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5个条目

脫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脫媒(disintermediation)

目錄

什麼是“脫媒”

  所謂脫媒,是指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對降低,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間接融資並重轉換的過程。

  一般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因為存款人可以從投資基金和證券尋求更高回報的機會,而公司借款人可通過向機構投資者出售債券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削弱了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銀行一直是我國投融資體系中的主體,但近些年來,銀行在投融資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現一些"脫媒"跡象。

“脫媒”的發展

  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國家通過生產資料的壟斷占有,並依托扭曲的勞動力、農產品價格體系,最大限度地占有了社會生產剩餘。在國民財富分配中,國家占有絕大多數份額,是真正地“藏富於國”。

  1979年,在國民儲蓄結構中,居民、企業、政府部門儲蓄比重分別為22.55%、33.65%和42.8%,政府掌握著絕大多數社會經濟剩餘,居民儲蓄微乎其微。改革以來,嚴重扭曲的勞動力、農產品價格體系逐步得以調整,“放權讓利”的改革及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由“藏富於國”向“藏富於民”的轉變。

  到1995年,居民、企業、政府在社會儲蓄結構中的比重已變為70%、25%和5%,動員居民儲蓄,加快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則成為加快社會資本形成,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

  轉型以來,中國政府面對國有企業旺盛的融資需求,依托國有銀行的信用壟斷地位,通過利率管制、規模計劃、信貸干預等廣泛的金融管制政策的推行,低成本動員了居民部門的金融剩餘,對國有企業部門提供了龐大的融資支持,這成為影響中國轉型發展績效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在金融管制政策下,國有銀行在社會信用活動中享有壟斷經營權,居民除了將錢存入銀行外,沒有其它的投資渠道,使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占有過高的比重。

“脫媒”促進經濟增長

  銀行“脫媒”是調整中國金融業格局,改變金融風險過度集中於商業銀行的現狀,提高資金效率的難得契機。非銀行金融資產及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有利於提高直接 融資比重,開拓企業融資渠道,形成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直、間接融資比例適宜、風險分散、資金使用效率較高的市場化的金融格局。

  1996年後,中國政府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迅速發展。1993-1998年,直接融資比重由12.36%上升到36.86%,間接融資占比例則由87.64%下降到63.14%。到1999年時,直接融資額已超過間接融資額的一半,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地位已顯著下降。

  首先,銀行“脫媒”、儲蓄分流有助於促進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和債市的發展,改變企業資產負債比率過高的現狀。長期以來,由於國有企業對間接融資過份倚 重,資產負債率一直過高。1980年時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9年時則達到86%。銀行“脫媒化”,直接融資的發展有利於進一步降低企業負債水平,減輕財務負擔。

  其次,銀行“脫媒化”有助於降低銀行風險。長期以來,國有銀行在政府信貸干預下大量進行的信貸投放成為項目鋪底資金,資產流動性、安全性降低。與此同 時,居民儲蓄存款快速增長,形成了“硬負債,軟資產”格局,金融風險向銀行集中。銀行“脫媒化”加快,直接融資發展,減輕了銀行的經營風險,推動了風險的社會化。

造成“脫媒”的原因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由“藏富於國”向“藏富於民”、由單獨的間接融資到直、間接融資並重的轉變,兩個轉變是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客觀要求,銀行"脫媒"既是我國經濟發展、放鬆管制和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對我國貨幣調控、銀行監管及銀行業務開展等,帶來一系列挑戰。

  隨著資本市場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開發和需求的創造,特別是隨著資本需求的超強勁增長,使得以證券市場為中心資本市場功能日趨凸顯,而傳統銀行媒介金融的媒介作用則趨於萎縮,利潤下降,存放利差收入減少,依靠傳統的存貸業務難以維持生存的狀況。

  一是從居民角度說,在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傾向於更高的回報率和更為多樣化的資產形式,信貸、利率、外匯管制加劇了這一動機。

  二是企業為尋求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資成本,通過債券、股票、融資票據等證券直接籌措資金。

  三是各類理財機構如基金等,在傳統的直接和間接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方式以賺取收益。 

“脫媒”帶來的新問題

  首先,由於銀行利率尚未市場化,在儲蓄分流加快,銀行“脫媒化”發展的同時,不能利用利率手段吸引居民儲蓄,將使各家銀行資金來源銳減,削弱其信貸投放能力。

  目前四大國有銀行紛紛通過加大收回再貸力度,挖掘存量資金潛力。中小銀行由於存量資金潛力有限,資金來源驟減導致資金來源與運用的不平衡,已形成十分強大的經營和支付壓力。如果它們儲蓄少增、貸款多增的趨勢持續下去,勢必加大央行基礎貨幣發行壓力,埋下通貨膨脹的隱患。

  其次,在啟動經濟階段,銀行“脫媒化”、信貸投放趨於萎縮將影響央行的貨幣信貸政策與各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行為,使央行貨幣政策反周期操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增大啟動經濟的難度。

  1996年以來,央行連續七次降息,銀行利差進一步擴大,試圖以此擴大居民消費及銀行信貸投放,結果均不理想,銀行“脫媒”、資金分流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再次,銀行“脫媒化”使股市風險加大,規範股市運作,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已成為金融發展的焦點問題之一。

  90年代後,隨著金融市場化的逐步發展,社會金融資產類型日漸增多。國債、國家投資債、投資公司債、金融機構及企業債券、股票、大額存單等金融資產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規範股市運作,防止信貸資金大量入市,已成為當前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重要課題。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脫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犯有松鼠病的猪渐强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4月19日 18:52 發表

茅塞頓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