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式遷移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產生式遷移理論則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主要用於解釋基本技能的遷移。其基本思想是:前後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
所謂產生式就是有關條件和行動的規則,簡稱C-A規則。
產生式遷移理論是根據安德森(1990)的思維適應性控制理論(簡稱ACT)發展而來。根據ACT理論,技能的學習分兩個階段: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進入學習者的命題網路,然後經過變式練習轉化為以產生式表徵的程式性知識。當兩項任務之間有共同的產生式或產生式的重疊時,遷移就會發生。也就是說,產生式的相似是遷移產生的條件。
安德森等設計了大量實驗來驗證他的遷移理論,但目前該理論的研究仍停留於電腦模擬階段。儘管如此,它在實際教學中的含義還是十分明顯。因兩項任務共有的產生式數量決定遷移水平,因此要註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則的教學,以便為後繼的學習做準備。此外,先前學習的內容必須有充分的練習,才易於遷移。
產生式遷移理論與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的不同在於,桑代克認為產生遷移是由於兩項學習之間共有的S—R聯結及數量,如在活動A12345和活動B45678之間,因為兩種活動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這兩種活動之間才會有遷移。
而安德森認為產生遷移是由於兩項學習之間共有的產生式及數量,如掌握了1/2+1/3的演算法,可對解答1/4+1/5起到促進作用,原因是這兩個算式之間有共同的產生式。兩種技能之間產生式的交叉或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即導致先後兩項技能學習時產生遷移的原因,不應用它們共有S—R聯結的數量來解釋,而應該用它們之間共有產生式數量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