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採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現代採購(Mondern Purchasing)
目錄 |
現代採購是指運用現代科學的採購技術和方法·通過電腦網路實現信息收集、供應商選擇、採購、運輸、庫存,全過程使用信息化、網路化,最大限度地滿足生產需要,降低採購物流成本,實現採購目標的過程。科學的採購技術和方法主要有:經濟批量採購法、 MRP採購法、 JIT採購法、 ERP採購技術、供應鏈採購技術、網路採購技術等。
現代採購主要包括[1]
- 1.訂貨點採購
訂貨點採購是由採購人員根據各個品種需求量的大小和供貨提前期的安排,確定每個品種的訂貨點、訂貨批量或訂貨周期、最高庫存水準等。然後,建立起連續的訂貨啟動、操作機制和庫存控制機制,達到既滿足需求又使得庫存總成本最小的目的。這種採購模式以需求分析為依據,以填充庫存為目的,採用一些科學方法,兼顧滿足需求和庫存成本控制,操作比較簡單。但是由於市場的隨機因素多,使得該方法同樣具有庫存量大、市場響應不靈敏的缺陷。
- 2.MRP採購
2.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計劃)採購,主要應用於生產企業。MRP採購的原理是根據主產品的生產計劃、主產品的結構以及主產品及其零部件的庫存量,逐步計算求出主產品的各個零部件、原材料所應該投產時間、投產數量,或者訂貨時間、訂貨數量,也就是產生出所有零部件、原材料的生產計劃和採購計劃。然後按照這個採購計劃進行採購,即MRP採購。MRP採購也是以需求分析為依據、以滿足庫存為目的。由於計劃比較精細、嚴格,所以它的市場響應靈敏度及庫存水平都比訂貨點採購有所進步。
- 3.JIT採購
JIT(Justin Time)採購也叫準時化採購,是一種完全以滿足需求為依據的採購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數量、恰當的質量提供恰當的物品。需求方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供應商下達供貨指令,要求供應商在指定的時間、將指定的品種、指定的數量送到指定的地點。JIT採購做到了靈敏的響應需求,滿足用戶的需求,又使得用戶的庫存量最小。由於用戶不需要設庫存,所以實現了零庫存生產。這是一種比較科學、比較理想的採購模式。
- 4)供應鏈採購
供應鏈採購是指在供應鏈機制下,採購不再由採購者操作,而是由供應商操作。用戶只需要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向供應商連續、及時傳遞,由供應商根據用戶的需求信息,預測用戶未來的需求量,並根據這個預測需求量制定自己的生產計劃和送貨計劃。主動小批量、多頻次向用戶補充貨物庫存,用戶的庫存量的大小由供應商自主決策,既保證用戶需要,又使貨品庫存量最小、浪費較少。它也是一種科學的、理想的採購模式。
- 5.電子商務採購
電子商務採購也就是網上採購,是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採購模式。它的基本原理是由採購人員通過上網,在網上尋找供應商、尋找所需品種,在網上洽談貿易、網上訂貨甚至在網上支付貨款,但是在網下送貨、進貨,這樣完成全部採購活動。電子商務採購能夠衝破地理和語言的羈絆,使供求雙方能夠更有效地連接,降低採購成本,節約採購費用,縮短採購周期。但網上採購依賴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物流配送水平的提高。我國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和政府採購採用了這種方式,網上採購正在不斷的發展和普及。
(1) 降低採購成本。可以擴大供應商比價範圍,提高採購效率,降低採購成本,突破傳統採購模式的局限,從貨比3家到貨比百家、千家,大幅度地降低採購費用,降低採購成本,大大提高採購效率。
(2)實現採購過程的公開化。有利於實現實時監控,使採購更透明、更規範。
(3)實現採購業務操作程式化。必須按軟體規定流程進行,大大減少了採購過程的隨意性。
(4)促進採購管理定量化、科學化。實現信息的大容量和快速傳送,為決策提供更多、更準確、更及時的信息,決策依據更充分。
(5)生產企業可以由“為庫存而採購”轉變為“為訂單而採購”。在電子商務模下,採購活動是以訂單驅動方式進行的。用戶需求驅動製造訂單的產生,製造訂單驅動採購訂單產生,採購訂單再驅動供應商生產,該模式可以即時響應用戶需求,降低庫存成本,提高採購速度和庫周轉率。參與採購的供需雙方進入供應鏈,從以往的“輸贏關係”變為“雙贏關係”。供需雙方之間建立起長期的、互利的合作關係,使自己在供應鏈中成為不可替代的角色。
(6)實現採購管理向外部資源管理轉變。由於與供需雙方建立起長期的、互利的合作關係,因此雙方可以及時將質量、服務、交易期的信息傳送給供方,使供方嚴格按要求提供產品與服務。根據生產需求協調供應商的計劃,實現準時化採購。電子商務採購為採購提供了1個全天候、超時空的採購環境,即365×24小時的採購環境。該方式降低了採購費用,簡化了採購過程,大大降低企業庫存,使採購交易雙方易於形成戰略伙伴關係。從某種角度來說,電子商務採購是企業的戰略管理創新。
- ↑ 韋恆,熊健.物流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