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科技體制改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體制改革是指從事對科學技術的機構設置、管理研究、職責範圍、權利義務關係的一整套國家層面的結構體系和制度設置進行改革。

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

  中國原有科技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點是政府擁有獨立研究機構的技術和資源。該體制已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中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為科學技術自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科技體制弊端日益突出。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歷程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決定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改革的歷程大致可劃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5 年至1992 年。1985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啟動了科技體制改革。以改革撥款制度、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引導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第二階段:1992 年至1998 年。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確立了“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改革方針,開展了科研院所結構調整的試點工作,1998 年在中科院開始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第三階段:1998 年至2004 年。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強技術創新, 發展高科技, 實現產業化的決定》, 對科研院所的佈局結構進行了系統調整。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走向。政策供給集中在促進科研機構轉制、提高企業和產業創新能力等方面。

  第四階段:2005 年至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綱要》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指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一是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二是深化科研機構改革, 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三是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四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成效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初步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優化了科技力量結構和佈局。

  改革前,我國的研發能力技術資源主要集中在獨立的研究機構, 經過多年改革,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創新模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2007年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的72.3%,企業研發人員占全國的68.4%。

  第二,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通過對開發類院所實施企業化轉制,從體制上解決了大批應用開發類院所長期游離於企業之外的問題,科技人員市場意識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工程、“殲10”飛機、超級電腦、核心軟體、集成電路裝備、大型燃氣輪機、超級稻育種技術、新藥創製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第三,加強了公益性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

  配合推進公益類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國家持續加大對公益科研的投入,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人均事業費從過去的不足2 萬元,提高到目前的8 萬元左右,2007 年國家新增“ 基本科研業務費”、“ 修繕購置專項經費”、“ 研究生培養補助經費”、“ 增撥離退休人員費” 合計19 億元。改革後公益科研院所的學科結構得到優化,人員水平明顯提升,實行了新型的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科研人員任務飽滿, 科技產出大幅增加,解決農業和社會發展的若幹具有重大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問題,促進了先進適用技術,為農業和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服務。

  第四,我國科技水平和實力大幅提升。

  我國科技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的總數已居世界前列,特別是SCI 收錄的中國科學家論文數已居美國之後, 與英、德、日三國相當,數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工程科學等領域論文增長明顯,納米領域的論文數量已居世界前兩位,引用數也進入世界前列。2008 年我國專利申請量達到82.8 萬件, 發明專利的申請量達到29 萬件,占世界第三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2008 年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500 萬人,研發人員190 萬人,位居世界前列。

  第五,改進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

  通過改革,改變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市場機制科技資源配置中扮演一個根本角色,政府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的競爭資助機制不斷改進和完善。

  科技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 新修訂了《科技進步法》,圍繞實施《規劃綱要》,制訂公佈了76 條政策實施細則。促進創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科研新機制,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

  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確實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熱情,促進了科技的產業化,使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有了根本的改觀。但由於實施的是漸進的、目標不斷調整的模式,中國的科技體制仍然面臨相當大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科研院所制度需要按照現代院所制度加以理順。

  從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目標和促進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看,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目標已經大致完成。但在實施執行中,在“摸著石頭過河”和缺乏經驗的前提下,一個研究單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單位。一個研究單位有了非常多的目標和體制。因此有了“一院兩制”,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產業”三條腿走路的口號。甚至一個研究單位出現了幾種制度———事業單位制、企業制、公益類制多種制度並存的局面。科學目標和市場目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國家的目標與單位的目標難以區分。

  由於事業費減少,項目經費又由課題組掌握, 造成研究所資金嚴重短缺,整體實力下降,甚至難以維持日常工作的開展。研究所的整體功能在下降,研究機構協調進行重大項目的成本增加,從事重大項目的能力在下降。

  第二,國家巨集觀科技管理體制的協調機制需要加強。

  過去的科技體制改革,主要是針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而國家巨集觀科技管理體制改變不多。如國家對科技投入的機制,主要是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實現,30年沒有多大變化。現有的科技預算和投入體制, 使國家綜合部門、產業部門公共事業部門,都有權利獨立地提出國家的科技計劃。計劃從策划出台、預算到實施完成,多帶有很強的部門意識,一些產業和公共事業部門都有自己的科技計劃,互相聯繫和協調很少。同時,國家的目標往往成為部門的目標,導致科技預算存在著嚴重的多個戰略目標現象,且缺乏約束。因此,國家巨集觀科技管理體制的協調需要加強。

  國外的科技管理實踐表明,加強對科技項目和目標的監督和評估,是提高國家科技資源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中國,非常強調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但卻缺乏一個科學且獨立的對科技計劃和項目進行評估和監督的機制,許多科技經費得不到應有的監督,造成相當大的浪費。

  第三,基礎研究和公共科技事業關註不夠。

  在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下,基礎類院系所,公益類系所的科研受到了衝擊。許多數學、物理類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難以直接應用, 他們的課題經費少,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許多基礎類系所也辦起工廠和生產線,衝擊了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經費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國家公共科技的投資嚴重不足。由於公益類研究機構是沒有短期經濟效應的研究,使公益性科研成果嚴重供給不足,遠遠無法滿足全社會對於公益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本需求。

  第四,科學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仍然有一定脫節。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30 年,成果轉化是改革的重點,它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的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的局面。由於中國一直把大學、科研院所放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企業則處於從屬地位,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受到了抑制。到今天為止,大學研究所仍然是關鍵技術的主要提供體。

  進入21 世紀,以自主創新為國家戰略的制定,更多的是要求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但這種改革的難度在加大。科技體制改革發展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包括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符的科技體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科研院所的治理結構,社會力量的發揮,政府在國家科技發展中職能的定位, 科技資源的使用和監督等, 這些都是制約中國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只有逐步解決好這些問題,中國的科技發展才會有一個更健康、穩定的發展基礎。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技體制改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