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氣象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氣象經濟(Meteorological Economy)

目錄

氣象經濟的概述

  氣象經濟指與天氣等氣象預報服務有關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和。氣象經濟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利用氣象預報進行防災減災所取得的效益,如防禦熱帶氣旋、暴雨、乾旱和人工影響天氣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進行經濟活動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商業部門利用氣象預報進行有益的經營活動等。

  氣象經濟的特點是,人們可以利用氣象信息作為從事經濟活動的決策依據之一,可以根據氣象服務提供的信息,安排生產經營活動,趨利避害。減少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西方經濟學界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說,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預測方面投資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得到不同的應用。經濟回報率可能會更高。

我國氣象經濟發展的歷史

  中國第一批氣象服務經濟人共有78人,於2002年底成立。他們將社會各方面的氣象需求信息反饋到氣象部門,使氣象部門開發出相關的個性化氣象信息產品。同時,他們還能夠代表客戶向氣象部門提出氣象訂單。

  我國的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公益性事業,有人形容為“陽光行業”,氣象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氣象事業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地位在不斷強化。但是提供一項氣象預報信息產品需要大量的氣象探測資料和電腦資源,其成本核算是相當複雜的。為了補償氣象部門在加工和製作特殊產品時額外付出的成本,我國從1985年開始為用戶提供專用化、有針對性的服務,這種氣象服務是有服務。

氣象經濟服務的現狀

1.氣象經濟服務正走向多樣化

  大氣現象作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攔是攔不住的,但是防和不防卻大不一樣。近年來,隨著氣象預報能力顯著增強,時效大大提高,如果各方面能夠充分關註氣象預報,對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前採取有效的預報措施,災情就會減輕。這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如何認識氣象經濟的問題,作為一項新的研究領域,氣象經濟有著廣泛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很多行業都與氣象信息關係密切,如農業、飲食、電器、服裝、醫葯、交通等。隨著賣方市場買方市場的過渡,各行各業對氣象的依賴性日益增強,氣象信息也逐漸成為商家爭戰的新武器。商界有句口頭禪,“貨比男女老幼不同,商品春夏秋冬不一”,後半句說的就是季節與商品銷售的關係。氣象環境專家準確地將其總結為:流通類銷售額的65% 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mm,反映到商場和客流和銷量都有明顯變化。“氣象經濟”是一隻無形的“惠手”,如何讓它發揮得更出色,造福社會是氣象科技服務工作者的一個新課題。氣象工作者致力於拓展氣象科技服務新領域,天氣預警、防雷減災、衛星遙感、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簡訊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已將新的氣象科技成果及時的應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

2. 氣象經濟進入“精加工”時代

  國外的氣象產業,不只是大氣科學、資訊工程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只有經過加工分析的“資訊”,才能真正發揮效益。據有關專家介紹,經過十幾年的發展, 目前國內氣象服務領域已涵蓋了農業、工礦、城建、交通運輸、水利電力、旅游、倉儲、環保以及文化體育等行業和部門,服務的內容包括天氣實況、大氣清潔度、災害性天氣等等,還可以對降水、風力、冰凍、雷電、溫度、濕度等單個天氣因素做出特別詳盡的預報。從氣象服務的類型來看,有一年的天氣趨勢展望,有季報、月報、旬報、周報,還有12h—3d以及6h以內的短時預報等等。不同單位和部門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氣象產品類型。

入世後我國氣象經濟面臨的問題

1. 專業性服務發展滯後

  2O世紀8O年代以前,我國氣象服務幾乎全是公益性的,而且服務形式單一,如發佈24h天氣預報和颱風、寒潮警報等。後來,隨著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大城市的氣象臺根據用戶需求,自發地嘗試開展有償服務。相比較發達國家成熟的氣象服務,我國的氣象服務產品在“深、廣、細、活”方面顯得遠遠不夠。國內目前有限的氣象服務規模,並不能掩飾巨大的潛在需求空間。儘管我們現在提出“無縫隙預報”(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需求),但由於開拓市場力度不夠,很難真正實現服務價值滿足個性化差異化需求。

  “氣象經濟”在發達國家已不是新鮮的話題,日本、歐美等都有專門的氣象咨詢公司,並可以為特定的企業“量體裁衣”,做各類氣象信息服務。而類似的業務,上海也早已開辦,為企業提供收費氣象服務,價格並不高,可遺憾的是,無論商家還是廠家,買氣象信息的卻很少。據分析,主要在於商家、廠家們的觀念跟不上,總習慣性地認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是個不變的定式。殊不知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如今地球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叫人無所適從。天氣的突變,給人類的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如不及時加以調整,也會給我們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小的損失。業內專家分析,我國氣象消費水平低,是人們對“氣象經濟”還缺乏認識所致。要促進“氣象經濟”的蓬勃發展,必須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樹立起強烈的氣象消費意識。

2. 國外氣象公司“搶灘”中國

  美國大約有300家私營天氣預報公司(WSI),小到個體企業,大到擁有上百名氣象學家,無不以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為主要特色。日本商業氣象服務開始於1954年,截至1998年1月,獲得日本氣象廳頒發的“預報業務許可證”的私營氣象服務公司已達39家。目前,一些美國的WSI和日本的WNI公司已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並且承攬了一定的商業性氣象服務業務,如遠洋氣象導航業務等。我國氣象服務業對外開放是遲早的事,尤其在中國加入WT0後,公益性氣象服務以外的商業性氣象服務將逐步、有序開放。國外商業性氣象服務組織相當看好中國市場,相信會積極進入我國氣象服務行業。與國內服務組織展開競爭。這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有利於促進我國的氣象科技市場的發展,促進商業性氣象服務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務效益。

  目前國外一些商業性氣象服務機構已經進入中國,如紐西蘭氣象服務公司已為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服務。美國阿姆斯風險決策公司5年前已開始與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共同開發中國颱風評估模式。另外,氣象導航也早有國外公司介入,他們在占領我國氣象服務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服務理念、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可以說,我國的專業氣象服務公司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

3.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制約了氣象經濟的發展

  《中國旅行家》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說,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氣象業更加顯示出巨大的能量。全國旅行家協會同零點調查公司對全國5000名旅客作過調查:91.3% 的人在出行前要關註天氣預報,其中大部分還會記錄在冊。北京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年四季的重大活動從不問斷,北京每年與氣象部門的業務成交量高達4000多萬元!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氣象業在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還遠遠不夠,還有7O% 的部門沒有涉及。特別是在一些內陸省份,專業氣象預報無人喝彩現象十分普遍,也因此造成了不少損失。

  目前成立專門氣象服務公司的條件還不成熟,主要是市場需求不足,企業不願投入。另外,在政策方面, 目前氣象是以公益服務為主要目的,還不允許私人參與。從人才和資金來說,如果市場需求上去了,建立專業公司應該沒有問題。氣象經濟在我國發展很不平衡,東南沿海省市在市場發展走得較快,訂購氣象信息的企業逐年增多,手機簡訊服務已成為氣象部門的主要業務之一,與氣象相關的產品有些已成為新興產業,如廣東的防雷產品。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較落後,氣象市場基本上未開發,這主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氣象經濟的發展前途

1.進行規模發展

  中國氣象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裡?從國際氣象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看,成立專業化的氣象服務公司是大勢所趨,有利於促使氣象部門積極主動研究市場、研究用戶需求,杜絕低層次開發和重覆開發以及以公眾預報產品代替服務產品、以公益氣象服務產品代替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的現象;有助於改變氣象服務組織形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上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地方;而且有助於解決各地氣象部門各自為政、“散、小、亂”難以擴大規模效應的問題。促使氣象行業向深層次發展和優秀氣象人才的脫穎而出。如此,中國的氣象服務市場才會日漸成熟發展。

2. 配套的服務體係為氣象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保障

  現在氣象部門提供的專業氣象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信息需求,提供氣象服務的部門相對較少;同時,服務體系還很不健全,提供專業氣象服務的公司或有關部門市場化程度不夠;氣象產品提供者對自身的宣傳還遠遠不夠,很多需要這方面信息的個人和企業不知道在哪裡能得到這些信息。另外,氣象服務提供者與信息需求者之間還需要更多的溝通和聯繫,瞭解市場的需要和客戶的需求;提供氣象信息產品的質量、氣象預報的準確率等還有著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中國商業氣象服務會適時、適度、逐步地開放,但要與立法的過程相適應,需要配套法規和管理辦法的完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儘快為氣象經濟提供有利的法律法規保障,為氣象經濟的健康發展走出一條新的開拓之路。

3.氣象經濟人應運而生

  長期以來,許多氣象服務單位之所以只局限於提供大眾化的氣象服務產品,與缺乏有效的營銷渠道和有力的營銷隊伍不無關係。光靠氣象部門內的一些人去“跑市場”存在很大弊端。氣象業務員存在先天不足,他們的出發點只局限於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至於市場到底需要哪類產品並不關心。然而,市場不是一廂情願地“跑”出來的,市場需要培育、開發和挖掘。通過多年實踐,氣象部門已經認識到,在氣象服務市場的培育方面缺少一個關鍵環節,即中介。於是,一個在工商局職業登記表上找不到的新名詞——“氣象服務經紀人”被創造性地提了出來,上海市氣象局成為氣象系統“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氣象服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了氣象用戶與服務實體之間的溝通,使市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出現將大大地推動商業性氣象服務的進程。因為氣象服務市場最終是由用戶決定的,有需求,氣象服務市場才能發展壯大,反之,市場就會萎縮。

本條目相關鏈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氣象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