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2个条目

自認規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自認規則

  自認規則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中國證據法中所說的自認是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幹規定》第8條規定:自認必鬚髮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範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由於學者認識個性的差異,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認識,關於自認也是如此。

自認規則的要件

  根據上述定義,可以認為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一)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準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二)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法律關係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三)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幹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四)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準,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繫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複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自認規則的效力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幹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二)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自認規則的價值

  在中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過程中,自認的功能逐漸顯露出來,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註。作為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基本制度,研究和完善自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於促進中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從訴訟模式的角度看,自認制度的模式環境應當是當事人主導的訴訟模式,即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中國目前的訴訟體制環境還不是自認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環境,法院裁判所依據的事實並不局限於當事人主張的範圍。從訴訟觀念的角度看,自認制度存在的觀念環境是當事人之間私權糾紛的解決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志,關於案件事實的認識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但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之下,是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左右的,只允許法院對事實有自由裁量。自認制度的核心是自認對法院有約束力,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據僅限於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法院不能依職權收集和調查。確立自認制度,有助於弱化法官在庭審中的職權調查功能,凸顯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利,從而強化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有助於簡化訴訟程式,提高訴訟效率。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第三,有助於在中國民訴訟中實行法律真實的證明要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中國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指導中國民事應當以追求客觀真實為依歸。實際上,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真實性訴求是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的,追求絕對的客觀真實,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訴訟理論開始傾向於追求法律真實。確立和完善自認制度,事實上是追求法律真實。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並非來源於該事實真實性,即不因為雙方對該事實的認可或認識的一致性而使該事實具有一般真實或蓋然真實性,而是源於民事訴訟中辯論主義這一基本原則。它要求法官對雙方無爭議的事實視為真實,而不需要調查該事項是否真實存在。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自認規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