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從眾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趋同行为)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稱樂隊花車效應

目錄

什麼是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樂隊花車”直接翻譯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車大游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游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f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

從眾效應的實驗分析及啟示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它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它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系統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它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系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的說明瞭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里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里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裡面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小澤徵爾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徵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地方,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結果仍覺得不自然。

  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判斷。

  大多數都認為從眾行為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因此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實際上,對待從眾行為要辨證地看。

  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為什麼會出現從眾效應

  1.群體因素

  群體的規模,群體的一致性,群體的凝聚力無一不在說明著人數越多,個體所感受的心理壓力越大,就越更傾向於從眾

  2.個體因素

  (知識經驗)個體的知識經驗越多,就越不會從眾;

  (個性特征)性格軟弱,暗示性強的人就越容易表現出從眾傾向;

  3.文化差異

  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員從眾的程度存在差異。米爾格萊姆(1961)對法國和挪威的大學生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挪威人比法國人更趨於從眾。他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國文化鼓勵獨立和個性,而挪威文化則鼓勵忠誠於集體,重視社會責任。後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所表現出的從眾行為是有差異的,說明文化差異對從眾現象確實存在影響。

從眾效應的表現形式

  對從眾效應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一是錶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錶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製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伙伴中許多人都抽煙,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從眾效應的具體體現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從眾正效應;

  二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從眾負效應。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並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從眾行為的結果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積極的一致性;二是消極的一致性,三是無異議的一致性。

從眾效應的相關案例

  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

  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

  爺爺聽罷,嘆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效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沙漠之鹰,Vulture,Dan,Caijing,Zfj3000,黄金通,陈cc,Tracy.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從眾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74.3.* 在 2010年9月8日 16:56 發表

瞭解大眾心態,即可順勢而行,打擊敵人,有可逆流而上,脫穎而出

回複評論
117.22.180.* 在 2010年9月19日 01:24 發表

意義深遠

回複評論
61.141.193.* 在 2010年10月8日 13:27 發表

皇帝的新裝,但是如本文結尾所說,很多時候這樣做是必須的或是更好的選擇。因為逆眾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承擔的個人風險太高,對個人及其不利,雖然從長遠看對群體是有利的。

回複評論
Just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7月12日 16:19 發表

《烏合之眾》

回複評論
125.126.174.* 在 2013年8月1日 21:18 發表

從眾是融入社會,融入圈子最好的辦法。也是最合適最明智的舉動

回複評論
121.33.248.* 在 2013年9月16日 14:27 發表

在情報量不對稱的前提下,從眾可以有效地保護自身。

回複評論
刘明琪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1月24日 13:17 發表

思維跳動的太快了 ,要緩和一下,都自己定自己的價值觀,天下大亂啊,還是有點東西約束著比較好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