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fudan.edu.cn/
目錄 |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學校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導,是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點高校之一,也是首批“珠峰計劃”、“111計劃”重點建設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亦是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金磚國家大學聯盟和中國C9聯盟成員。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人通過民間集資、自主創辦的高等學校。由於右任提議,從《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擷取“復旦”二字命名,改校名為“復旦公學”,示意不忘“震旦”之舊,更含恢復中華、興學救國之意。新生的復旦歷經危難,幾度陷入解體的困境;抗戰時期,學校輾轉江西再到重慶艱難覆校。但學校師生同心,終使復旦從一所大學預備學校發展成一所知名的國立大學。1949年後復旦迅速崛起。全國院系調整中,名師雲集新復旦,學校實力倍增;改革開放後,復旦把握機遇,逐漸從一所文理類高校發展成為一所多科性研究型綜合大學;21世紀初,復旦和上海醫科大學合併,開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學校形成了文理醫三足鼎立的學科格局,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復旦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等十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截至2010年,學校有普通本專科生13237人,研究生13851人,留學生3805人(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2706人);另有成人教育、網路教育本專科生16611人。有專任教師2346人,其中高級職稱1538人。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7人,其中雙聘院士1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8人、講座教授34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4人。現有306個研究機構,145個跨學科研究中心。學校擁有哲學、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經濟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等9個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技術、軟體工程、集成電路等3個國家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
復旦大學的現任校長為許寧生教授,校黨委書記為焦揚。
復旦公學的創立,與震旦學院有不少淵源,取名“復旦”,既有恢復震旦之意,又有自強不息之意。
1917年,復旦公學升格,改校名為私立復旦大學,創辦大學本科教育。李登輝為復旦大學首任校長。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並保留了復旦公學原有的大學預科和中學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復旦大學被迫內遷,與同為私立大學的大夏大學合併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所聯合大學,聯大一設廬山,稱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一設貴陽,稱第二聯合大學。廬山聯大以原復旦師生為主,貴陽聯大則以原大夏師生為主。不久,日軍進犯江西,復旦再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被教育部升格為“國立復旦大學”。在渝期間,共畢業了近3000名學生。
1946年,學校遷回上海江灣原址。至1949年,學校設立文、理、法、商、農五院20多個系(科),初具綜合性大學的雛形。
中國早期的醫學院校大多為外國教會所辦,當時時局混亂,若幹醫學院校停辦,學生輟學。具有民族自尊感的顏福慶、樂文照、高鏡朗、趙運文等醫學界人士,決心創辦一所由中國人自辦自教、為中國人服務的醫學院。1927年,他們在上海組建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醫學院後隨學校主體改名而改為國立江蘇大學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1928年7月,接辦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的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實習醫院。
1932年,學校從中央大學獨立,改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
1933年1月,葉子衡先生捐贈江灣葉家花園,用於開設肺病療養院。另募款建造病房,同年6月揭幕。為紀念其父葉澄衷,定名澄衷肺病療養院(今上海市肺科醫院)。
1936年9月,楓林新校舍落成。同年12月中山醫院落成,附設護士學校一所。
抗戰爆發後,上醫先後遷至雲南昆明白龍潭、重慶歌樂山。1944年,接辦重慶中央醫院(今西南醫院)為附屬醫院。
1946年5月至8月,師生分三批遷回上海。
1949年秋,奉教育部指示,上海私立暨南大學新聞系併入復旦大學新聞系;1950年9月,復旦大學生物系海洋組併入山東大學;1951年,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併入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系併入新成立的華東師範大學。
1952年,復旦大學列名第一批進行院系調整的高等院校。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校的有關係科陸續與復旦大學合併,而復旦大學財經學院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銀行、貿易、合作六個系及統計、貿易、銀行三個專修科調出,支援成立上海財經學院;農學院農藝、園藝、農化三系調至東北沈陽,新建沈陽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法學院法律、政治兩系調出,支援成立華東政法大學;外文系德文組調出,並人南京大學。復旦是當時全國院系調整中組合高校最多的大學,此後,由十餘所高等學校有關係科合併組成的新復旦,匯聚了江、浙、皖、滬地區最著名的一批專家學者,成為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從此躋身全國一流名校之列。
1952年,國立上海醫學院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院系調整中浙江大學理學院藥學系併入學校藥學院。西門婦孺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鐳錠治療院(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分別於1952年、1953年劃歸上海第一醫學院。1952年又在猶太醫院舊址上新建眼耳鼻喉科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1956年,全國院校教授等級評比,上海第一醫學院以16位一級教授而位居全國內地高等院校第二名(僅次於北京大學27名),其中5位為上醫畢業生。同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集中力量,在當時還比較落後的重慶市建立了重慶醫學院。
1959年,復旦大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成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1984年,復旦大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20世紀80年代以後,復旦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管理科學在內的多科性研究型綜合大學。
198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復旦大學,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優勢學科從“文理併進”發展成為文理醫“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上海醫科大學與老復旦大學的合併,拓寬了復旦的學科結構,為綜合性大學的發展目標奠定了基礎。不過上醫的部分老校長、教授和校友、學生因為對上醫有著深厚感情而不滿。也有一些上醫人認為,與復旦的合併,雖然險些丟掉“上醫”這塊牌子,但不會影響新老上醫人為國為民做實事的初衷,反而可以推動上醫機制改革、加強對新時代醫葯衛生人才的培養,為將來的醫學精英們提供更好的環境。一心為民,一心為國,這點同老復旦、新復旦都是一致的。
2005年,復旦大學建校100周年,張江校區、江灣新校區先後建成投入使用。
截至2014年,復旦大學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博士點154個,碩士點22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4個。並設有2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有1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20個。
截至2013年,復旦大學有教職工5800人,其中專任教師2700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6人,其中專職院士23人,博士生導師近660餘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06人,復旦大學傑出教授3人、特聘教授10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0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3人。
截至2014年,復旦大學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總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7個、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8個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5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7個。
復旦大學誕生了中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第一臺電子模擬電腦和第一個ALGOL-60編譯器,第一臺X.25分組交換機,第一套網際網路監控裝備、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電腦。
截至2014年,復旦大學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數量位居全國第二,理工科有3個學科進入了世界前100名。根據2007年資料顯示:該校共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8項、863課題6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8項。
截至2014年,復旦大學圖書館有館藏文獻519萬冊,其中線裝古籍40萬冊(包括善本6萬冊),年訂購中西文紙本期刊 7000 餘種,可使用的電子圖書近200萬種、中西文全文電子期刊近3.5萬餘種,各類資料庫近300種。
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法國總統德斯坦、荷蘭首相呂貝爾斯、以色列總理拉賓、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美國國務卿克裡斯托弗、比利時首相邁斯塔特、印度副總理納拉亞南、亞塞拜然國民議會主席阿列斯克羅夫、南韓前總統金大中、美國微軟公司前總裁比爾·蓋茨、巴基斯坦總統馬姆努恩·侯賽因、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相繼訪問了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積极參与各類重要國際大學組織,繼1998年成功舉辦東亞研究型大學年會之後,2000年成功舉辦21世紀大學校長協會第4次年會,2001年又成功舉辦了“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第5次年會。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該校主辦了相當多的學術會議, 2002年學校主辦了國際數學聯盟執委會會議、國際合成金屬會議和第七屆世界對外漢語教學會議等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2004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60場次。
復旦大學與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和合作交流關係,如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香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巴黎高科、英國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該校校董會熱心學校工作,該校每年都得到國內、外校董及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
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復旦的校訓並非在學校誕生之時就確定的。在復旦建校十年(1915年)之際,當時的校長李登輝先生仿效美國名校制度,制定校訓、校徽,於是才有了校訓的產生。該校訓最後由李登輝和馬相伯等人共同選定。
上海醫科大學的老校訓是“正誼明道”,出自《董仲舒傳》,原文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1934年6月,國立上海醫學院院務會議決定以“正誼明道”為校訓。同時,決定學生畢業時舉行宣誓典禮,誓詞為:“餘誓以至誠,本餘所學,為人群服務,嚴守醫師條戒,終身不渝,並力求深造,克盡厥職,謹此宣誓。”此外,上海醫科大學也曾把江澤民於1997年為學校題寫的“嚴謹求實,團結創新”作為新校訓。
“復旦精神”是團結、服務、犧牲,由老校長李登輝總結歸納。1947年7月,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更是你們的責任!”。
此外,學校百年校慶時提出“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為新時期復旦精神[28];也有很多學生認同“自由而無用”——即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游走,以及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為復旦的靈魂。
“上醫精神”是為人群服務,出自創始人顏福慶一貫提倡的理念:“不計功利,為社會、為人群服務”。上海醫科大學創建80周年時,“正誼明道的道德理想”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也被總結為上醫的精神和傳統。
現行校歌(老校歌)創作於1925年,於復旦2005年百年校慶時正式恢覆校歌地位。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作曲。
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
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
無羈絆,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
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師生一德精神貫,
鞏固學校維護國家,先憂後樂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
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滬濱屹立東南冠,
作育國士恢廓學風,震歐鑠美聲名滿。
聲名滿,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
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此外,復旦歷史上曾有一首新校歌,集體創作於1988年,雖然新校歌通俗易懂,但由於口號式的歌詞空洞無物、備受學生冷落,因而在校學生會的建議下,校方最終決定於2005年復旦百年校慶時正式停用這首新校歌。
復旦大學的校花是白玉蘭。因其綻於春寒料峭時,先開花後生葉,花開時皎潔如白玉,得譽“花中君子”,故以此為校花。1913年3月,復旦公學剛剛從吳淞遷入徐家匯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數株白玉蘭樹正在綻放,師生認為白玉蘭是“花中君子”,私下定為校花。1947年,李登輝校長在復旦同學會(即校友會)年會上正式提議白玉蘭為復旦校花,得到了與會校友的熱烈鼓掌而獲通過。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復旦大學已經形成“一體兩翼”的校園格局:即以邯鄲校區、江灣新校區為一體,以楓林校區、張江校區為兩翼。截至12年底,學校共有土地244.32萬平方米,合約3813畝。
邯鄲路校區是復旦最主要的校區,目前是大部分院系的所在地。其正門位於邯鄲路220號,近五角場。占地922297平方米,合1383畝。未來,邯鄲校區的功能定位將被調整為以人文社會科學院系和本科生教學為主。
楓林校區位於徐匯區,是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址。占地192123平方米,合288畝,位於醫學院路138號。是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的所在地。楓林校區的功能定位是醫學學科相關院系和本科生教學。
張江校區坐落於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占地228176平方米,合342畝,位於張衡路825號。是微電子學院、電腦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藥學院的所在地。張江校區的定位是以產學研前沿相關的學科為主。
江灣新校區是復旦面積最大的校區,位於淞滬路2005號,楊浦區西北角、新江灣城的西北部,規劃總體面積達1500畝。校區距江灣城市副中心約1.5公裡,距復旦大學邯鄲路校區約3.5公裡。法學院位於江灣新校區,生命科學學院即將搬入江灣校區。未來規劃的定位是以理科部分和工科院系及科研機構為主,生命科學大樓即將建成,數學、物理、化學和環境生態大樓也已列入建設規劃。
六七飄過,祝母校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