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逆反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逆反效應(Antagonistic effects)

目錄

什麼是逆反效應

  逆反效應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對外界的情感與行為做出負向心理反應並影響其後續行為的現象。

  在傳播領域,逆反效應是指受眾由於受某種原有立場、思維定勢的影響,對傳播產生一種抵觸情緒,而產生與傳播者的傳播意圖相反的心理傾向。[1]

  受眾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傳播內容或傳播者的不滿、懷疑、反感、抵觸乃至否定、排斥,致使傳播受阻甚至產生負效應。致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受眾因素和傳播者因素。從受眾方面的原因來講,最主要的就是受眾本身所持有的思維定勢。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感情好惡。傳播者如果利用得好,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利用不好,則可能會產生負效果。對消極的心理定勢,傳播者應該好好引導,使其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從傳播者方面來講,傳播內容的不實、傳播辦法的不妥當,都會引起逆反心理。例如對某類信息傳播得失真失實或太濫,最容易激起受眾的反感情緒,造成逆反傾向。

逆反效應的特征

  對抗性:即傳播效果不僅是零效果,而且是負效果。表現為受眾接觸傳播後與傳播者和傳播內容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對抗,採取“對著乾”的態度。

  情感性:即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是情感成份,次要因素是認知成份。表現為不滿、抵觸、對立等情緒激烈的心理現象

  延續性:即受眾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後,對後續相關和類似的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都會在評價、情感和行為上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效應的類型

  逆反效應在青少年時期最易發生。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

  一是超限逆反效應[2]它是指同樣的情感刺激,由於其強度過大、過強,時間過久,從而引起逆反心理反應的現象。日常所說的“好戲連續亦生厭”、 “久病無孝子”、“母愛過度兒生恨”等便是超限逆反效應的例證。“紅燈記”等“樣板戲”從藝術角度說應該稱得上好戲,但為什麼人們內心上不能喜歡呢?主要是當時人們天天耳聞目睹,除了這些“樣板戲”就再也沒有別的戲了。由於這種過度的同樣刺激,人們的心理就出現了飽足現象,直至最後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從開始喜歡發展到最後否定討厭的逆反心理。“久病無孝子”是指父母生病的時間長了,兒女們因為照顧多了,就容易產生怠慢厭煩的情緒。這種現象儘管是少數,但確實反映了人們的一種超限心理而引起的逆反效應。“母愛過度兒生恨”何常不是這樣呢?父母過度的溺愛其實限制和妨害了兒子的成長與發展,缺少了兒子自由活動的空間,隨著這種程度的加劇,兒子對父母不僅不會感激,反而增添了恨意。

  二是信譽逆反效應。它是指消極經驗累積而成的對其信譽持否定態度而產生的逆反心理與行為的現象。“狼來了”的寓言故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等都是信譽逆反效應的結果。其原因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消極經驗的積累,造成對信息源的懷疑,不信任,從而產生信譽度低,導致信譽逆反效應。二是與信息源的信譽含金量多少有關。信譽高不太會產生信譽逆反效應,信譽低則極易產生信譽逆反效應。前二則故事都說明瞭這一道理。

  三是情境逆反效應。它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人們的心理熱點被干預而產生的逆反心理現象。例如人們對某事談興正濃時某人進來干擾,使大家無法再談論下去,此時,大家都會對該人譴責、討厭,以至趕走。這是因為這個人無視大家當時的心境,破壞了大家所處的美好情境,以致不能接納這個人的出現。也許這個人說的話充滿善意,但是只要與當時情境不協調,反差太大,都會抬來反向的心理反應。

  四是投射逆反效應。它是指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歸因於個別人而否定此外的其他人,以致招來逆反的心理現象。例如班級失竊時教師總是認為平時手足不幹凈的某生所為,並加以批評。但多數同學認為這樣的分析、批評太武斷,無事實依據,有失公道,轉而對教師的批評不滿,以致倒向被批評的學生,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五是自主逆反效應。它是指一個人的自尊心理受到壓抑、自主行為受到限制時所產生的逆反心理現象。家庭教育中常會遇到此類現象。叫孩子早點睡覺孩子偏要遲睡;叫孩子晚上早點回家孩子偏要遲回;叫孩子多吃點飯孩子偏不吃;叫孩子多看點課外書孩子偏不看;叫孩子少看點電視孩子偏要多看;叫孩子少玩點電腦孩子偏要多玩;……這些現象都是由於父母過多地控制了孩子的自主行為造成的。其實,不這樣嚴格限制孩子的自主行為,父母期望的行為孩子可能都會去做。

  六是意義障礙逆反效應。它是指當人與人之間情緒對立時,雙方所持觀點事實是一致的,也會出現錶面上的不一致,以顯示自己與對方並不合拍,以致產生逆反心理現象。事實上,在意義理解上都是知道對方的觀點是對的,就是因為與對方情感上有衝突,因而故意表現出與對方相反的態度,如“你贊成我就反對”、“你向東來我偏向西”等逆反心理。

逆反效應實例

  教育部2006年第10次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財務司、職成司、高教司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就當前的幾個教育熱點進行瞭解答。針對本科生花費問題,教育部財務司專項資金調研員華成剛介紹,現在中國普通高校的學費大概一個學年4000塊錢左右,這個收費標準是2000年的水平。(《北京娛樂信報》4月26日)作為熟知內情的專業人士,教育部調研員的回答本可以正確地引導輿論,但結果卻是引起了網友的反感:他們憤怒於這種“只知有漢,不知魏晉”的回答,竟然出自教育部調研員之口。事實上,網友的氣憤並非基於壓抑的無意識抒發,早有數據證明本科生的學費已經跨越4000之右。以2005年北京高校為例:普通專業收費穩定在5000至6000元之間,藝術等專業每年學費在萬元左右。

  明明應有效引導輿論,卻不幸引來了反感。這種傳播現象在大眾傳播中稱為“逆反效應”。在傳播學上,“逆反效應”指的是,傳播對象所形成的立場和態度同傳播者的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對於傳者來說, “逆反效應”不僅標志著傳播行為的失敗,而且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自身的公信。我們可以想象,當網友驚詫於教育部調研員的回答時,教育部的形象會在他們的心中出現怎樣的變形。造成“逆反效應”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傳者所傳遞的信息,脫離了接受者的立場、觀點、所處的實際情況,以及傳者的表達避重就輕、過於含糊。對於一個以調查研究為本職工作調研員來說,規避以上兩個問題,做到客觀地反映現實,準確地描述現實,是其工作的應有之意和基本要點。但現實卻是,恰恰在這兩個決定傳播效果的方面,這位教育部的調研員出現了不該出現的失誤,進而給網友留下了“把柄”。

  具體地說:首先,其結論不真實、不客觀。明明現實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卻對此視而不見以假數字說話,這種無視客觀事實的漠然做法,難免要淋到人們的口水。其次,其表達不全面、不准確:人家記者問的是花費,他卻只是說學費,難道學生就不用吃飯不用住宿了?這些花費對家庭來講,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在表達時還使用“左右”、“基本” 這樣的模糊字眼,顯然是在避重就輕、敷衍了事。因為,人們想知道的就是“左右”是多少、“基本”是多少。在新聞發佈會上發出的聲音,是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信息。因此,教育部的調研員也要學點傳播學知識,不要在數據和表達上與民眾“打花腔”。否則,只能是引起傳播中的“逆反效應”,造成“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笑話。要知道,我們的時代早已是一個受眾意識覺醒的時代,簡單說說就可忽悠的可能已經微乎其微了。

參考文獻

  1. 趙志凌. 從柯林頓性醜聞的輿論反應看傳播效果的逆反效應[J]. 國際新聞界, 1999(2):40-42.
  2. 吳寶席. 謹防“超限效應”[J].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2014(6):6-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ne0135,Cabbage,Dan,Yixi,林巧玲,y桑,Tracy,刘维燎,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逆反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