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馬赫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馬赫(E·F·Schumacher):英籍德國經濟學家,被尊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
目錄 |
舒馬赫,英籍德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於1911年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傳統文化家庭,1977年去逝。舒馬赫的一生有豐富的經歷,從事過多種行業,曾在許多國家從事教學、工商業、農業及新聞等工作,長期擔任英國政府部門的經濟顧問,還創辦了英國中間技術發展公司,任董事長,是英國土壤學會的理事長。[1]
- 1911年生於柏林, 其父是德國一位不知名的政治經濟學教授。
- 1930年~1934年,舒馬赫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經濟學,並且22歲就留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經濟學,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學者之一。
- 二戰前,舒馬赫移民到英格蘭。其間,他的一篇名為《多邊清算》的論文於1943年在凱恩斯主編的《經濟學家》雜誌上發表。後來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凱恩斯起草的多邊清算方案“凱恩斯計劃”中,全面採用了舒馬赫的觀點。
- 1943年,舒馬赫還同著名經濟學家米切爾·卡列茨基合作撰寫了《國際清算和長期貸款》的論文,提議成立國際投資局作為向國際經濟註入清償手段的工具,這一方案20年後得到了實施。自此,舒馬赫成為一流經濟學家,並參與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的咨詢和制定工作。
- 1955年舒馬赫訪問緬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產生濃厚興趣,此後擔任了緬甸政府經濟顧問。在緬甸期間,舒馬赫由一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轉變為一個“佛教經濟學家”。舒馬赫回到巴拿馬並擔任該政府的經濟顧問,他開始考慮“中間技術”的相關理論及思想,幾年後,他回到英國,創立了“中間技術”的概念,併在為印度計劃發展委員會作的報告中陳述了這一概念,於年,他將這一思想傳達給劍喬大學農村工業協會。
舒馬赫的思想及貢獻[1]
舒馬赫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教育、土地、礦物資源、技術發展等。舒馬赫對廣大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親自訪問過印度、巴拿馬等。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思考,從而提出了一系列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的非常具有借鑒價值的理論,提出了“中間技術”,討論了發展中國家中間技術選擇問題。他反對毫無思考的接受技術發明,盲目將其視為技術進步,警惕個人及當地自主性與生活質量的丟失,他反對過度物質消費,無意義的增長,行業壟斷及世界範圍的大規模經濟系統。“他不僅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而且是超出該時代很遠的學者,他批判毫無思考地對技術改革進行接受且視為技術進步,他警告個人和當地自主性及生活質量的丟失。”
舒馬赫在學生時代是一名機智而富有天才的學生,於1930年,被選拔代表德國作為一名在紐約大學的Rhodes學者;1934年,由於擔憂德國社會主義的高漲,離開了在紐約充滿希望的職業回到德國。實際情況更加劇了他的擔憂許多他曾經尊敬的、欽佩的人們對周圍的“邪惡”視而不見,於1936年伴著不祥的預感,帶著第二任妻子去英格蘭定居,從而變成了英籍人。從此,他直接或間接的成了他那個時代事件的揭露者。戰爭爆發,反德氣焰高漲,舒馬赫被迫到農村成為農民。其間有一次,他被迫離開了妻子和很小的兒子,被拘留在預防部隊里。在那裡,他開創了許多改善衛生設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實踐活動。後來,逐漸思考他所生活的時代,`這裡變成了他真正的學府,正是在這裡,他由思想者變成了實踐者。被釋放回到農場後,為了歐洲的永久和平,舒馬赫致力於經濟先決條件的研究,他的這方面的論著引起了許多優秀人士的關註,而且他很快沉溺於討論戰後經濟事物。1946年,作為英國控制委員被派往德國,舒馬赫開始研究德國經濟重建問題。他首先想到了能源問題,同樣確信有必要進行金融改革、消除財富集中、資金浪費,從而,他的關於“什麼是合適的”思想形成。而且,“合適”一詞就規模和人權而言逐漸強烈的影響著他。
到了1949年末,舒馬赫被聘請到英國國家煤炭局擔任了二十年的經濟顧問。其間,為了撫養大家庭,買了一幢帶花園的房子,這是一個新的轉折,他對花園產生了興趣,參加了土壤協會,在花園裡邊工作邊觀察自然過程,對生物系統相互聯繫的複雜性產生了理解,他的技術生態意識從而得到進一步加強。對舒馬赫的思想起到主要影響的人物之一是不知名的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針對規模問題,把現代社會的“弊病”歸於大規模。舒馬赫把他視為老師,展開了對規模問題的研究。
作為讀者,舒馬赫研究了佛教,並深深被非暴力所打動。在1955年他被委派到盯並且抓住機會參觀了亞洲,這一次對他的思想的影響是永久性的,堅定了他倡導健康、美麗和永久性的思想,因此,他提倡再生資源的利用,反對使用非再生資源,比如土壤、煤炭、金屬等因為前者有持久性,對自然不造成破壞,而後者卻相反後來在他的最著名的作品里,他宣揚經濟的佛教形式。這種經濟基本原則上強調簡單性、非暴力性、組織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必要性和基本尊嚴。舒馬赫回國後確信發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持續形式,即將“appropriate”作為出路。“這是一種現代派和傳統派之間的中間路徑”從此,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註於尋求、宣揚這條路。
1961年,舒馬赫訪問了印度,第一次見到瞭如此貧窮的地方,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他逐漸認識到如此貧窮的原因在於西方工業化手段與當地傳統自給自足文化不協調,印度所需要的技術水平是產量和效益,農村地區的傳統技術水平要提高、要簡單化、資金消耗要比西方技術低。他指出,對於發展中國家,低水平的技術使人們深陷於痛苦之中,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又把他們拒之門外,雖然,高科技在這一點或那一點上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得以實施,但更適合城市發展,這樣的技術會促進大批移民進入城市,造成大批失業,伴隨大量的饑餓威脅,在以上的人生活的廣大農村加劇了這三方面的疾病。所以,在低水平與高水平技術之間必須有一個中間過程,一個大的空間,這個空間就裝滿了所謂的“中間技術”。在這裡,正是他思想轉折的樞軸,這些思想保持得最久遠。這就為他的“中間技術”工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在埃呂爾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中間技術”理論,其技術思想對於人們批判工業技術的破壞作用、促進人們探索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符合人性發展的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在西方,七十年代以來,學界、業界對舒馬赫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許多重要的報刊、雜誌社都有關於舒馬赫的論文發表,比如: the February Center Magazine、ResurgenceMagazine、the 0bserver、Manas Journal等。還建立了專門的舒馬赫的研究學會(The E.F.Schumacher Society),學會包括:
- Events-舒馬赫學會主辦者要求每年舉行秋季演講,組織季節性的討論會,為當地的改革、發展進行討論並提供活動場所;
- Local Currencies--負責當地地區性貨幣的使用;Community Land Trusts—通過制定土地規則約束土地的使用;
- Share Micocredit--通過建立自我幫助協會,提供當地需要的產品及服務來保證地方經濟持續發展;
- Training Seminars一討論面對經濟、生態環境等危機,如何保證人們的基本需求,並討論個人和當地社團如何合作才能達到民主經濟的強大發展;
- Library—幾乎包括了與舒馬赫相關的所有著作;
- Publications--從1981年開始學會就舉行年度演講,並精選演講內容編成冊,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免費在網上獲取這些資料;
- Newsletters—即Newsletters Archive,他負責信件的閱讀與回覆;
- MANAS Journal-一種周刊,出版該雜誌是舒馬赫學會的中心工作;
- Additional Resources一包括學會的朋友、志願者、合作者以及其它的雜誌、電影等;
- Membership一符合相應條件的人都可以加入舒馬赫學會,成為成員後要為學會的工作提供信息和幫助;
- Contact一提供聯繫方式。舒馬赫學會是國外研究舒馬赫學術思想較系統、較全面、較權威的研究機構,許多著名學者都參與研究、深入挖掘舒馬赫的技術思想。
但在中國,研究者卻寥寥無兒,研究很不夠深入,在某些問題上甚至是空白。《小的是美好的》一書自1973年發表至1979年僅僅6年的時間就再版了十二次,在西方暢銷了十餘年後才被介紹到我國,直到1984年,首次由中國學者虞鴻鈞、鄭關林翻譯,由商務印書館印刷。此後,在中國學界、業界引起很大反響,對舒馬赫理論的運用層出不窮,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教育、經濟、衛生、政治、環境、建築、農業生產、消費、技術引進等方方面面的領域,舒馬赫理論的使用已不罕見,然而對其研究還很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至今還沒有見到關於“中間技術”的專業研究或系統性綜合研究,有的也只是對某方面思想的簡單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