti稱之為“技術集成”的研究開發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電子行業再次得到極大的複蘇,至此,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實際經歷了一個從市場主導到失敗者、到再次奪回主導地位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發展道路,這一過程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技術集成”的精彩畫面

  在這種背景下,Iansiti教授通過對美國、日本等電腦行業和半導體行業主要產品創新活動的實證研究,把許多成功企業的產品開發模式概念化為“技術集成”。Iansiti(1995)指出:技術集成就是一種更有效的創新管理方法和規程,它把新、舊知識從基礎科學到企業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聯繫起來。技術集成就是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它為提高R&D的績效、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可使企業更加有能力應付不連續的技術變化

  在後來的研究中,Iansiti(1999)又對這一概念做了更加明確的解釋,認為技術集成是對那些在研究階段被開發出的、並將在開發階段中將被採用的一系列技術的研究、評價和精煉過程,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由問題選擇、潛在問題解決方案選擇、試驗設計、執行和選項排除等組成的重覆迴圈。

  由此可以看出,Iansiti的“技術集成”概念僅僅集中於單個組織的產品開發過程,側重於創新的技術端。

  在技術集成概念提出後,國外還有一些學者如Jonathan West,Mark A.A.M,Leender,Berend Wierenga,Tarun Khanna等人,在這一方向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集成實際上是個組合的觀念,集成過程中強調多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和合作。

  在技術集成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學者傅家驥、雷家驌、江輝、陳勁、餘志良、羅崇敏等人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傅家驥、雷家驌等學者(2003)認為,技術整合#就是企業用以選擇、提煉產品設計與製造技術,進而將這些技術集成為合理的產品設計方案與製造流程的系統化方法。江輝、陳勁等(2000)認為,技術集成開發實際上就是企業根據企業現有的技術,抓住產品的市場特性,同時引進已有的成熟技術或參照技術資料進行學習,依據產品的特性,使各項分支技術在產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時間內進行集成開發,以最快的時間領先進入市場,充分獲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的手段和方法。餘志良等(2003)認為,技術整合是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過程中,根據項目的要求和自身的技術基礎以及其他資源條件,通過系統集成的方法評估、選擇適宜的新技術,並將新技術與企業現有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推出新產品和新工藝的一種創新方法。這些概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技術集成概念體系。

技術集成的實現形式[1]

  在技術集成的實現形式上,Tushman和O'Reilly認為研發活動的方式可分為漸進式(Evolutionary)和革命式(Revolutionary)兩種,漸進式過程是增強在技術和組織(戰略結構文化)之間的融合和匹配性的過程,而革命式的過程則會減少這種融合和匹配。因此,提高項目績效可以通過在技術集成中提高技術潛力或提高技術產出#兩種途徑達到。這兩種途徑的選擇則意味著技術集成兩種形式的選擇。

  提高技術潛力即意味著對技術本質的提升,是一種革命式的技術集成形式;而提高技術產出,則是在技術本質未改變的情況下,加強它與製造環境的融合程度,是一種漸進式的技術集成形式。

  Iansiti(1999)通過對美日半導體行業技術集成項目績效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各個項目之間產生了顯著的績效差異與項目的技術集成方式(革命式和漸進式路徑)沒有必然關係。對於革命式和漸進式路徑,沒有哪種方式是一定優越的,很多企業的技術集成項目中一般都會包含這兩種方式,而且經常存在革命式和漸進式之間的路徑轉換。技術潛力與實驗能力和研究經驗相關,技術產出與最小實驗反覆時間和項目經驗相關。企業可以通過漸進式和革命式的方式來進行技術集成活動,這兩種方式會並存於每個企業之中,企業總是在某些方面採用漸進式,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則採用革命式,只可能有更偏向於那一種的情況,但不可能是完全的革命式或是完全的漸進式。革命式方式(通過技術潛力的提高衡量)是投資於研究,並且通過大量的並行試驗對許多技術選擇進行驗證。強大的實驗能力能夠保證企業可以確認新技術的潛力。而對於漸進式方式(通過技術產出的提高衡量)而言,項目團隊擁有大量的有同類產品和過程開發經驗的工程師則是最重要的。當然,實驗能力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在革命式中的作用不同的是實驗是經過團隊成員依據經驗對技術選擇進行了挑選後進行的,並且往往是沿著過去項目的路徑和方向的進一步發展。從技術集成實踐來看,美日半導體企業技術的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美國企業較傾向於革命式技術集成,而日本企業更傾向於漸進式技術集成,但這兩種技術集成方式都曾經取得很好的績效。圖2是由Iansiti提出的“技術變遷中的績效驅動模型”。

  Image:技术变迁中的绩效驱动.png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企業革命式和漸進式提高兩種方式不僅是同時共存的,而且還是可以隨著時間變化而相互變化。項目組織可以採用一些方法(如在項目人員安置上,改變研究人員數和操作專家人數;或是通過改變試驗設備運轉程度來作些變化)在一條曲線上X變動,這樣就會從A點變到B點(如圖3所示)。從長期來看,項目組織還可以同時從革命式和漸進式兩個維度提高以超過曲線X,如可以建立更好的試驗設備以獲取更強的實驗能力和更快的試驗反覆;或與研究實驗室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或是在項目層面積累更多的經驗等。這樣就能達到更高的績效曲線Y,如圖中C點。

  Image:革命式和渐进式绩效.png

參考文獻

  1. 1.0 1.1 周曉巨集.技術集成概念、過程與實現形式[J].科研管理,2006,27(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集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