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資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氣候資源通常指光、熱、水、風、大氣成分等,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資源,可被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為人類提供物質及能量。氣候資源分為熱量資源、光能資源、水分資源、風能資源和大氣成分資源等。共具有普遍性、清潔性和可再生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作用。[1]
氣候資源的基本屬性[2]
氣候資源”概念的提出,其實已經包含了對氣候資源基本屬性的認定,即氣候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但是,由於目前我國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法學研究界對氣候資源還沒有給予關註,研究者寥寥可數,還沒有形成“氣候資源”的意識。準確認識氣候資源的基本屬性對氣候資源保護立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不僅決定氣候資源是否可以接受法律手段的調整與規範,也決定對氣候資源保護立法採用何種方式。氣候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這是因為它具有自然資源的3種基本屬性,即自然性、社會性和價值性。
(一)氣候資源的自然性
首先,氣候資源分佈於大氣圈中,表現為自然物質和能量,是自然過程所產生的天然生成物,沒有凝結抽象勞動,是非勞動產品。其次,氣候資源具有整體性。氣候資源是整個生態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與其他自然資源互存相連,共同構成龐大、複雜、流動、互相影響和聯繫的生態體系,“在一定時間內,即使氣候的微小變化也能引起生態系統成分的巨大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和降水模式的改變是造成生態系統和人文系統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氣候資源的社會性
氣候資源的社會性是圍繞其開發利用活動呈現出來的,主要表現如下。
1.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需要信息和技術的支持
氣候成為一種資源,其發展過程充分表明瞭氣候資源與信息和技術的密切關係。以前,人們只懂得去適應氣候條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們懂得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氣候資源信息的獲得幫助人們在農業、建築、交通、旅游、能源行業獲取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不斷研發的先進技術設備促使氣候資源的潛能得到巨大發揮。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是最典型的例子。
2.氣候資源需要人們綜合開發利用
從其自身來看,光、熱、水、風、空氣等氣候因數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構成一定地域不同的氣候資源類型;另一方面,氣候資源與河流、土壤、植被、生物等構成一個統一體。氣候資源與土地資源依存,形成不同性質和地貌的土地,即“魚米之鄉不同於沙漠是由於降水量的不同,熱帶雨林不同於荒蕪的凍原在於溫度條件的不同”_8_。因此,在開發利用時,為了保持生態平衡、獲得最優效益,往往需要綜合利用。
3.氣候資源需要規模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密度低、分佈廣,不論是農業氣候資源、旅游氣候資源還是氣候能源(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都必須有相當的規模,才會獲得持久的收益。
4.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需要進行公共決策
氣候資源乃人類共有的財富,關係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不適當的開發利用有可能招致生態災難,因而決策應當相當謹慎,應當是公共決策。2006年我國政府正式將“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意味著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正式進入公共決策體系。
5.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具有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是指某個微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微觀經濟單位所產生的非市場性的影響。其中,對受影響者有利的外部性影響被稱為外部經濟性,對受影響者不利的外部性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性。外部不經濟性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難以剋服和避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給他人增加成本的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侵權行為。氣候資源相對於傳統化石能源而言是清潔能源,不會排放污染物,但是其他破壞資源、環境與生態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同樣不可避免。譬如,大規模改變降水的分佈,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因為“空中水資源是大氣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水汽輸送通道上水汽含量的改變,不僅可能影響當地的天氣氣候條件,而且可能對下游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應用風能發電時會出現占用土地、產生噪音等現象。當然,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中也會帶來外部經濟性,譬如,利用風能發電的風車往往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影響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不同的氣候資源造就了不同的國度,擁有並且合理開發利用優良氣候資源的國度往往是富庶發達的,而氣候資源貧瘠惡劣的國度往往是貧窮落後的。氣候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嚴重破壞氣候資源將導致不可逆轉的災難。歷史上許多文明古國的消失已經證明瞭這一點。
(三)氣候資源的價值性
自然資源是價值體,效用性、稀缺性是其價值的自然基礎,市場交易是實現其價值的社會基礎。氣候資源同樣具有以上3種特性。
首先,氣候資源具有效用性。所謂效用性就是為人們所需要。氣候資源是地球上生命現象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的自然物質和能源。氣候資源為人們所需要的事實幾乎無庸論證。
其次,氣候資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資源的固有特性,即自然資源相對人類的需要在數量上的不足。氣候資源通常被當作恆定資源或非耗竭性資源,認為他們在自然中大量存在,無論如何使用其總量也不會減少且無污染或少污染,也就是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人類利用恆定資源的經濟技術水平有限,開發利用量也極為有限”。“對各種可更新資源,如太陽能、潮汐能、風能,已估算過它們的最大自然能量潛力,得出的可得性數字顯示出非常美好的前景。但這種估計並無多少實際意義,現實中的可得性取決於人類把這些潛力轉換為實際能源的能力,取決於人類是否願意承擔這樣做的代價和成本,包括對環境退化的代價”。因此,與人類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無限大的需求相比,由於受認識水平、科技能力和成本投入等條件的限制,氣候資源實際可開發使用量其實是很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的。另外,當代和未來急劇增長的人口與一定的氣候資源之間存在的消耗與供給的矛盾,氣候資源在地域、時間分佈上的不均勻性、變異性、不可儲存性等自然特性與人類對它普遍需求的矛盾,氣候資源破壞嚴重與人們對優質氣候資源需求增多之間的矛盾以及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市場主體之間爭奪產權的矛盾等。凡此種種都促使氣候資源稀缺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現實。
至於氣候資源是否能夠交易,從目前《可再生能源法》來看,國家已經明確規定要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該文件中規定的可再生能源就包括了風能、太陽能。事實上,風力發電經營特許權交易正在中國市場上擴展。可以預見,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氣候資源逐步進入交易市場。正如學者指出,隨著人類經濟體系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日臻完善,許多原來被認為沒有價值和價格且在經濟過程中不起主要作用的物品或服務現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如空氣、陽光等。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加劇使得這些資源具備了“稀缺性”,價值的交換和轉移也就成為可能。
氣候資源的特有屬性[2]
氣候資源除具有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外,還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
1.結構複雜性
氣候資源由多種氣候要素構成,每個氣候要素都可以有多種性質不同的統計量。這種特性要求在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前要進行專業的氣候資源普查與評估。
2.低密性與非儲性
氣候資源密度低,意味著在利用上或者要有較長時間的聚集過程;或者需要成本很高的設備才能加以利用。而氣候資源非儲性則意味著人類若不開發利用,它們就會隨著歲月而流失。
3.地理區域性
氣候資源在區域差異上表現非常顯著。氣候資源雖然無處不在,但各地可利用的因數和量值明顯不同。在緯度、高度、海陸分佈、地勢地貌等局地下墊面特征的綜合影響下,既顯示大範圍的區域性差異,又有小區域內的不平衡。
4.相對穩定性和絕對波動性
雖然從總體上來看,氣候資源一般隨季節的變化表現出周期性的節律,寒來暑往、晝夜更替,具有相對穩定的周期性;但是,受天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它並非一成不變的迴圈,經常表現出波動、變化,甚至小氣候異常。
5.數值非線性
氣候資源並非多多益善,氣候要素只在一定數值範圍內才能成為資源,超過或不足均有可能成為災害。譬如,對農業生產來說,溫度、降水都有一定的範圍,若溫度過低、熱量不足,就會發生冷害;溫度過高,則發生熱害;降水過少,發生旱災;過多,則為澇災。另外,對一種活動是資源,對另一種活動就有可能是災害。因此,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無序無度的開發利用有可能招致嚴重的自然災難,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氣候資源受到人工影響而發生變化,甚至是嚴重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往往是不自覺的”。氣候資源一旦失去原有的平衡,往往導致氣候災難和生態危機。“從全球來說,預計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越來越多的聚集將使21世紀上半葉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到人類歷史中的最高點,這將根本影響全球氣候狀況,並將影響生態系統、農業、水資源和海平面高度”。
6.量的恆定性與質的可變性
氣候資源儘管年年迴圈,周而複始,數的總量不會減少,不過受自然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它的質量狀況卻很容易發生變化。人類活動不僅可以破壞氣候資源,譬如,污染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破壞臭氧層等等;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優化調控已經損害的氣候資源。
7.全球一體性
全球氣候資源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地區之間的氣候資源問題有可能互相影響,地區的問題會導致全球的問題。全球氣候資源問題一旦發生,將無一地區可以幸免。
我國氣候資源的特點[1]
1.光能資源豐富、光合生產潛力大
我國處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東部,光能資源比較豐富。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西北地區屬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均在1700kw·h/m2。以上,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4。其中西藏地區太陽輻射量最大,達到2330kw·h/m2。東北大部、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年太陽總輻射12001500kw·h/m2,均是我國太陽能可利用地區。四川盆地和貴州一帶位最低值區,僅有1050kw·h/m2。
2.熱量帶多,亞熱帶和溫帶面積大
我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熱量資源可觀。其中東部農業區面積較大,亞熱帶和中、南溫帶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42.5%,>10℃的積溫海南島可達9000℃,熱量匱乏的黑龍江北部仍能達到2000℃左右。也就是說,熱量較低的最北地區也可耕種一季作物,而華南地區則可全年種植。
3.水分資源
降水是極為重要的氣候資源,是地面上一切水資源的源頭。我國各地降水資源分佈極不均勻,西北沙漠地區年降水量不足50mm,而東南多雨地區年降水量可超過2000ram;我國山區和高原地帶有著豐富的降水資源,尤其在南方山區,充沛的降水使其具有良好的發展山區經濟的潛力。
4.風能資源
風是大氣中熱力與動力作用的產物,輸送著空氣中的熱量、水分及煙、塵等。我國年平均風速的分佈特點為:北方風大、南方風小;沿海風大、內陸風小;平原風大,山地風小;高原風大,盆地風小。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和沿海島嶼、濱湖地區是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區域,年有效風能密度200—300w/m2或以上。
氣候資源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1]
加強社會經濟與生態相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使生產生態、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氣候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經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保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使用合理的氣候指標和充分利用氣候資源,才能獲得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並防禦氣候災害。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把其應用於農業、能源、交通、建築等對氣候較為敏感的領域,對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減緩能源壓力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礎上的,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能源消耗總量增長了69%。據相關部門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已接近枯竭,同時,化學類能源消耗、工業生產等排放的污染物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氣候資源作為無限制的清潔能源,因此,積極、合理的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已成為人類應對能源危機、緩解傳統能源造成的環保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體現在對太陽能、風能等的開發利用上。
太陽能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氣候學家、電力工程專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評估:若在世界上1/4的沙漠上鋪滿太陽能電池,即可解決全球的用電問題。可見我國太陽能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可作為西部大開發中經濟發展的戰略手段。
2.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特色農業
氣候中光、熱、水、空氣等物質和能量,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區域種植制度及作物結構。由於我國各地區氣候資源分佈不均,各地在進行農業生產及規劃時,必須遵重氣候的客觀規律,依照作物的氣候適應性,因地制宜,並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優勢,以獲得穩定產量和優良品質。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發展,在合理、充分利用氣候資源的基礎上,挖掘農業氣候資源潛力,加大區域光照、熱量、水分等資源的開發利用率,結合氣候資源的開發和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及旅游農業,建立有氣候特色的地方優質農產品品牌,做到既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其他行業的關係
氣候是旅游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源,氣候本身的美和特殊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是旅游的重要目標,充分評價和開發氣候資源,是開展旅游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氣候資源豐富,同時氣象災害也較為頻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氣候資源變化更加劇烈。因此,要增強全社會的氣候資源意識,拓寬氣候資源利用領域,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減少人類活動對氣候資源的破壞,努力實現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