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創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融通創新(Integrate Innovation)
目錄[隱藏] |
什麼是融通創新[1]
融通創新是指以社會需求和價值創造為導向,通過合伙或協議等方式建立起各多元主體間通過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用、價值共創共用,實現價值提升,促進共贏發展的一種新型協同創新模式。融通創新是協同創新理論內涵的延伸與擴展。
融通創新包括橫向和縱向協同創新。橫向協同是指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創新模式。縱向協同創新是指政產學研多元主體間構建的協同創新模式。融通創新旨在構建多元創新主體資源融合、知識協同共用的創新體系,促進各多元主體可持續發展。其中,融是指“融合”,它是指多元主體之間的資源、技術、知識等多種要素實現最佳的融合,不僅是指各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協作與配合,而且各多元主體要素的深度融合,使多元主體間形成一個整體,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通是指“暢通”,它是指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以及要素實現無障礙流動,效率與效益達到最佳匹配價值。融通是指多元主體間構建出一個從點到面再到網的一個動態的、互動的創新系統,確保多元主體間合作及其資源、知識、技術等要素匹配價值實現社會價值利益最大化。
融通創新的關鍵[2]
具體來說,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要抓好以下兩個關鍵:
一是聚焦“融合”,構建“點—鏈—網”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
第一,強調企業引領創新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一方面,加強集群凝聚和互動,可通過龍頭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通過地域文化形成的人文凝聚力吸引企業集聚。另一方面,建立專業化決策機制,支持專業人士參與決策過程,積極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第二,註重產業鏈補鏈和服務鏈升級,進一步突出產業集群的優勢和特色。一方面,在引導產業鏈聚集的同時註重補鏈招商,引進完善上下游產業鏈,逐步發展壯大產業基地。另一方面,前瞻性識別包括場景需求、個性需求和服務需求等在內的各類需求,不斷促進產業服務鏈升級。第三,構建產業主體與服務機構的網路鏈接,形成互促共生的產業生態圈。促進包括企業、政府、高校以及孵化器等中介機構在內的多元主體之間的融合,為企業打造多方面的產業服務網路。
二是著力“暢通”,更好促進多元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
第一,暢通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知識流動。政府可以通過構建創新企業服務地圖、建立基於互聯網前沿技術的企業資料庫等方式,加強對企業發展運營中的困難和行業特點的把握,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更好引領企業自主創新。在此基礎上,探索設立專業化中介平臺,引進專業人才負責運營,以更瞭解產業、更接近市場的專業知識為企業服務。第二,暢通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知識流動。要發揮行業領軍人才的跨界作用,可考慮支持高校成立由企業資助運營的、獨立從事應用技術研究的研究中心,縮短技術產業化距離;建立技術轉移平臺機制,鼓勵高校成立獨立的、專業化的技術轉移中心,校地共建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化。第三,暢通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政府可通過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來破除信息壁壘,充分發揮企業能動性,激勵企業投入創新競賽,從而提升集群整體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可通過建設網路平臺加強企業集群線上的交流溝通和知識流動,從而促進知識在不同行業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流動,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產業和市場前沿信息,促成企業之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融通創新的特點[2]
相比傳統的技術創新,融通創新的特點更為凸顯:
一是更強調創新鏈條的系統性。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研究深入融合,創新鏈條前後端聯繫更加緊密,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得益於區域內多種要素、多元主體和多個產業群共同發力的系統性作用。
二是更強調知識分享的動態性。
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信息產生和交換的速度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知識流動對創新的作用顯著提升。
三是更強調風險共擔的多元性。
新業態下,市場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由市場需求拉動技術進步,轉變為由技術創新推動市場興起。這種變化增加了創新環境的不確定性,更需要多元主體的風險共擔。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可以說,融通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大企業創新轉型、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2021年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巨集從引領力量、推動範圍和實現渠道三個層面探討了融通創新,尤其是智能技術的融通創新,對不同領域創新和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融通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大企業創新轉型、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融通創新的應用[3]
從融通創新的引領力量來看,在相關領域擁有更多技術優勢的大企業,理應以更大的擔當作為,帶動更多創新主體,支撐行業內的融通創新。近年來,百度推出開源開放、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飛槳,幫助開發者快速上線人工智慧業務,推動越來越多的行業實現產業智能化升級;重點打造AI開放平臺Apollo,幫助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持續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開創與政府、企業、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截至目前,這個模式已培養人工智慧人才超過100萬。這是在前沿技術支持下,許許多多企業參與融通創新的一個縮影。實踐表明,從獨立散點式創新到協同聯動式創新,還需要更多探索和突破,才能推動融通創新不斷成熟。
從融通創新的推動範圍來看,應充分認識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意義。“十四五”時期將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商業化應用階段。不管行業歸屬,無論企業規模,都要在最大範圍最大程度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緊貼市場,創新活力十足,但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激活。為此,要不斷將創新的供給和需求有效匹配,通過建設共性技術平臺等形式,補足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能力短板,最終幫助它們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
從融通創新的實現渠道來看,各個創新主體需要進一步打破邊界和條框,合力推動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應該看到,近年來,在我國科技工作者數量持續增多與研發投入規模不斷增長背後,也存在著創新成果與應用轉化、科研攻關與市場需求銜接不暢的問題。為此,在不遺餘力打通“產學研用”鏈條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大中小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間的聯動,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協同佈局,提升創新的整體效能。
- ↑ 劉紅華.創新、協同創新與融通創新內涵的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0
- ↑ 2.0 2.1 推動融通創新要把握兩個關鍵.中國經濟網. 2020-03-02
- ↑ 李彥巨集.以融通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新論).人民網.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